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大山回音壁

作者:玉人木子 来源:河南省灵宝市育贤文学社 点击:6961

       ——全国危机矿山找矿新疆、吉林有色地质找矿二重奏
中国矿业报记者 张亚明
1
翻开中国的版图,你会发现地大物博的中国犹如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所以人们喜欢把东北称为高昂的“鸡头”,新疆则为翘着骄傲尾巴的“鸡尾”。
人们还发现,在“鸡头”有吉林突兀而起的长白山,“鸡尾”新疆又有横空出世的阿尔泰山,这两座绵延巍峨的天然屏障与万里长城交颈接腹,中间形成的椭圆形洼地,犹如一个硕大无比的历史回音壁……
初秋时节,肩负着解读我国危机矿山找矿典型的使命,我从“鸡头”来到“鸡尾”,从东北飞到西北,看到了可可托海的“圣坑”在重放异彩,红旗岭下镍都再现勃勃生机。
钻头的飞旋,地心的震颤,超越的呐喊,激越的音符,都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发出了撼人心魄的轰响……
 
可可托海的呼唤(上)
2
9月的新疆,一个朝圣的季节。
越野车在阿尔泰山间一路疾驰,从南面进入一个四面环山的处所。
我和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陈建平、博士陈勇、新疆有色地勘局701队副总工程师胡忠德一起,站在一座“世界地质圣坑”的边缘,轻轻地叩响了回音壁的西部门扉——
只见直径约达300百多米、深达200米的矿坑,盘山道一圈圈地环绕上来,形成了一个13层螺旋形运输车道。整个矿坑的气势壮观非凡,既像一个倒放的大草帽,更像一座古罗马帝国时期巨型的“斗兽场”……
俯瞰巨型"碗状"露天矿坑,影影绰绰的采矿工人正在紧张地施工;停在坑里等着拉运矿石的卡车,看起来如同摆在那里的儿童玩具;沿着边壁上的螺旋状盘山道,数十辆重型卡车正源源不断地将矿石从"碗底"运出……
这就是闭坑8年、沉寂8年的“圣坑”。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可可托海三号坑。
“可可拖海稀有金属三维数字找矿”科研项目负责人陈建平告诉记者,“可可拖海3号脉数字矿床模型的建立,资源量及潜在经济价值基本上可以确定,‘三号矿坑’内储存的铍矿资源,还可以继续开采20年。”
记者看到了废弃矿渣形成的人工“平顶山”——数百米长、10多米高。可可托海稀有公司董事长何建章介绍,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正在形成,这些矿渣生产的微晶玻璃,已经成了机场、酒店使用的高端装修材料,市场前景很广阔。
教授指着堆在方圆几公里的尾矿说,这次危机矿山找矿的成果,加上尾矿的综合开发,按照目前矿山年处理量30万吨矿石计算,足以延长服务年限58年!
3
横亘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孕育了我国惟一流向北冰洋的大河——额尔齐斯河。大山深处的可可托海镇,又因拥有 “世界地质圣坑”三号矿脉,成为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耶路撒冷”、“麦加”圣地。
资料记载,三号矿坑是一处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潜龙般的9个伟晶岩矿带中,蕴藏着世界上已知的140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其中铍资源量居世界第一位,铌、钽资源量居世界第三位。矿种之多,品位之高,世所罕见,被中外地质学家们公认为“天然地质矿产博物馆”。
为壮我国威、军威,三号矿脉曾经留下了光辉的一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和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都主要来自这里。为国家偿还了占我国全部债务三分之一的前苏联外债,靠的也是三号坑
在庄严的历史面前,“圣坑”也就那么庄严起来。但到了可以撩开神秘面纱的时候,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资源危机的残酷现实,这个足以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可可托海,已经陷入了步履维艰的境地。1999年11月25日,随着最后一车矿石拉送坑面,三号坑终因锂资源枯竭闭坑。
