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聚焦川口文化交流群的作品和人品

作者:张会生 来源:燕山原创文学 点击:3498

编者按:

      聚焦川口文化交流群,我发现:人在一起不叫团队,心在一起才是团队。因为,川口文化群具备了团队的五个基本要素:信任、慎重、沟通、换位、快乐。

     1.沟通:相互沟通是维系川口文化人之间的一个关键要素。有什么话不憋在肚子里,都在群里畅所欲言,让网师e友多了解自己,避免了许多无谓的误会和矛盾。

     2.信任:群主、群友之间相互信任,没有毁于怀疑和猜忌之中。

     3.慎重:遇事都能冷静对待,保持理智,不冲动。

     4.换位:凡事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群友,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索、体谅、理解。

     5.快乐:进群之前,把线下烦恼通通抛掉,带着一张笑脸进来,晒作品、赏作品,做了精神贵族。

     看看咱张会生老师《聚焦川口文化交流群的作品和人品,你会心服口服。


                                                                    ——编者:杨丰烈


   感人的歌声,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在这悠扬婉转的《难忘今宵》歌声中,回望川口文化交流群一年来的发展变化,我心中颇多感慨。

   三毛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不要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坦然,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把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深到骨髓的修养,不是由权力和金钱可以衡量的,更不是华丽的词藻和时髦的衣服装点的。这修养大概可以从大量的阅读静心的思索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吧。

   读书本来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这是因为还没有读进去,没有领悟到书中所凝结的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真知灼见。面对精美绝伦的词句,美轮美奂的篇章,我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抄写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增加,阅读数量的积累,再面对由文字排列成的豪华方阵时,一种美妙的感觉油然而生。到了这个层次,阅读便成了一种享受。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不知不觉间,阅读已经进入到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

   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为阅读与写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回顾近一年来,川口文化交流群的日益壮大,精美的小说,诗歌,散文,摄影作品,精彩独到的赏析评点,无不给人以难以复制的审美愉悦。

   少桓的《尼姑 .刀客 .洞子崖》《麦场追梦》《药王  药戏》……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颗颗璀璨夺目的,凝结着智慧的珍品。感谢群主一年来所付出的一切,感谢群主对这个平台的精心呵护!

   世波的坦率直爽,在其陪着母亲去三门峡看病的散文里,在介绍与杨丰烈老师的相识相逢的回忆文字里,在宛如连续剧的粉丝邂逅里。

   岳旭的《剃头记》,曾引起我对14岁那段高中生活的美好回忆。晚上在寝室里,拌跤打狗抓小偷,竟成了一生中抹不去的记忆。短篇《看望》,隐隐约约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新生的《青葱岁月》,几乎成了遥远的回忆。好在常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总能看到他转发的高深莫测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的,“不为君王唱赞歌”的散发着布衣情怀的文章。

   认识田晨辉,是读了他用鼻子在手机屏幕上一个字一个字点出来的,绝不向命运低头的檄文!当看到他的一刹那,一股心酸涌上心头,慨叹命运对他为何如此不公!

   建录捎回来的《家住黄河边》,是吉项鱼老师的散文集,从头到尾细细读来,文质兼美。我选了几篇,当做范文给学生范读。可惜,再也没有在这个平台上看到她的作品了。

   在近一年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最深的,要数张华老师的《承诺》了。就像看到了30年前,在羊肠小道上艰难跋涉的自己的影子。强烈的共鸣,震撼着我每一条脆弱的神经。特别是捧着装帧精美的纸质《承诺》时,对张华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放养的儿子》,揭示了一个沉甸甸的教育话题背后的思索。身在海滩,心系教育,此情此景,几人理解,几人识?

   浊木老师的《大枣王》《伏虎》《血沃崤函》,厚重丰满。再现了70年前老一辈人在灵宝在方热土,上演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话剧。其后来的一篇篇闪现着人性光辉的闪小说,除了顺溜的,极具特色的语言外,给人的启示也是意味深长的。有的短篇小说,不用看署名,只要读到最后一个字,看见一条“光明的尾巴”,就知道是浊木的手笔。

   黄河艄公石 跃强的格律诗,是文化群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九月的新娘》《秋行组诗》《扶贫攻坚太张行》《红烛》《冬雪》《双十一.光棍节》《咏教师组诗》……妙语连珠。诗情才情,真情流露。感动了许多诗歌爱好者。

   “葱茏花草精心护,锦绣文章妙手裁”。每当读到如散发着阵阵浓郁香气,恰如珍馐佳肴的美文时,怎么会忘记忙碌于幕后的杨丰烈老师呢!“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忙碌的默默的奉献精神,在杨丰烈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闪光送亮的《坑碗院》,黄河艄公的《川口小满会》,我家闺蜜的《老屋》,中国龙的《僧家凉粉》,仙人掌的快板,王建录的点评,王志荣的童话,都给许多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郭作民老师的《赶集》系列摄影作品,用特殊的方式,直观记录了太平盛世里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马泉沟红彤彤的柿子,银水湖翩翩起舞的白鹳。美妙的画面,跳入眼帘,跃动在记忆的屏幕上。

   镜子——王福寅老师的《午睡蚊扰》《又遭蚊扰》,幽默风趣。假如我是蚊子,我一定会大呼“冤枉啊!”

