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鲁迅与三门峡文化名人曹靖华那些事

作者:杨建州 来源:燕山原创文学 点击:2423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意思为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此语出自鲁迅先生《自嘲》诗,这两句成为名言,我们大家是熟悉的。
      然,鲁迅先生与三门峡文化名人曹靖华的交往与友谊那些事儿,有可能会鲜为人知。      
      曹靖华,1897年出生于三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口村。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曹靖华青年时代,受其父亲曹植甫进步思想影响,积极投身进步的学生运动,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20年代初至30年代初,先后二次被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一边读书、任教,一边从事进步的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的介绍工作。曾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友谊勋章这期间与鲁迅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不但是鲁迅的学生,而且是鲁迅志同道和的朋友。
       据资料显示,1922年,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在李大钊先生介绍下,曹靖华去北京大学旁听,学习俄语。在北大曹靖华还听了鲁迅先生讲的课,从而成为鲁迅先生的学生。特别是鲁迅先生讲的“中国小说史略课,对后来曹靖华翻译文学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曹靖华参加了当时文学进步社团“未名社,而鲁迅先生也是未名社的成员,请教、研讨和交流更加多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曹靖华,作为我国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的先驱者,他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地译出《保卫察里津》、《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虹》等作品。而翻译代表作《铁流》正是他应鲁迅之邀,1931年冬在苏联的列宁格勒完成的苏联长篇小说。出版时由瞿秋白作代译序言。《铁流》气势磅礴,充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具有激越昂扬的节奏。在当年曾激励着成千上万的青年,投入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曹靖华曾被鲁迅先生称赞为:“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
      1933年,曹靖华从当时苏联回国后,就到上海看望鲁迅先生,就住在鲁迅先生家里。两人彻夜长谈,沟通思想,交流文学对社会的作用与意义。随后曹靖华参加了鲁迅先生创办的《译文》杂志编辑工作。
      193610月,当曹靖华得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世的噩耗时,十分悲痛。当即给鲁迅先生的爱人许广平发了唁函。并积极联系朱自清、冰心等人和作家协会等社会团体,联合为鲁迅先生举办了追悼会。后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1956 年,鲁迅的遗骸从万国公墓迁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之墓


       现在的卢氏县五里川中学校园的尊师亭内,有一块教泽碑,是为山区乡村教育家曹植甫老先生所立。而碑文正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撰写。曹植甫老先生是曹靖华之父,当地的明贤。为什么鲁迅先生为曹老先生写此碑文呢?事情是这样的。
      曹植甫老先生在年轻时在陕州(今三门峡)考中晚清秀才,且委以官职。熟知“四书五经知识渊博的他,因为痛恨时政腐败,并目睹家乡文化落后,毅然决然地辞掉官职回到家乡卢氏山区,投身于教育当了一名山村教师。为改变豫西山区文化落后的面貌,尽心尽力,成绩斐然。在曹老先生65大寿时,当地村民和学生,为感激曹老先生的功德,商量着要为其立教泽碑那么碑文要有影响的名人来写,于是让曹靖华来执笔。曹靖华感觉自己为父亲写教泽碑文不合适。大家知道曹靖华与鲁迅先生的友情,于是就让曹靖华向鲁迅先生求字,当鲁迅先生看了曹老先生立志深山几十年的教育事迹时,非常感动就此愉快的写了碑文。
       当曹植甫老先生收到教泽碑之文时,看到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碑文中,对自己的高度赞誉,认为自己是个小人物,深感不安就留下了碑文作为纪念。而不同意刻碑,把学生们从南阳购置的汉白玉石料,做成井圈放到了村井旁,当做乡亲们挑水的垫脚石,以防挑水时滑倒。
       曹老先生扎根山区,一生从事山乡教育,名彻豫西大地,享誉中原。19547月,耄耋之年的曹老先生被邀参加河南省第一次人代表会议。只因当年交通不便,又年事已高,未能成行,实为遗憾矣。后来参加了卢氏县的人代会,并为提高妇女地位作了重点发言。
      鲁迅先生这篇碑文,被鲁迅先生收集在1935年编的《且介亭杂文》里。据考证,这是鲁迅先生众多文章中唯一的一篇碑文之作。直到80年代中期,为了传承和宣传曹老先生的山区教育高贵品德,教泽碑才被重新刻立于校园尊师亭内。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读到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中的这篇碑文时,印象非常深刻,曾夸赞这篇碑文。
       巧合的是,1945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在访问中苏文化协会,时,当时任协会常务理事的曹靖华出面接待了毛主席。当听到曹靖华是卢氏县人时,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说:“ 卢氏,有位曹植甫先生⋯⋯” 曹靖华激动地答道:“ 那是家父。 他好奇地问道:家父一生在山区教书,从未出过门,主席怎么知道他的名字?” 毛泽东说: 我是从鲁迅的文章中知道的,鲁迅曾给他写过教泽碑文,那真是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可惜我不曾到过卢氏。有机会定去拜访曹老先生。”        
       鲁迅先生,除了与三门峡卢氏出身的文化名人曹靖华有着深情厚谊外,还通过大枣而与三门峡灵宝又有些情缘。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在文章《秋夜》中所写到的,也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名句。而提起枣树时,我们就想起了三门峡灵宝的特产大枣。灵宝大王大枣历史悠久,与灵宝寺河山苹果同为知名品牌特产。
       1924年夏,鲁迅先生应邀去西安讲学,从北京乘火车到陕州,当时陇海铁路只能到陕州。再从陕州坐船到灵宝、潼关,最后再坐汽车到达西安。可想而知,从北京到西安,当时的交通的确不方便,估计需要两三天时间。而近百年后的现在,从北京到西安高铁只需要5个小时左右。可谓坐地日行八百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发展还看今朝。
       在灵宝,鲁迅先生看到黄河边一望无际的枣林,情不自禁的感叹:灵宝号称桃林,今天到这里不见一颗桃树,却只见大枣累累。在之前,曹靖华曾给鲁迅先生邮寄过灵宝大枣,他在回信中写道:灵宝大枣品质极佳,为南中所无法购得对灵宝大枣,曹靖华也曾赞曰:“顽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


       现如今,灵宝当地人在介绍大枣时,常常会提到鲁迅先生和曹靖华先生。而他们也没想到,几十年前对灵宝大枣的赞扬,却成为了灵宝大枣的代言。
                                                         20191022 于家乡许昌
       作者简介


      杨建州,男,19597月出生,曾供职于国网三门峡供电公司,现退休。虽久居豫西天鹅之城,然家乡许昌情结浓厚。  
更新:2019-10-23 03:34:4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