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归隐故乡考 - 张松辉
-
摘要
古今学界一致认为老子归隐后西去。这种说法出自神仙家言,不可信。根据先秦典籍记载和道家学派在老子家乡一带兴起的事实,我们认为老子辞官后回到了故乡,并在那里授徒讲学。
司马迁说老子「至关……莫知所终」[1]。后人解释说这个「关 」是指函谷关或散关,于是老子辞官之后出函谷关西去,莫知所终,就成了两千多年来的学界定论。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我们认为老子辞官之后并没有西去,而是回到了故乡陈国从事授徒讲学活动,从而在以陈为中心的地区建立了具有重大影响的道家学派。
一、老子出函谷关或散关西去的说法不可信司马迁只说老子辞官后「至关」,应关令尹喜之邀,著书上下篇。并没有说明这个「关」 是什么关。一直到了南朝,裴骃才在《史记集解》中说:
《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具胜实,莫知所终。
这就是说,老子西去的最早记载见于神仙家言。这段记载也见于今本《列仙传》,书中还说老子生于商代,「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后来,唐代的司马贞在为《史记》作索隐时,也说:「李尤《函谷关铭》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为散关令,是也。」唐代张守节作「正义」说:「《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尹喜着《道德经》一卷。』」
《列仙传》的作者,有人说是刘向,有人说不是。即便是刘向所写,《列仙传》也只能看作天方夜谈类的神话,不可据为信史。《水经注》十九《渭水》说:「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而《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已是北朝人,他很可能是从《列仙传》等传说中抄来的,不足信。仅就以上有关老子和尹喜的记载,就有许多常识性的错误:
第一,如果关令尹喜是周大夫,那么他所看守的关口就不可能是函谷关或散关,因为散关处于今陜西省的西部,在春秋末年,这里属于秦国土地。函谷关在洛阳的西边,但也属于秦国所有。秦国怎能让一个「周大夫」去为自己看守边关呢?
第二,既然老子是生于商代,那么在他西去的时候,就不可能只有八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而是五百岁左右。这显然是神话。
第三,《列仙传》说老子到了大秦国,大秦是指罗马帝国。《史记‧大宛列传》提到罗马帝国,但不叫「大秦」,而叫做「黎轩」,《史记索隐》说:「《汉书》作『黎靳』,《续汉书》一名『大秦』。」可见「大秦」这一名词出现较晚。东汉和帝永元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派他的属官甘英出使大秦,中途遇海而还。以朝廷之力,去大秦尚且困难,更何况老子已是垂暮老人,坐的是老牛破车,如何到得大秦,即使到了,信息又是如何传回来的?
现在的学界一般认为,是东晋的道士王浮在此基础上,又作《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到了西域,教化了佛祖释迦牟尼。其实,老子化胡的说法,至少在东汉后期就已经出现,《后汉书‧襄楷传》记载,襄楷在给桓帝的奏章中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而襄楷也是一个知识不多而又敢信口开河的人,同篇接着记载说,他断言「古者本无宦官,武帝末,春秋高,数游后宫,始置之耳」。这说明他不仅没有弄清先秦的历史,甚至连汉代的历史也不清楚。可以说,老子西游化胡的说法更是以讹传讹。
二、老子晚年回故乡授徒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大国小国,都设有自己的关口,东周国也不例外。因此,尹喜所看守的关口虽然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一个关口,但基本可以肯定它是东周的一个关口。春秋末年,东周的地盘已经不大,因此这个关口也就在洛阳周围,而绝不会是什么散关。老子走出东周的边关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授徒讲学。关于这一点,我们有以下证据:
第一,细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可以从中找到老子回到故乡的蛛丝马迹。司马迁在文中说,后人传说战国时楚人老莱子和周太史儋就是春秋末年的老子,这虽然只是附会,但这一传说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当时的人和司马迁都不认为老子出函谷关到了异族地区,不然,这个附会就不会产生了。时人和司马迁都认为:老子的确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究竟是很快就去世了,还是一直活到了一百六十余岁,甚至二百余岁,那就无法确考了。