2003年,可可托海实施了矿山破产重组,“新疆有色金属集团稀有金属公司”的挂牌,标志着可可托海一个辉煌时代的结束。
世界地质圣坑”,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世人的视野。
4
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新疆有色人坐立不安。
如何让世人关注的“地质圣坑”起死回生?
 “加快科技创新,寻找接替资源!”强烈的责任感、危机感,让袁泽为董事长的新疆有色集团站到了时代的制高点。2006年,他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可可托海……
“铍是一种可作为高科技材料的稀有金属,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五大铍矿已有4个矿资源枯竭,所以我们决定,一是抽出三号矿坑里的积水,对剩余资源开发复采,尽可能地延长矿区服务年限,安排职工的就业;二是争取危机矿山项目,争取国家资金的扶持,继续寻找新的接替资源……”
5
《国务院危机矿山找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也曾经给新疆有色人和可可托海人带来了希望,没想到的是,第一批危机矿山找矿项目安排列出的18个矿种,偏偏没有稀有金属矿。
大好机遇,与可可托海擦肩而过。
资源枯竭需要“找米下锅”,囊中羞涩却无钱找“米”。尽管实施了抽水复采工程,但仅剩的那点资源又能支撑多久?寻求资源需要勘探投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响了起来……
6
中国地质科学家们没有忘记中国的可可托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鹏大,一直在殚精竭虑奔走呼号:“我就不信在可可托海找不到‘新草帽’!”
信仰与执著,科学与审慎,在中国科学家身上体现
2006年5月10日,赵鹏大、汤中立、陈毓川、翟裕生、於崇文、李东英等6名院士联名上书,提出了“关于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列入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计划的建议”。
时隔不久,全国危机矿山领导小组组长孙文盛在“6院士报告”上批示:“酌办,请专家委员会审议。”
2007年3月24日,在海南召开的全国危机矿山找矿第二批立项会上,可可托海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可可托海赶上了危机矿山找矿的末班车。一期800万元专项资金的注入,为激活地层深处的稀有矿藏奠定了基础。
7
一个充满探索性、创造性的攻坚战打响了。
200744,新疆有色地勘局701队——这支刻在共和国功勋队丰碑上的劲旅,在队副总工程师胡忠德的带领下,从昌吉来到了可可托海——1956年11月成立于可可托海的701对这里的地质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一位著名的地学专家说过:“新观念、老观念,在新地区都能找到矿产资源,但老观念在老地区就很难找到新资源。”
可可托海花岗伟晶岩矿床各矿脉规模、形态和地质构造各异,稀有金属矿化种类及强弱也有差别。各矿脉的勘探方法、采用的手段及勘探程度等都要有不同的区别,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突破迫在眉睫。
打破传统,才能走向现代。
胡忠德与中国地质大学科研小组紧密配合,通过综合分析,科学的方案制定出来——“远近结合,向远处扩展;深浅结合,向深部发展;多种手段,加强钻探”,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佳的探矿效果;
4处新的找矿预测区确定下来——2个深部预测区,包括3号脉铍预测区、1号脉铍锂预测区。1个周边预测区,即3号脉与1号脉之间的物探综合异常区。还有1个别也萨麻斯外围预测区。
8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隆隆的钻机,带着锋利的钻头穿过坚硬的岩层,它向大自然宣布:新疆有色人钢铁般的意志敢于挑战危机,永不言败的精神也能够战胜一切困苦与阻力。
