登录 / 注册

【读书育己】诵读《德道经》,阅读《道德经》

作者:fengyefy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3804

从3月23日到4月13日,集中精力实景拍摄诵读完了《德道经》(熊春锦编著)81章,还阅读完了《德道经·活学活用》(东方老道编著)81章。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也上连续分享了相关章节的视频。


与其说是诵读,倒不如说是朗读;与其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默读。有声读书与无声读书的相结合,加快、加深了我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理解和践行。


虽然,《德道经》与《道德经》都是老子的哲学思想精髓,区别不仅在于道经和德经的排序,而且关键是重点字词历史沿革的修改。


网友建议:《德道经》虽是原本,但比较另类,没有像《道德经》那样被公众认可,干脆诵读《道德经》。

网友评论:虽然我不理解其义,但拍摄的背景是我熟悉的景观,可以触景生情。

网友要求:如果带上原文和译文,效果会更好。


一个本是拍景、读经、听声、乐音的读书育己修炼行为,因为在自媒体公开了,就成了教书育人的公益志愿行动。


我,为什么非要诵读《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一是因为当时立志诵读时,手边仅有口袋书《德道经》,二是因为《德道经》全文有拼音,便于读准字音。尽管如此,还有憯、螫、椯等十几个字,都读错了音,更不用说声调不标准字音有多少了。在此,特意向网友道歉。

至于,阅读《德道经·活学活用》,则是为了配合诵读《德道经》,加深理解。


我觉得没有必要用判断者的态度,衡量《德道经》与《道德经》的对与错。唯有用学习者的态度,来衡量自己理解程度的深与浅。


由此,我认为,道,是自然和宇宙的规律,德,是人生和社会的规律。道如公路上黄线、实线、虚线所展示的自然规律;德如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德道经》,或是《道德经》,都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德道经》版本对“道”的释义:

第四十五章 观眇(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①。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②。

无,名万物之始也③。

有,名万物之母也④。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⑤。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⑥。

①道:甲骨文象意为人首与天相连“天人合一”而四达无碍,金文小篆象意为头顶与天相连“天人合一”而行动。  可:甲骨文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案前开口诵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神案前诵唱而感格神灵。《说文》:“可,肯也”,肯许。《诗·小雅·何人斯》:“去不我可”。《左传··庄公十年》:“可以一战”。能够之意。  

恒:长久,常也。古文恒从月,由心由舟在天之间上下往返而会其意。心以舟施。汉代因避皇讳而将经中“恒”字改为“常”。非:相背,不合。非恒道:要用无为思识才能感格致知,与后天的意识理念恰恰相反。不是普通的道理及所遵行的常规法则。

也:《说文》:“也,女阴也”。古体“也”形似女阴,生生不息之义也。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

句义:道的象意为“○”为“无”,即数的“0”。古文道字,由首寸会意。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道虽虚无,却生万有。她生成并长养着宇宙万物(包括人),贯穿于万事万物,万物亦皆含有道性的物质。道虽是强名之,但以道路之道名之,义在人当遵行,并能通过咏唱诵读等实践体悟方法,而体道合道;道虽不能直接用语言表述清楚,但能够心感体悟及部分性地阐释,并且可以传播于他人。可,古意为在神龛前咏诵真言,就可以感悟道境,后演变为诵读经典可以明德知道。

②名:对道的命名、定义,是用后天意识能够掌握的理念,强名称其为道。通行本作“名可名,非常名”。  

句义:道之名,超越后天意识认知的范畴,需要用无为思识进行观察体悟。道的命名,是强名,而不是常道的命名,应当逆向思维体悟。名,指万物皆能有名,名定其性。修真学之中,可道和可名都是修真的方法,名可名即呼唤自己的名,主要是指体内“君臣”、“六亲”之名,所以这种呼唤称之为“非恒名也”。可,在修真学中是依照方法恭敬、肃穆地开口或者不出声诵读之意。

③句义:无,即是天地万物尚未诞生出现前的先天的、不可名状的、无法用意识充分表述的“无”和“○”状态。“无”与“○”即道的象喻。“无”是万物初始的道性物质能量形态。参见第四章注③。  万物:通行本作“天地”。“天地”亦万物之一。

④句义:有,指道动化生德“一”,虚无生万有,母于德“一”。道诞生宇宙万物,最初是进入有名的德“1”状态,道用德“一”生万有,成为万物生化长养的根源,生成之慈母。在有名状态中,道形成“无形”和“有形”,“炁”与“器”两种形态共存。