第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的儿子宗当了魏国的将军,封在段干。接着,「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这个记载在细节上可能有误,但它大致上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老子后代的活动范围基本是在魏、齐一带,而魏、齐都是在老子故乡的周围。这一事实从侧面说明了老子辞官后是回到了故乡。如果说老子辞官后,独自一人远游西域,而把自己的家属送回故乡,似不合情理。
第三,《列子》、《庄子》等有关典籍明确记载老子辞官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列子‧仲尼第四》记载: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这段记载的下文还很长,主要讲鲁君听到这件事以后很惊奇,就把亢仓子请来,并把亢仓子讲的道理转述给孔子听,「仲尼笑而不答」。这说明了老子的确是在陈国教过学生,而且他的学生与孔子同一时期。
过去,不少学者说《列子》是一部伪书,现在,这一根据不足的说法基本得到了否定。我们认为,《列子》的这一记载基本是可信的。
另外,《列子‧周穆王第三》还记载说「秦人逢氏有子,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其父很着急,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就去鲁国寻找能够治疗此病的多艺君子,结果在路过陈国的时候,遇到了老子,老子对他进行了一番教导。把以上两则记载结合起来,更能说明老子在出名后的晚年,曾生活在自己的故乡。
《庄子‧天道》对此讲的更清楚: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孔子想把自己整理的图书藏于天子的图书馆中,于是就去找曾在该馆工作过、现已辞官在家的老子帮忙,结果道不同不相为谋,碰了一个钉子。这段记载中的老子「免而归居」,明确说明了老子离开东周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关于老子居住的具体地点,《庄子‧天运》中也有记载: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一记载说明老子辞官后曾在沛地居住过,沛在今江苏徐州,与老子的出生地很近。
有人说《庄子》一书多为寓言,不可信。其实我们不要忘了,庄子除了使用寓言之外,还使用了重言和卮言[2]。而重言就是引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言论。比如《庄子》书中记载了许多孔子的言论,似与真实的孔子有不少出入,但它记载的有关孔子的籍贯、年代 和生平,基本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庄子》说孔子到陈国去向老子请教,这完全是可能的, 因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多次到过陈国,而且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很长。
我们认为,《庄子》中有关老子的记载是合乎情理的。特别是关于老子的去世,《庄子‧养生主》中有一段记载: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3]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这则记载说明老子的确是死了,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去世的具体地点,但基本可以断定他是死在中原地区,而且还有学生。老子生前即受到当地居民的爱戴,不然,在他死后,不会有这么多的人前去吊唁。我们再看后人对这一段的解释:
老君即老子也……当周平王时,去周,西度流沙,适之罽宾。而内外经书,竟无其迹, 而此独云死者,欲明死生之理泯一,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生寓言耳,而老君为大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生死哉!(《庄子集释》卷二注引成玄英疏)
庄子说老子虽然是一个深受大家爱戴、非常了不起的学者,但他最终还是同我们一般人一样去世了,而后人却说老子是一个远度流沙、不生不死的神人,两相比较,谁的记载更为准确,更为可信,就不言自明了 。
因此我们断定:老子辞官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带收徒讲学,其中可能到外地旅游过 ,但最终还是死在中原地区。
三、道家学派在郑宋陈齐的兴起说明老子晚年在家乡授徒讲学从老子创道家学说开始,一直到西汉初年,道家学派一直活跃在以陈地为中心的郑、宋、齐一带,而不是西域,这一现象也有力地说明了老子晚年回到了家乡,不然,这一地区道家学派如此兴盛的原因就无法得到解释。