隆隆的钻机声,轰响在地层深处,震撼着可可托海矿田——这将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必将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从4月4日开钻进场到9月底收工,半年过去了:
地表钻探6187米,槽探310米,完成1:5000高精度磁测2平方千米,视电阻率剖面(点距40米)10千米。
希望的曙光出现了:
1号脉施工的17个孔中有12个孔见到了钽、铌矿体,虽然说绝大部分是低品位矿体,似乎不太理想,但事实已经打破了“可可托海资源枯竭”的论调。
可喜的是,3号脉完成的15个孔,伟晶岩脉厚度比较大,与相邻勘探线对比,锂辉石、绿柱石等稀有金属矿物含量多,矿化强度要比1号脉高的多。
首战告捷,士气大振。
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实践必须上升到理论。
赵鹏大院士带领的团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科研“可可拖海三维数字矿床”的建模研究正在快速推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平,曾以自己的专利“基于三维数字矿床的立方体预测法”,相继发现了个旧一批有色金属矿田,打破了“个旧无矿”的断言。这一次作为科研项目的直接负责人,选择世人注目的可可拖海作为他的新理论,新技术的“试验田”,他深知肩上的责任与分量。
通过对伟晶岩成矿规律的再认识,结合钻孔测试的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陈建平得出了结论——老矿体的深部以及矿区周边,进一步找矿的空间很大。在3号脉南部,极有发现隐伏大规模矿脉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对这些预测区的勘探,很可能摘掉矿山“资源危机”的帽子。
消息传到北京,赵鹏大在欣慰之余,发散性思维走向了纵深:“这些资源大部分分布于3号脉内部,而3号脉外围是否会有新的发现?摸到了虾,可不能漏掉了鱼啊!”
2007731,大地如烤。76岁高龄的赵鹏大院士与陈建平亲临可可拖海。他在几百米深的3号采坑爬上爬下,对矿区地质情况仔细研究,根据最新的钻探、物探成果以及成矿规律的分析,一个大胆的设想提了出来:“可可托海这样好的地质成矿条件, 3号矿脉还应该有哥哥、弟弟、妹妹出现,‘新草帽’的亮相只是时间问题。”
10
赵鹏大的观点震惊了地质科学界,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也给陈建平教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新草帽”理论到底能不能站住脚?“新草帽”又在哪里?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回到北京,陈建平一头钻进了工作室,矿区的钻孔资料全部翻出来,通宵达旦进行挑选、整理、归类,对数以万计的化验数据和品位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仔细分析,通过技术机技术对成矿元素富集中心的搜索,又有了新的发现:
真正的资源富集中心并不在3号脉采坑中心,而是在采坑以南150左右,矿石的品位从富集中心向北近400的距离范围内逐渐降低,而向南,延伸约50处,矿石品位依然高于工业品位,但再往南由于矿孔数据缺乏,计算机的模拟图形上元素富集体却嘎然而止,重要的是,该区并没有大的断层。
陈建平教授激动得简直要高歌一曲,他还发现,3号脉9个共生结构带的三维实体模型,9个带都有往南延伸的趋势,但由于没有钻探资料,南部的矿脉一直没有被人认识……
陈建平把他的这个发现告诉了项目负责人胡忠德,大量铁定无误的第一手资料的占有,再对原有科研成果借鉴发展,“新草帽”的成矿规律总结出来,就像掌握了地质透视镜,成矿模式便揭示了出来,整个可可托海矿区的地质找矿蓝图更为明晰了。
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深孔验证钻坐标,就这样披着科学的灵光敲定下来——“明年春季开钻!” 
11
2008年10月20日,全国危机矿山办公室评审小组前来验收,对可可托海项目作出了高度评价:
“可可托海的找矿突破,不仅是全国有色人的骄傲,也是全国危机矿山找矿项目的重大成果……”
融入明年春潮的“新草帽”正在生命的律动中从远古飘来,神秘的面纱将被地质人轻轻地撩开……
我们仿佛看到,与现代文明的紧紧相拥,熊熊圣火又从“圣坑”重放异彩,绚丽得美仑美奂,辉煌得如同拍天而起的“火凤凰”……
 
