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下,学校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校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始终解决不好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思考感受体验而言,我强调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努力让学习的内容真正走到学生的心里,我以为,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学习,无论表面上运用了怎样的形式,都谈不到深度的学习。深度学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的状况,那就是学习的内容步入了学生内心深处、头脑深处。
第二个方面,是用真实具有思考价值的一种关注,来推动、触动学生对于本学科核心问题的思考。学生真的能够在他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本学科的核心问题产生一定的思考度,关注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学生和一门学科的关联才建立起来,这样一种关联的建立,就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知道一门课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最关心关切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对这门学科产生真正的兴趣。
我觉得之所以老生常谈,但是解决不了的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因素,是因为这两个方面对于一个老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举一个例子,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打鱼的》,其中有一段话:“这种打鱼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没有很大的,很好的鱼。”其实讲话清楚明了,说到这儿就可以了,实际上就是状况很糟。但是汪先生并没有停下来,他后面写道:“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这是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接着说:“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这是第二层含义。第三层含义接着还写,“他们时常会打到乌龟。”为什么汪先生在讲这段话的时候,要往后头又说了三层含义呢?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轻视语文学科,特别容易觉得语文这个学科好像就是以记和背为主,不能用真实有效的问题来触动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一种内在的关注。
从作者的描写上看,“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非常糟糕,够不上一条好鱼的状况,但从名称、名词的状态上看,它毕竟还是鱼,依然是鱼。到了第二层含义,语言当中容易引人联想——估计这些鱼必然是劣质不堪的猫餐狗食。但是马上加了一句话,“他们也都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好像是人的处境跟猫餐狗食有相似之处,甚至还有不如的地方。第三层含义完全不是鱼了,竟然是乌龟。乌龟很好玩,我们见到乌龟,就会想到憨态可掬的乌龟,但是乌龟放在这样一个语境当中,就显得特别扎眼,因为乌龟已经构成了对人坎坷悲惨命运深度的戏弄。
从表面上看,它好像是对捉襟见肘、窘困的打鱼夫妇生活的打破,但细思之下,这种打破非但不能打破,恰恰是对他们悲苦生活深度的构建。所以这个“乌龟”构成了外在的冲突与本质上的内核,让他们悲苦不堪的生活又平添了一种无奈的苦涩。
所以一个学生在他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对于语言关注了,对语言背后作家的传情达意关注了,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对语文学这门学科的敬意、关注度都会有所增加,渐渐就能觉得这是一门值得学、有真实内容的学科。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得以提升,而且会受到很好的激发。
- 更新:2022/3/25 5:51:26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詹大年/ 高考是个有限游戏,学习是个无限游戏
游戏规则是设局者制定的。谁想玩,谁进局;谁在局,谁遵守。至于参与者你怎么看,怎么玩,那是你的事。你是游戏规则的遵守者,别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可以相...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所学校的减负提质有妙招
- 教研应为教师迎接“双减”挑战赋能
- 与3位清华学子聊“补课”这件事……
- 为深化“双减”提供课程依据
- “双减”下,学校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新论:与双减理念匹配的分层教学三种新形式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所学校的减负提质有妙招 (02-04 06:02)
- 教研应为教师迎接“双减”挑战赋能 (01-16 05:47)
- 与3位清华学子聊“补课”这件事…… (08-16 06:31)
- 为深化“双减”提供课程依据 (05-18 05:44)
- “双减”下,学校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3-25 05:51)
- 新论:与双减理念匹配的分层教学三种新形式 (03-20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