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有趣儿的地理(12)

作者:天地间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828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风行“三无”,即无教室,无教师,无课本。在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候,懵懵懂懂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岁月。期间我有幸看到了一套六卷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虽然这套丛书,有几本已经首尾不全了,但内容完整,语言通俗易懂,我如同捡到了一个宝贝一样。开头的问题就是“地球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山?”由于我当时年幼无知,特别是语文知识还不及今天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书上的一些字也不认识,对于“地球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山?”这个问题,只能是囫囵吞枣,似是而非,非常模糊,全凭一种兴趣,坚持读完了那套丛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想来,一点不假。

今天咱们一起来探讨“山地的形成”这个问题以及掌握地质构造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意义吧。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形态各异的山?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地球是一个也会经历从生到死,仿佛看不见首尾的普通天体。在这个地球演变的漫长过程中,地表形态一定会发生超乎想象的巨大变化。而引起地表形态沧桑巨变的力,来自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两种力,这样的力,超过当代人类所有核武器同时引爆所产生的能量总和!

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热能,它会以力的形式,推动原本平坦的地壳发生变动,而外力总是将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山岭高地,削高补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来自于地球内部,外力来自于太阳!自地球诞生至今,内力与外力的较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从现实来看,内力一直占据着上风,不然的话,地球表面形态各异,质地迥然的群山,早就荡然无存啦!山地是这样形成的:

1.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隆起的部分,被称为“背斜”,如果记不住,只要联想到“驼背”,就会记住了。向下弯曲的部分,被称为“向斜”。背斜上部的岩层,被折断,岩石破碎,极易被风化侵蚀,天长日久,背斜处本来是山岭,后来变成了谷地。而向斜处,表层岩石受到挤压,质地致密,石质特别坚硬,旁边的岩层被侵蚀后,原来的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样的地形,在地理学上,叫做“地形倒置”。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合起来就是一个“折曲”,一个个折曲连起来,便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当煤矿位于背斜部位时,极易发生瓦斯爆炸事件,原因就是背斜处气体容易积聚。同样的道理,找油气田,要在背斜的地方。当煤矿处在向斜的地方,则容易发生透水事故,原因就是水都积聚在岩层向下弯曲的部位。进而可以推知,所有的煤矿、油气田,都在沉积岩层里面,而有色金属矿,则要在变质岩层中去找。灵宝前些年的淘金热,采矿地点就在位于灵宝境内小秦岭花岗岩层中,因为花岗岩属于典型的变质岩。修建隧道则应该在背斜处,因为这里是天然的拱券,不易塌方。水库的选址原则,一个是两山最窄处,工程量小,造价低。一个是集水区要大,库容量才大。另外一个就是要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引水工程选线的基本原则是,沿着山体的等高线走,最好是能够自流。山区交通线路规划布局,也要本着节约成本,追求高效安全的原则。这些问题,咱们会在“区域地理”部分做详细介绍,在此只能做一个简单的铺垫。

2.地壳运动会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当这样的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会发生断裂,并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位移,派生出各种形态的地貌。东非大裂谷,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国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达数千米的贝加尔湖等,都是由于岩层断裂而形成的地理奇观。

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比如西岳华山,江西庐山,壁立千仞,一步一景,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山是岩层上升而形成的“断块山”,与之相邻的低地河谷,则是岩层下陷的结果。一般来说,欣赏名山大川,最好找断块山。高大的死火山,比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国东北的五大连池,也是观光旅游不错的选择哦。仁者乐山,智者悦水,古今皆然。如何融入大自然,欣赏祖国大好河山,这是“旅游地理”中的一个专题,还是放在旅游地理专题中介绍吧。

3.地壳下面就是软流层,炽热的岩浆,巨大的压力,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岩层一但出现裂隙,岩浆就会顺着裂隙喷涌而出,岩浆在降落的过程中,一层层凝固叠加,形成锥体火山,又称为“火山锥”。当岩浆停止喷发后,火山口会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时间久了,盆地积水成渊,若纬度和海拔不是很高,清澈见底的湖水,会像嵌在火山锥顶部的“祖母绿”。火山一般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比如环太平洋火山带,最为典型。

说到底,咱们可以把地球上的山,大致划分为三类: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人们常常把一个国家比做“江山”,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是人类优先选择的居住之地。我们血液中始终流淌着生我养我之地的某种特殊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家乡情怀”,正像歌中唱的那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船工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啊!

关于地貌特征及其类型成因,咱们下集详细介绍,值得期待哦。

更新:2021-07-12 08:01:3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