辉发河畔的回声()
12
同是北国疆土,当我饱览了西北大漠戈壁的粗犷和雄浑,再来领略东北白山黑水的冷峻与凝重,便感觉到了迥然不同的两种风韵,两种情调。
辉发河,不老的河。翻卷的浪花挟裹着历史的激情、现代的文明,蹦跳欢歌汇入波飞潮涌的松花江。
红旗岭,高耸的岭。炽热的岩浆伴随着钻机的高歌、松涛的神韵, 抑扬顿挫震撼绵延起伏的长白山。
在地质开拓者的脚下,可可托海从远古走向现代,红旗岭呢,却在历史隧道的延伸中,从现代走向了远古。
 
13
时间上溯到19594月,大跃进走向了极端狂热,这时的吉林省有色金属607勘探队却走进了荒凉。进行综合地质调查的几十名地质队员,跋涉在吉林磐石县东部黑石——呼兰一带的荒山野岭,望不断的层峦叠嶂,走不完的茫茫林海。几个月过去,振奋人心的捷报飞进了中南海——异常矿化带出现了!
于是,陈旧笨重的钻机在辉发河畔奏出了回肠荡气的凯歌,海拔300的一号镍岩体插上了鲜艳的红旗,无名之地从此有了自己的法定名字——红旗岭。
于是,伴随吉林省红旗岭镍矿的诞生,607地质队的历史辉煌也就牢牢地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之巅。
镍的丰功伟绩,现在的人们或许并不陌生,大到航天工业,小到家庭用品,3000多种合金钢少它不成。但建国后的新中国奇缺这种“小精灵”,“迂回进口”的极高代价,只好珍宝般的储备起来,哪个部门急需,还须国务院审核批准。
607队的功勋由此可窥一斑。
红旗岭矿区南侧,有一条长达数百公里的辉发河北东向的壳源深大断裂带。从1959年到1994年的30多年间,607队沿着深大断裂诱导出的北西向断裂带,在周围120平方公里先后发现基性——超基性岩体37个,累计探明B+C+D级镍金属量29万吨,铜金属量73970吨,钴金属量6530吨。
1960年,红旗岭脚下开始筹建大岭矿,继而富家矿脱颖而出,世人注目的中国第二大镍都从此神话般地在长白山麓、松花江上游腾空而起。
这时候的607队地质人却在默默地收拾着仪器,他们手拿着铁锤,肩扛着钻杆,又一次转身走向了荒凉……
 
14
历史的进程,往往改变着人们的命运。
发现兴起鼎盛后备资源不足矿产衰竭——大部分矿产地经历的这个怪圈,红旗岭镍矿也同样没有幸免。近乎半个世纪的超强度开采,从“婴儿”成长为“巨人”的红旗岭如同患了贫血病,严重的资源危机正在悄悄逼近镍都的内核——所属的大岭、富家两座矿山的资源全部算上,即使是按照限产设计,满打满算也只能开采七八年。
这时候,人们惊异地发现,似乎被人遗忘的607地质人,
又出现在红旗岭的荒山坡上——还是当年那样的帐篷,还是当年那样的忙碌身影,还是当年那样鲜艳的红旗。
这群人的出现,让笼罩在红旗岭上空沉闷的阴云渐渐散去。
15
2007年早春,北京西关宾馆。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局长助理、研究员张俊生设计汇报结束,全国危机矿山评审专家一致通过,红旗岭镍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拉开了帷幕。
一个以张俊生为总指挥、勘查院副院长、研究员孙超为副指挥的多兵种“战略同盟”方阵迅速筹建:
当年发展红旗岭镍矿的607地质队,负责地质工作;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608队负责物探工作;
钻探工作由辽宁有色丹东钻探公司承担。
资料显示,10多年间,“‘镍都’还能开采多少年”的问号如同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一直在吉林镍业的头上高悬,中国的、外国的地勘队伍一拨又一拨,地质勘探、物化探、区域航拍一起来,但大量资金的投入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个个钻孔成了“黑窟窿”,矿体在哪里
有人悲观的认为,岩体封闭,矿体灭绝,没有进一步钻探的必要了。
这期间,也曾请来许多知名专家为其“把脉用药”,对地质构造、成矿条件综合研究,试图在地质成矿理论上寻求突破,但仍是收效甚微。
入地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类可以登上月球探险,“入地”的探索之旅仍是举步维艰。
红旗岭地层深处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它的构造形态、物质组成、地壳演变的历史如何?
人类获得地层深处真实信息和图像的唯一手段,就是把地球切处一个小口,用打入地球内部的深孔作为探测地球奥秘的“望远镜”。
 “TEM测量、CSAMT测量工作,交给省勘查地球物理研究院!”项目总指挥张俊生果断决策。
他知道,这个院是以国内外高精尖设备“全部武装到牙齿”而享誉全国的“铁军”。
勘查地球物理研究院院长宋绍军紧抓机遇,正在内蒙古施工的瞬变电磁法分队立即召回,任命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丁雷为项目指挥,专款、专车、专人,迅速投入项目运作。
一辆辆满载物资、设备、器材的卡车,从内蒙古大地驱赶着滚滚寒流昼夜兼程,一种豪情、一种神圣在地质队员的心中升腾——承担总理关注的危机矿山找矿项目,无上光荣!
 