   孙天禄的《橡子园赋》《霸川流韵赋》《弘农河源赋》,字句间饱含着灵宝人对灵宝这方热土的挚爱,每一篇我都果断收藏,茶余饭后,慢慢品味。

   张志孝的《石子馍》《羊肉汤》,鲜活的文笔,带着我们品味灵宝特色美食。

   崔河山的连载小说《雅江》《母亲房顶的炊烟》《栓皮栎》……文雅意远,尽显作者的见识与才华。

   我虽然读过几本书,但自知脚大脸丑,下笔无文。再加上懒惰成性,疏于动笔。有时竟像端坐于戏台下面,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太婆,管他戏台上再热闹,从来不鼓掌,也不知道鼓掌一样。偶尔心有所动,匆忙间《绝招》闪现指尖。回头想到已故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的被锯掉嘴巴的《啄木鸟》,惊出一身冷汗。再也不敢口无遮拦了。

   2017年即将远去,看着川口文化交流群灿若繁星的奇文佳作,想到这么多的朋友,一股暖流又涌上心头——对 “川口文化群”的思考。

   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后,浏览阅读文化群里各位朋友上传的文字和图片,生怕漏掉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为的是感受这个群浓浓的文化气息,领略朋友之间浓浓的亲情。

    从知行,醒悟,@先秦遗民 ,@黄河艄公 ,@初见普洱雅苑 ,@我家闺蜜最疯 ,王建录,@芳魂竹影 ,@枫叶教育网 ,晨晨,@中国龙 ,俯首甘为孺子牛,众多老师朋友这里,感受到了什么是乐观向上,什么是虚怀若谷,什么是勤勉务实。一段《家乡川口,出了一群文化人》,一节《梅韵自述》,一曲《雪后大风归人吟》……在欣赏赞美之余,引起我对这一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学现象的思考。

    一九八五年,我学习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陈月琴的《文学概论》,那纯粹是为了凑学分,为了那张“毕业证”。今天我再读这两本书,则是自动的有目的的。我试图从那里得到启示,来审视川口文化群迅速发展壮大的深层原因。

   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读张华的《承诺》,读浊木的系列短篇小说,读僧应为和僧世波的怀旧短篇,读石跃强和王建录的诗歌,读吴亚锋,争游,崔河山,镜子等人的小说,欣赏郭作民的摄影作品,明显感觉到一种令人精神振奋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对以往艰难岁月的回顾,来自于对当今生活的歌颂,更来自于对未来美好图景的向往。

   共同的爱好,同样的志趣,让一群人走到了一起。与许多微信群相比,川口文化群没有那些拉票的,没有那些让人倒胃口的广告,没有那些动不动就互相索要照片的轻薄,也没有动不动就晒车晒小孩的无聊。有知行这样文学修养深厚的群主的严格把关,使得这个群风清气正。有醒悟这样酷爱文学虚怀若谷的铁杆群友的默默奉献,川口文化群必将在新的一年里,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在类似的众多的微信群中脱颖而出。

   特别令我惊喜的是群里面有少桓,建录,应卫,世波,跃强,风烈,岳旭,赞顺,学习,天禄,志孝,竹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本乡本土的文学爱好者!

   我和众多朋友一样,也遇到同样的疑惑。就是每天看书阅读,看到自己感觉好的文章,不由自主的点个赞,或者来上一段不一定恰当的点评。偶尔心有所动,写一篇短文。明明知道这不是用来发表的,也不是用来谋衣糊口的。然而这样执着,究竟是为什么呢?想来想去,也许就是一种生活习惯和个人爱好吧!

   每个人输入文字的习惯是不同的,对文字的感悟也是不同的。错别字和其他一些文章硬伤,在所难免。朋友之间,善意提醒,应当感谢才对。若是对作品的主题,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互相说明,达到共识,要以鼓励欣赏前提。毕竟每个人的社会阅历,对新生事物的感知,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享受阅读带来的美的体验才是重要的啊!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可以知道,每当某一社会阶段相对安定,经济相对繁荣之时,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创作就会得到一个快速发展,出现大批有深远影响的作家作品。历史的脚步走到了今天,中国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与动荡,科技以几何级数发展,让人有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特别是近两年信息传输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纵览天下。以前,即便有了什么见解想法,只能借助纸笔这样的媒介,传播速度是很慢的,有的闪烁着思想光辉的文字会遭到雪藏泥封的命运。微信群的创建,让人们的思想交流,作品传播,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像川口文化交流群这样,百花齐放,星光灿烂的现象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朋友们发的文字,是否属于“文学作品”,我没有资格评判,也没有那个评判的能力!既然取名“川口文化交流群”,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心得,抒发情怀,有啥不好呢?这又不是什么“作家协会”,拿作家的标准来要求朋友们所发的文字,图片,纯属扯淡!

   在此,再一次表达我对群里的每一个朋友深深地敬意!

   祝川口文化交流群展现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作者简介】张会生,灵宝市川口乡小学教师,多次被评为三门峡优秀教师,爱生如子,为人正直,真诚善良,闲时喜爱文学,文笔精彩,点评更是一绝。


更新:2018-01-15 05:06:1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