在老子家乡西边不远的郑国,出现了一位道家著名学者列子。过去有人曾怀疑列子的存在,但这一观点现在已被学术界否定,因为《战国策‧韩策》、《庄子》诸篇、《吕氏春秋‧不二》等对列子的生平思想都有明确记载。关于列子的籍贯,刘向为《列子》作序说:「 列子者,郑人也。」《列子》第一篇《天瑞》一开始就讲:「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这说明列子主要生活在郑国,《列子》所记载的有关列子的活动也主要发生在郑国。列子是郑国人,这一点无可怀疑,但其故里的详细地址已不可考。所好郑国不大,我们可以假定他是郑国国都新郑(在今河南新郑一带)附近的人。而新郑距老子家乡很近。
在老子家乡北边不远的宋国,出现了另一位更有名气的道家学者庄子。庄子的故里在哪里,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今安徽蒙城。其实这种分歧完全是由于各地争名人而造成的,不该成为一个学术问题,因为只要弄清楚庄子属于战国时代哪个国家的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早记载庄子国属的是《韩非子‧难三》,该文明确讲庄子是「宋人」。其他如《淮南子‧修务训》的高诱注、刘向的《别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张衡的《髑髅赋》等等,都认为庄子是宋人。可以说,在唐代以前,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如果我们承认庄子是宋人,也就等于承认庄子的故里在现在的河南商丘。因为在战国时代,安徽蒙城不属于宋国。而且安徽蒙城当时也不叫「蒙」。当时宋国叫「蒙」的地方只有一个,即在今天的商丘附近。商丘在老子故里北边约二百里处。
在老子家乡东边的齐国,道家影响更大。在那里,虽然没有出现像庄、列那样的大家,但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声势的道家学派,其中有不少人在道家学派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齐宣王时,就有一个名叫颜斶[4]的道家人物,他处处以道家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战国策‧齐策》记载,他在齐宣王面前说明士为贵、王为轻的道理时,就曾引用过老子的话,他说:
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5]。」是其贱之本欤?
这段话中的第一处引语虽然不是出自《老子》,但与老子思想是相通的。至于第二处引语,则是《老子》中的原话。而且《战国策》的作者在评论颜斶时说:「知足矣,归真反朴,则终身不辱也。」也是把颜斶看作道家人物。
一直到汉初,道家学派主要活动地区仍然在齐。我们看有关记载:
1、曹参任齐相时,受当地道家人物盖公影响,施行无为政策。后来,这一政策影响到了全国 。(《汉书‧曹参传》)
2、张良于陈齐间下邳遇道家人物黄石公,受《太公兵法》。(《汉书‧张良传》)
3、「田叔,……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汉书‧田叔传》)
4、「(齐相)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遂自杀。」(《汉书‧高五王传[6]》)
5、「陈平,阳武(古属陈国)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 汉书‧陈平传》)
这么多的道家人物出现在以陈为中心的地区,充分说明老子在故乡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 授徒生涯,结合老子的生平经历,这段授徒经历又只能发生在他退隐后的晚年。因此我们可以断言:老子归隐后回到了故乡,而不是到了西域。
参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zhī yán ㄓㄧ ㄧㄢˊ」,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蕲qí ㄑㄧˊ古同「祈」,祈求。
^斶 chù ㄔㄨˋ古人名用字。
^不谷,不善。
^高五王,指高祖八男中之五男:齐悼惠王肥、赵隐王如意、赵幽王友、赵共王恢、燕灵王建。
发布于 2022-01-14 19:24
- 更新:2022/7/30 6:34:4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身为中国人,你真的知道中华文化的根源吗?
- 幼儿教育概论 | 个体生命教育的三理学分析---教育治理学(上)
- 原来这就是天道(深刻)
- 《道德经》道统论生态思想研究
- 亲子教育 | 人体生命能量的发展规律(上)
- 唯物象形观是中国创世文化形成的基础
- 身为中国人,你真的知道中华文化的根源吗? (03-10 06:44)
- 幼儿教育概论 | 个体生命教育的三理学分析---教育治理学(上) (11-19 06:12)
- 原来这就是天道(深刻) (10-08 06:38)
- 《道德经》道统论生态思想研究 (09-05 06:00)
- 亲子教育 | 人体生命能量的发展规律(上) (08-30 06:37)
- 唯物象形观是中国创世文化形成的基础 (08-15 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