16
英雄的有色人、地矿人并肩携手,一场攻坚战即将打响。
总指挥张俊生感到肩上的压力是那么沉重。
地质找矿毕竟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一门学科啊。怎样才能找到矿?
综合分析会反复召开,张俊生语言铿锵:“过去的钻孔虽然不见矿,但毕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大量的数据。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重新认识成矿规律,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来指导深部找矿,才可能有新的突破。”
无数次反复思考,无数个不眠之夜,张俊生、孙超、周树亮、丁雷聚在一起面对图纸,结合矿山采矿情况,苦思冥想。理性的分析,科学的论证。一次次认识和推理被推翻,一个个新的设想又产生。
主攻方向在哪里?
607队副总工程师周树亮介绍,当年他们在红旗岭矿先后发现的37个基性—超基性岩体,共分为三个岩带。主要含矿岩体都集中在Ⅰ岩带上,仅1号、7号两个岩体的镍矿金属含量就占全区的94.6%,可以说,Ⅰ岩带找矿将是重点突破区。
还有3号岩体,钻孔深度多在800m以内,以往控制标高总在-400米左右徘徊,钻孔又大多分布于0线~3线之间;项目组经过多轮分析,认为3号岩体存在底盆矿体,应位于3线~7线之间,深度在-600米左右。
丁雷与院总工程师关键则认为,根据多年瞬变电磁探矿的数据和对井中资料的数据处理分析,一是303孔有深部异常范围大、幅度高的特征,在南西边800米~1100米间存在良导地质体,推测应该是矿体引起的低阻异常;二是对矿床褶皱变化深入研究后推测,3号岩体底盆处有重力分异镍矿体存在的可能,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结论出来了——过去找矿之所以失败,一是地层没有分清,构造判断有误,二是钻孔控制普遍较浅,平均深度都在500以内……
思路明确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打破过去认识上的误区,以近代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总结矿化富集规律,在矿区的深部建立找矿靶区!
 
17
方向明确,说干就干。
2007523上午。红旗岭南坡。
“开钻喽……”。
钻工们的铁锤在岩芯管上“铛……铛……铛……”地敲了几下,钻机登时发出了神圣的呐喊。欢乐的乐章激活了亘古死寂了的琴弦,荒原在乐声中骚动起来。
白驹过隙,时间转瞬而过。
到年底,五台钻机累计钻探进尺4638米,完成槽探6009立方米。完成5个钻孔的施工,其中3个钻孔控制到岩体,2个孔中见到镍矿体。尽管厚度不大,不是理想的效果,但1号、3号岩体区以及7号岩体区开展的TEM测量,发现的四个找矿靶区却有8个有价值的异常——6处低阻异常区圈定出来。
然而,异常又能说明什么?这地层深处的事情,没有拿出岩芯来,谁敢打包票?有的矿点,物探和化探显示都很良好,钻机验证却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啊……
哪个是矿致异常?哪个异常有矿?引起异常的机制是什么?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在思考。
根据镍矿的成矿理论,只要有足够大的岩体,金属矿物在重力作用下就会沉入岩体底盆部位,形成矿体。3号岩体是Ⅰ岩带上的大岩体,在岩体上部见有脉状镍矿体,说明是含矿岩体。但以往在—400米标高以上也有大量钻孔控制,并没有发现成型的镍矿体,更没有钻孔打到岩体的底盆。
岩体是否存在底盆?是否能形成底盆矿体?钻孔的定位在哪里?
又是一场激烈的争论,又是一番科学的计算。共识形成了——3号岩体1、2号TEM异常交汇部位的5线,作为首选钻探验证孔。
实践证明了这一钻决策的正确性和它的历史功绩!
 
