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唤和平》教学实录分析
-
使用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高二艺术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一课(试验本)
教学流程:视频导入-→启发引导--→图片展示--→佳作欣赏--→集体讨论--→小组制作--→师生点评
一、导入
师:在我们上课之前先看一段视频,大家注意听听这个11岁的小男孩歌里想表达的是什么?(放视频)
师生共同观看视频《tell me why?》
说明:学生很快沉浸到音乐塑造的氛围之中,这正是选择该乐曲作为导入的缘由。这段音乐极其强烈的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歌曲出自一个11岁的孩子之口,眼神充满了无助,而且歌声中也有着与他的年龄不相符的沉重,伴随着歌曲,画面上还出现了很多战争后瘦骨嶙峋的无辜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询问为什么要战争,会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境,去共同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师:好,看完了视频,我相信大家一定已经从歌里面读懂了小男孩想表达的意思,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歌词以一个小孩子地口吻在发问,世界为什么变成这样?难道我们一直要忍受无休止的战争?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要浪费在充斥着战争的不和平的世界里?意思就是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有战争,呼唤世界的和平。
师:说的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是要用艺术的形式来呼唤和平。
师出示课题----用艺术呼唤和平之小雕塑制作篇
(此时引出课题,点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学生心中有了情景设置,为接下来的制作做铺垫。)
师:好,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战争带来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看下面的图片。
二、图片展示与思考
师:出示伊拉克战争中儿童的图片(用图片让学生酝酿反战情绪。)
生1:战争给幼小孩童、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流血,牺牲,家破人亡。
生2:战争是残忍且充满血腥的。
师:战争既然给这么多的人带来了伤害,我们的态度应该怎样?
生:不要战争,要和平。
师:是的,我们需要呼唤和平。下面我们来看看雕塑大师们是怎样用艺术形式来拒绝战争,呼唤和平的!
三、雕塑作品赏析
师:雕塑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对材料实施加减法的改造。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占有三度空间。雕塑一般分圆雕和浮雕两种。从艺术方法来看,可以分为抽象、具象雕塑,我们今天讲的都是圆雕。
师:媒体出示作品1《悲伤的泪滴》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雕像,看起来象什么?
生1:像水珠。
师:是水珠吗?这是为了纪念9、11恐怖袭击受害者而塑造的,大家觉得更可能是什么?
生2:是一滴泪滴,纪念在9、11中死难的人们。
师:为什么泪滴这么大呢?
生3:我觉得是很多人的泪滴汇集而成的,所以成为一颗巨大的泪滴。
师:很好,分析的很正确,那么为什么设计在裂缝中滴落呢?
生3:我认为是代表了心灵受伤的程度。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是俄罗斯人民献给9、11恐怖袭击受害者的纪念碑。纪念碑由俄罗斯著名雕塑家祖拉布.采列捷利创作。俄总统普京说:我们对死难者的永久怀念将坚定我们的决心,使这样的罪恶今后不再发生。
师:媒体出示作品2《被埋葬的头颅》
生1:这是一个人的头部,让人看了很是震惊,心里有点难受,因为这张脸上还带着伤疤以及痛苦的表情,应该是在战争中惨遭杀害的无辜人民。
师:这是在南京大屠杀中300,000遇难同胞中一颗遇难者头颅的雕塑,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前面放置着。它提醒着我们什么?
生2:提醒我们要知国耻、明国史、懂国情。如果我们的国家足够强大,这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而我们就是祖国强大的希望,我们应该牢记着这个光荣,神圣的使命,奋发图强,努力拼搏!
