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
----《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案例解读
作课人:萧红中学/王雨新
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引课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猜猜看,即请一学生唱歌,其他学生猜歌唱者是谁。
过程是这样的:教师说:“看看谁的耳朵灵敏,判断力强。”
(从学生的表情看他们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但感觉出是要他们做什么事,迫不及待地想听下文)
“我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转过身背朝大家站着。然后我再请一名同学唱歌,让站在前面的同学猜猜这歌声是哪同学唱的。看谁猜得准。”
还没等王老师的话落音儿,学生已跃跃欲试了。
很快有一名男同学跑到了前面,按要求站好,等待着听动人的歌声。王老师请了一名平时说话声音较小的女同学唱歌,自然歌声也不大。站在前面的那位男同学说:“那么小的声音啊,那我也知道是伊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以示祝贺他猜对了。然后,王老师又找了一位声音较大的同学唱歌,他也猜对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到前面来做游戏,基本都胜利了。
“这还不容易猜,都在一起学习一年多的时间了。”
王老师抓住这一时机,反问到“同学们你们没有什么思考吗?”
立刻有一“玩皮”的学生又反问到“老师,不会是又有什么科学道理吧?”
“你还真挺聪明,说对啦”
就这样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过渡到了正课的教学。
教研员解读:
《音调、响度和音色》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节的内容,其中有三个概念,即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都是描绘声音的量。特别是“音调”很不好理解,学生感觉抽象 ,且易与生活中的音亮混淆。这节知识内容较为理性,教师必须将其感性化都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王老师把握了教材的这一特点,用新课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有效地设计了“猜猜看”这一小游戏,从感性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的将学生在愉悦中带入教学场。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感悟生活中美妙的和弦。
本节课从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单纯地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是追求一个“他(她)是谁?”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性的问题,但仔细分析,教师实际上是在追求“你是怎么知道的他(她)是谁?”的过程。看得出教师注重的是过程,而不单纯只满足于学生能够猜出是谁。这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猜测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在这里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出了猜测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际经验入手,知其然,再通过学习,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使学生能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看出教师在激情引趣的“背后”,隐藏着教学生终身学习方法的良若用心。教师此处无声胜有声。
教师有意选择了两名有代表性的学生,一名女同学声音响度小但其音调高;另一名男同学声音响度大,但其音调低;这为正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伏笔。为有效地解决本次课教学的难点,奠定了感性基础。
王老师平时非常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与学生交心,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她热情活泼,教学中颇具感染力,很会抓住学生的心理。由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不难看出,教学中她与学生是平等的,没有急风暴雨,只有和煦春风。一个三、五分钟的引课,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作为一名只有两年教龄的年青教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通过学习新课程使我认识到‘新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每一位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奏出不同风格的的乐章。”希望王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大胆地探索,演奏出更加动人、乐耳的教学篇章。
- 更新:2008/11/6 5:28:45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2023-03-27 06:14·数智赋能育人侯银海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奥尔夫音乐《小皮球》案例与反思 (03-21 05:56)
- 咿呀咿呀唷 (03-20 04:55)
- 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片段赏析 (01-16 04:51)
- 一年级音乐课《办家家》课堂实录 (12-23 05:03)
-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 (06-06 02:54)
- 《摇啊摇》教学反思 (03-23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