18
2008年5月28日,3号岩体两个钻孔开始了施工。
钻头在地层深处奋力穿行。旋转的钻杆一根根地加长, 300……400……500……
飞旋的钻头牵着地质人的神经,一阵阵的揪心。孙超、周树亮就像链条上的两个节,每天都周而复始地往钻机上跑,甚至有时一整天都呆在钻机旁转悠。
2号孔终于出现了一个惊喜——钻到616.66米处,见到了含有矿化物的岩石。
发现了矿化物,当然是好事。但张俊生、孙超、周树亮表现却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低调。
现场指挥孙超告诉记者,发现时大家心里特别兴奋,一天到晚泡在机台上查看。到743米时穿出岩体、进入到硅化大理岩层,大家不免有些失望了。
周树亮这样说:“首先是有了矿化物不一定有镍矿;二是即使含矿却不知道品位高低,品位太低就没有意义;三是即使品位高,范围小、储量小、规模小同样是没有意义。”
大家又对3号岩体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应该是见矿前的预兆。
漫长的等待、期待过去了,进尺到789.49米,硅化大理岩穿透了,随之大家激动地欢呼起来:“见矿了……”。
随后的CSAMT测量、DHTEM测量,都在岩体深部出现了异常——3号岩体具有红旗岭镍矿区典型的含矿岩相,无论是以往的钻孔资料还是采矿坑道,都发现了含矿橄榄岩或辉岩,这与1、2号岩体含矿岩相一致,只是埋藏较深。
728终孔,井深为1032.08米,三层镍矿体先后出现,矿体厚度出乎大家的意料——204.77米,镍平均品位为0.393%。
红旗岭地质史上的新纪录出现了。
这不同凡响的第一孔,打开了红旗岭矿区镍矿找矿之门。
施工月报这样写到:3号岩体施工的2号钻孔,铜最大值为0.33%、钴最大值为0.047%、镍最大值为0.72%。其中从941.43米至1016.00米这一段,加权平均品位镍0.545%、铜0.14%、钴0.029%,矿石具有较为典型的浸染状构造和海绵陨铁结构,且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增高,这一成果反映出熔离矿床的典型特征,也显示了红旗岭矿区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同时对在该矿区寻找熔离矿床也有指导意义。
19
一张张日历幻化成纷飞的捷报。截止到2008年10月5日,3线、5线、7线施工的三个钻孔均见到了工业矿体。矿体深度与井中、地面物探推断的深度基本吻合。
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仅为吉林镍业集团的发展,也为我国镍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喜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了北京。
危机矿山找矿项目总工程师叶天竺喜不自禁,813,他带领一队地质专家先后到施工机台、岩心库视察,认真查看了ZK0802孔镍钴矿体岩心,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高度评价:“这是危机矿山找矿的重大突破!……”
这些新的后备资源,对红旗岭意味着什么呢?
英雄的吉林有色人、地矿人并肩携手,又为共和国找到了一个价值上百亿元的大型镍矿!
在危机矿山找矿的战略部署中,吉林地质人在镍都红旗岭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重大胜利!
 
大山和鸣的启示(下)
 
20
回顾过去,总有新发现;每次发现,都有新感觉。
可可托海从伟晶岩的远古一路走来,又将走进多彩的新时代,红旗岭镍矿钻通历史的隧道,又将走进美丽的新世界。
然而,当我们回首凝视这场波澜壮阔的危机矿山找矿实践,寻觅地质人那一串串探索的足迹,才发现那回音壁的折射是多么的值得回味,多么的令人深思。
 
21
历史的每一次抉择,都将拓展一片新天地。每一次变革,莫不是创新引发的动力。
红旗岭的镍矿赋存在基性大岩脉中,高阻异常下出现低阻,就有可能有矿。传统矿床学则认为在基性岩体岩盆中赋矿。这次成矿理论的突破,对于在辽吉地区基性岩体找镍便有了普遍的借鉴意义;
可可托海“岩钟”稀有金属找矿中,以赵鹏大为代表的地质科学家“研究伟晶岩内部结构特征不能只限于结构带,而应立足于‘共生-结构体’”的成矿理论的突破,催生了“必有弟弟妹妹、‘新草帽’出现”的崭新理念。
社会在进步,实践在发展,找矿理论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促进深部找矿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宣布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正在进行向深部拓展的战略转移。
可可托海、红旗岭,无疑是危机矿山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验田”。
以赵鹏大、陈建平为首的科研团队采用“基于数字矿床模型的三维预测方法”,对可可拖海稀有金属矿区的资源进行“三维定量,定位,定概率”的“三定”成矿预测与评价,打破了传统地质勘察中只能定性,平面,单一信息进行预测的种种弊端,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多元信息、立体、定量找矿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吉林勘查地球物理研究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抓住探矿新技术这个“龙头”,以高分辨率瞬变电磁扫面和多功能电法仪测深技术为主、以高精度地震勘探系统、高精度磁力仪技术为辅的地球物理技术体系,对红旗岭千米以下的隐伏矿化不仅发挥了探测和定位作用,也大大降低了探矿成本和探矿风险……
这,就是大山回音壁和谐奏鸣的强音——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物探、化探、遥感技术飞速发展,深部找矿理论必须与实践并进。
这,就是我国地质人找矿实践的答案——打破传统,敢于创新;矢志超越,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寻找规律,在超越中不断完善。
这,才有了全国危机矿山找矿最大收获——传统定位500米的勘查禁区被打破,勘查深度1500米的“第二找矿空间”被打开,产学研结合的团队联合攻关,找矿与开矿的互动机制健康运转主要成矿区带的资源潜力评价将在地下5002000的深部展开。
这,才有了“攻深找盲”实施4年来的累累硕果——10月21日召开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座谈会上宣布,全国新找出的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万亿元,平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3年,稳定矿山职工34万人。
大山的回声就是这样的令人回肠荡气,历史的辉煌中却饱含了地质人太多的付出……
 