师:对,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的国际环境还不安全,周边许多国家觊觎着我们的领土,特别是日本野心不止,右翼分子参拜靖国神社,否定南京大屠杀,篡改教科书,一切都说明日本并未反省历史,对待这样的民族我们不能一味的容忍。祖国的领土完整是至高无上的,中华民族的血液是一脉相承的,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生:是的,我们不会忘记。
师:媒体出示作品3《幸存者的脚印》
师:当时偌大的南京,基本空了,这些就是222位幸存者的脚印。
生:有的上面还有伤,有的只有四个脚趾。
师:这个老人他今年65岁,当年只有一岁的他睡在摇篮里,被日军的子弹打掉了一个脚趾。还有只有一个脚印的,那是当时被日军打断一条腿的老人的。
生:太残忍了!300000人遇难,只有少数幸存者。
师:是的,女作家张纯如两年内访问了14位幸存者,参阅上千页的历史文献,出版了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这本书一经问世,震惊了英语国家,在美国连续数月位于排行榜首位。印刷超过50万本。她用她的努力和勇气,直面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告诉世人:“人类残酷对待自己同胞的历史纪事,是一段漫长而悲伤的故事。那么,在世界历史中,很少有哪些暴行,在强度与规模上,能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抗衡。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人们是怎样表达反战情绪的?
说明:大师的作品对学生很有启发作用,对接下来的创作有了很好的铺垫。
出示作品4:废弃枪支焊接成的地球雕塑
师:同学们,看看图片里在做的是什么啊?
生:两个人把枪支做成好像地球的东西。
师:是的,是一个地球,为什么把枪支毁坏,做成地球呢?
生:因为我们的地球不需要武器,如果战争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世界,那么就会失去我们的地球。
师:很好,看来你已经理解了大师的想法。再看一下这个雕塑。
出示作品5:联合国大厦前的手枪雕塑
师:这个雕塑矗立在联合国大厦门前,造型逼真的一把手枪,但是这个手枪有点特别,别了一个扣,预示着什么?
生:不要武器,不要战争,我们要的是和平。
师:对!不过下面一个雕塑有点难度了。
出示作品6:鹰鸽合一,人手作翅的实体雕塑
生1:怎么有两个头啊?到底是老鹰还是鸽子呢?而且翅膀是两只手,一定有什么含义。
生2: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这样,老鹰代表战争,鸽子代表和平,用人手做翅膀,可能是说做老鹰还是做鸽子,取决于人类自己。和平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师:是的,说的太精彩了,战争与和平,取决于人类自己,所以我们要呼唤和平,让和平永驻,大师们用多种雕塑方式表达情绪,采用了雕、琢、刻、磨、塑等手段。今天我们用橡皮泥来尝试表现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
四、制作展示阶段:
师:欣赏完大师们的作品,同学们是不是又多了些更好的创意?请把你们的创意表现出来!
生:学生讨论设计并初步阐述方案:请每个小组围绕“呼唤和平、拒绝战争”的主题,根据材料,讨论一下设计方案,四人一组。
制作:(这个环节需要八分钟左右。教师根据每组具体情况作辅导)
师:刚才同学们制作得非常认真,成果也非常出色,谁先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说明:展示用实物投影仪,让作品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审美评价的效果。
评价:
生:战争就如同鹰蛇之间的对峙,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都没有好下场,只有代表和平的橄榄枝才是人类永恒的语言。
师:说的非常好,做的也不错,用隐喻的雕塑形式来表现战争的实质。
生:如果全世界人类都能够手足相亲,共同捧起一颗爱心。那么世界上将没有战争的硝烟弥漫!
师:这一组的同学,是用了手足相亲这个典故,让人一看就知道想要表达的含义
捧起爱心,代表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生:红色的锁链一方面代表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上面洒满了烈士的鲜血与我们心中不屈的信念,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对和平不屈不挠的追求,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师:这组的作品颇有大师的风范了,含义比较深刻,造型流畅,一气呵成。
生:把代表法西斯的标志踩在脚下,无论如何也要把战争消灭,残废的双腿代表在争取和平的过程中要付出巨大代价!
师:这组有毕加索的风范,造型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示了对战争的痛恨。
师:这些作品表达了每个同学心里面的愿望,老师也深受感染。这节课同学们制作了这么多好的作品是为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生:因为战争确实是带来了巨大的负面的伤害,死亡、流血、痛苦,所以有感而发的想拒绝战争,呼唤和平。
师:是的,很好,和平是要去维护的,让我们共同来呵护这份和平。
五、课后拓展阶段:
师:雕塑可以传达我们的情绪,还有别的什么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呢?
生:绘画、书法、摄影。
师:很好,大家看这是什么艺术形式啊?(出示反战招贴)
生:海报!