⑤恒:通行本作“常”。  欲:泛指后天有为意识心念。  

眇:通妙,一目小也。美好,年少、幼小;神妙,精微,奥妙,巧妙。通“渺”,辽远,遥远,高远;高,高于。《管子·水地》:“察于微眇”。通行本作“妙”。眇,在此有隐喻“垂帘”而“观”,所见之“象” 为妙之意。  

噭:《礼记·曲礼》:毋噭应。噭应,高声呼应。在此则指微妙如呼喊声,一现即逝,应及时把握它的稍纵即逝。通行本作“徼”。

段义:明德体道,应当常在没有后天有为意识活动和干预的状态下,运用无为思识仔细体悟和观察其中的妙象。当处于后天有为意识活动为主时,注意随时捕捉和发现稍纵即逝的微妙现象,及时进入无为思识状态进行体悟和实践。

⑥玄:《说文》:“玄,幽远也。象幽而入覆之也。”隐蔽而深远。黑而带有赤色叫玄。象幽暗而有物覆盖着。甲骨文“玄”似“8”字形,表述“天左旋,地右旋”之象,玄,指高维空间的现象,突破太极双重弦线才能观察到的现象统称之为玄象。  有:与“又”古相通。 此段甲乙本同。通行本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段义:道与名,无与有,眇与噭都源出于道“〇”和德“一”。名称虽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实质都是道和德。把握太极阳鱼弦线和太极阴鱼弦线,知白守黑地突破这两重玄,从太极中央突破,使太极复归于德的“⊙”态和道的“○”态。这个突破点,就是淳德归道之门。

〖注音〗

眇:miào音妙;噭:jiào音叫;毋:wú音吾。

再如:《德道经·活学活用》版本对“道”的释义:

1章 遵循自然规律,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不可以用言语来描述的,否则,它就一定不是永恒之“道”的真实涵义了;

“名”,凡是可以用文字来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真正的“名”是不可以用文来表述的。

“无”,是天地的元始,是天地创始的根源;天地产生以后就是“有”,就由天地产生万物并滋养万物。

所以,从“恒无”去观察“道”的奥秘;从“恒有”去观察“道”的接交。

“恒无”和“恒有”的本源相同而名称相异,但都是“道”的一种变化。这两种变化都可以叫做“玄”,“玄之又玄”之“道” ,便是一切玄妙 生物现象的总的发源地。


时下,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常备有一本德文版《道德经》 (据《时代信息》报道 )。在英国 一些青年男女以学习《道德经》为时尚 ,印有“无为”“无名”“道”“静”等字样的衣服齐现伦敦街头。在日本《道德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用以指导自己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竟花13万美元的天价购得仅有 5000字的《道德经》英文版权。美国学者蒲克明说:“《道德经》肯定会成为未来社会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在新加坡,《道德经》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随处可见。 在中国,《道德经》被定为大学生、中小学生必读书,《道德经》必将成为今后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主流课本。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尽管是推崇研习《道德经》的急先锋,但不是研学《道德经》的精通者。


但令我为之感慨的是2020年农历3月16日,一个值得纪念的与道同享、与德同乐的吉祥之日——我61岁生日的这一天。终于择机在道家之源、千古雄关诵读《德道经》(熊春锦编著),而且是一鼓作气实景摄录了20章。


不仅如此,郑州东站、郑州火车站、二七广场、三门峡南站、灵宝黄河岸边、弘农涧河两岸、南郊公园、燕山脚下,寺河山巅等地都留有我诵读《德道经》的声音,阅读《道德经》的身影。

我觉得,普通人学习《道德经》不在于文爵字,理解字面意思,而在于实际应用。


后地黄河护堤诵读完最后一章时,遇到了拍摄唢呐、笛子合奏小视频的三位农民。


我主动教他们如何横着拍、如何变焦拍等技术,并现场为他们拍了一段视频,通过微信分享。他们仨非常兴奋,邀请我合影留念,以表感谢。


我则把这段珍贵的视频,立刻分享在抖音里,陶醉在幸福之中。

我认为,这是对老子“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岂不正是由于它能大公无私,让别人得到了好处吗?所以,反而成就了自己的大私)”这句话,活学活用的具体表现。


如今,在我的朋友圈和抖音里已经分享了46章,剩余的将在每天12点分享两章。


因此,研习《道德经》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错对,只有浅。

今后,《道德经诵读本》(灵宝市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编著)这本口袋书,我会随身携带,随时诵读。用哲学指导生活,用生活提炼哲学,这是弄懂、活用《道德经》的哲学思维和方法。


更新:2020-04-14 18:18:1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