22
“喝水不忘掘井人”。当我们欣喜获得的累累硕果时,当一度荒寂的矿山再现繁华时,当枯树的枝干又泛绿叶时,我们无法忘记、也没有理由忘记那些默默付出的地质人——正是他们,为了赶走矿山的“危机”,为了拉长矿山的“寿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承受了超乎常人的孤独,用智慧汗水的链接,挽回了一个个历史的缺憾。
有这样一个共产党员——几十年稀有矿勘探的丰富经验,人喊“老稀有”。1992年退休回了辽宁老家定居,可可托海找矿需要他,药瓶一装连夜就上了火车。到了钻机旁。身体多次进过“大修厂”,椎间盘突出野外受寒常发作,但72岁的他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钻头,日复一日灯火长明 面对地质图,一任目光在百米、千米地层深处搜寻,一任思绪在洪荒远古的时空遨游。他手拄着竹竿探路,与地质技术人员一起翻山越岭,爬山过涧,研究地质现象,努力寻求成矿规律。“老稀有”的精神鼓舞着80后”的丁建刚,张燕,吕亚宁这些小字辈,为了拿出一份高质量的项目技术报告书,从野外编录到室内成图,从三维投影到数字计算……他们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夜以继日挑灯夜战……
他叫王治章,原新疆有色地勘局701队的地质科长。
有这样一个高级工程师——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在野外第一线。听说组建红旗岭找矿项目组,她主动请缨参战。男同志都挤在一间房,她就在既是走道、又是厨房的厅堂一角铺了一张床——精打细算的女人,为的是给队里节约一笔房租。从开钻的那一天起,她寒冬酷暑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每天从宿舍到山上“两点一线”。对地质事业的追求,让她在这个男人的世界几乎忘记了性别的存在,应该留给丈夫、儿子的情和爱,都融进了岩芯编录,数据处理……
她就是吉林有色局607队的孙英华
有这样一个钻工标兵——老母病重,几次电话催他回家。恰逢一个职工休假,人手紧张,又正值即将钻进成矿带的关口,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含泪给妻子打电话:“我是个共产党员,又是钻机机长,关键时刻我实在不能离开,请你和哥嫂代我尽孝……”。见到了岩芯,他连夜赶到医院,跪倒在母亲病床前,“忠孝没法两全啊……”,护理一天又连夜回到了钻机台上……
他叫“老先进”,不愿意披露自己的名字。
有这样一道风景线——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荒山层林挥汗如雨,如同电影里面挖战壕。他们这是在做“槽探”。只不过战壕能够掩蔽人就行,槽探却必须挖到基岩为止,最浅的2米多,最深的将近四米深。他们看挖槽进度慢,时间不等人,干脆直接参战……
有这样一个感人场面——暴风雨突至,狂风将树枝摧折,钻塔在风中摇晃,呼啸的狂风硬是想把塔衣撕成碎片,塔衣在狂风的挟裹下一次次腾空而起,又一次次凶猛地砸向钻塔。危急的时候,共产党员冲了上去,热血青年冲了上去,全体职工冲了上去……望着雨后的彩虹,听着钻机的欢唱,浑身上下湿漉漉的钻工们露出的是欣慰的微笑……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
一名钻工就是一个优美的音符。
一台钻机就是一串精彩的故事。
一个集体就是一段华彩的乐章。
 
23
所有的文明都缘于河流,所有的河流都源于高山,所有的高山都地处高寒,所有的高寒都人迹罕至,但文明的背后却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震撼……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人的因素第一”。广大地质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张力与释放,是奇迹诞生和辉煌出现的源泉与动力。
事业与精神共存。卑微与崇高同在。
地质人在为共和国献宝的同时,也在堆垒着自己的精神圣殿。
地质人用劳动创造的悲壮,支撑着现代文明的构建!
这就是时间定格的永恒!
这就是回音壁上轰响的回声!
 

 

更新:2008-12-27 17:47:5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