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双减”下,学校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连中国、李孜 来源: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点击:1808次 评论:0

学校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始终解决不好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思考感受体验而言,我强调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努力让学习的内容真正走到学生的心里,我以为,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学习,无论表面上运用了怎样的形式,都谈不到深度的学习。深度学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的状况,那就是学习的内容步入了学生内心深处、头脑深处。

第二个方面,是用真实具有思考价值的一种关注,来推动、触动学生对于本学科核心问题的思考。学生真的能够在他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本学科的核心问题产生一定的思考度,关注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学生和一门学科的关联才建立起来,这样一种关联的建立,就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知道一门课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最关心关切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对这门学科产生真正的兴趣。

我觉得之所以老生常谈,但是解决不了的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因素,是因为这两个方面对于一个老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举一个例子,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打鱼的》,其中有一段话:“这种打鱼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没有很大的,很好的鱼。”其实讲话清楚明了,说到这儿就可以了,实际上就是状况很糟。但是汪先生并没有停下来,他后面写道:“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这是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接着说:“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这是第二层含义。第三层含义接着还写,“他们时常会打到乌龟。”为什么汪先生在讲这段话的时候,要往后头又说了三层含义呢?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轻视语文学科,特别容易觉得语文这个学科好像就是以记和背为主,不能用真实有效的问题来触动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一种内在的关注。


从作者的描写上看,“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非常糟糕,够不上一条好鱼的状况,但从名称、名词的状态上看,它毕竟还是鱼,依然是鱼。到了第二层含义,语言当中容易引人联想——估计这些鱼必然是劣质不堪的猫餐狗食。但是马上加了一句话,“他们也都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好像是人的处境跟猫餐狗食有相似之处,甚至还有不如的地方。第三层含义完全不是鱼了,竟然是乌龟。乌龟很好玩,我们见到乌龟,就会想到憨态可掬的乌龟,但是乌龟放在这样一个语境当中,就显得特别扎眼,因为乌龟已经构成了对人坎坷悲惨命运深度的戏弄。

从表面上看,它好像是对捉襟见肘、窘困的打鱼夫妇生活的打破,但细思之下,这种打破非但不能打破,恰恰是对他们悲苦生活深度的构建。所以这个“乌龟”构成了外在的冲突与本质上的内核,让他们悲苦不堪的生活又平添了一种无奈的苦涩。

所以一个学生在他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对于语言关注了,对语言背后作家的传情达意关注了,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对语文学这门学科的敬意、关注度都会有所增加,渐渐就能觉得这是一门值得学、有真实内容的学科。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得以提升,而且会受到很好的激发。

更新:2022/3/25 5:51:26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詹大年/ 高考是个有限游戏,学习是个无限游戏

游戏规则是设局者制定的。谁想玩,谁进局;谁在局,谁遵守。至于参与者你怎么看,怎么玩,那是你的事。你是游戏规则的遵守者,别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可以相...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