师:对,还有反战招贴,下节课我们讲反战招贴,课下回去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艺术课的学习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结合我校学生的现状,制定相应的艺术(美术)课内容,所以我在设计教学主题的时候以浅显易懂为主,主题要能激发他们共同参与的兴趣,同时加入课堂操作部分,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提高美术素养的目的。此课不在乎造型的写实性,更注重作品体现的思想和情感,比较适合于高中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本课主题选用“反对战争,呼唤世界的和平”,因为考虑到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一直战争不断,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流血屠杀一直没有停息。
面对战争,我们有何感触呢?我们的后代还看到绿色的地球吗?所以我们应该大声的对战争说“不”。通过本课让同学粗略了解雕塑创作思路,不以“写实性”为标准,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手法表达设计意图。
太平盛世,人心所向。可是那为了和平而战血泪混合的一幕又如何能够忘却?伤口虽然看不见,但心中的伤如何能完全愈合?战争的硝烟在这个地球上依然存在。
今天的孩子们,吃着棒棒糖,听着周杰伦,身上穿着NIKE,战争!战争?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太遥远,太遥远了。课下曾与学生聊过,问曰:“你们觉得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竟然有学生说战争会给我们带来财富。我不禁愕然!战争擦拭掉了血迹,依然是战争,不会给人民带来一丝一毫好处。即便是财富也不会应用于正义的地方。我想如果一个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其他的学生也难免会存在同样的想法,美术教育也是生命的教育,让同学们在美术课堂上看看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把呼唤和平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有了我上这节课的想法。
在艺术形式上,我想最好是用一种材料能立体的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做出有多高质量的作品,重在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便想到用雕塑泥来表现,但是很难实现。市面上有一种彩泥,我觉得比较适合,这样这节课就可以做主题性质的彩泥小雕塑。
在教学方面,起初我找了大量有关伊拉克战争的图片,都是一些荷枪实弹的图片,虽然让人痛心,但是如果作为课堂上应用,未免显得有点没有代表性,让人不能很具体的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后来看到了一些孩子遭受战争的图片,给人的感觉很是震撼!他们失去了亲人,一双双无辜清澈的眼睛里流露出巨大的痛楚,所见之人无不辛酸。经过精心的筛选,留下了现在的几张图片应用在课堂上。事实证明,这些图片对学生震撼很大,触及了心灵。当图片播放后,同学们的表情都变得很严肃,这时我提出问题: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同学们被画面所震惊,他们想不到战争是如此的残酷血腥,他们回答的答案也正是我希望听到的答案----拒绝战争!
起初的课件,用了很多雕塑,都不太满意。我觉得应该找到一个反战意义十分强烈的雕塑。这样当我看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内的《遇难者的头颅》、《幸存者的脚印》,我觉得这段历史与我们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情能够血脉相连。教研员张老师还帮我找到关于俄罗斯人民献给“9.11”受害者雕塑作品资料----“悲伤的泪滴”。因为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我又放出大师们的杰作。把手枪打结的雕塑,一面是鹰头,一面是鸽子头,双手做翅膀的雕塑,同学们很受启发,创作热情高涨,纷纷开始摩拳擦掌。做出了很多作品,虽然稚嫩,却流露出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向往。
整节课的主题就是反战,用艺术作品来表现我们的情绪,把看不见的情绪表现在看得见的雕塑中,作品质量如何不是主要的,只要同学们知道和平的可贵,我想这节课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一节美术课虽然力量有限,但我相信,细微之处也能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这节课准备和实践的整个过程,也给我自己上了生动的一课。和平年代,和平不易,用艺术呼唤和平,这是前人艺术家的心声,也是我们的心声,让眼前处在和平年代的学子,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愿和平永驻!
- 更新:2008/10/30 5:44:19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2023-03-27 06:14·数智赋能育人侯银海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奥尔夫音乐《小皮球》案例与反思 (03-21 05:56)
- 咿呀咿呀唷 (03-20 04:55)
- 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片段赏析 (01-16 04:51)
- 一年级音乐课《办家家》课堂实录 (12-23 05:03)
-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 (06-06 02:54)
- 《摇啊摇》教学反思 (03-23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