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教学设计 ———一堂市高中物理新课程示范课实录
-
一、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从方法上复习旧知:前几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从而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类似地,探究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从而确立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如何确立动能的表达式呢?
2 新课教学
2.1 由“玩弹弓”所想到的
回忆童年的乐趣,教师演示“玩弹弓”(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浓烈)。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伸长,产生弹力,在形变恢复的过程中,对小石子做了功;另一方面,小石子离开弓获得速度。请猜想:小石子离开弹弓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小组讨论,尽量多地回答,如橡皮筋的拉长量、劲度系数、小石子的质量、空气阻力…)概括学生的回答,提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进一步提问:如何测定橡皮筋恢复形变过程对小石子做的功?(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解决难点,初步形成实验方案。)橡皮筋的弹力是变力,变力做功很难计算,若将若干条规格相同的橡皮筋并联,每次拉伸相同的长度,易得到倍数的功。
2.2 实验方案的确定
让学生相互讨论,逐步形成课本的设计方案,并指出实验器材有:长木板(有垫木)、小车、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若干、橡皮筋若干…多媒体投影预习思考题(学生积极回答,老师肯定学生的正确之处,科学地进行评价。)
(1)探究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2)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3)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算?
(4)你能找出表格一、表格二中y与x的函数关系吗?
2.3 分组实验
四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时会受到阻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补偿?
(2)纸带上的点距并不都是均匀的,应该采用那些点距来计算小车的速度?为什么?
(3)根据测出的数据,怎样预测功与速度的关系?用图象法研究功与速度的关系时怎样使研究过程简便直观?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性问题个别指导;共同性问题集体指导。
2.4 成果交流与评价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并投影部分学生设计的表格,让学生评价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投影展示某组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数据表格。
通过对表格中弹力做功W和小车获得的速度v的关系讨论,只能得到“弹力做功越多,小车获得的速度越大”的结论。若作出功———速度曲线,可更直观反映它们的关系。投影展示某组学生作出的功———速度曲线。
教师强调作图的注意事项:坐标轴的选取、比例的选定、画图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等。由于W和v的关系图线不是一条直线,因此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关系不是正比例关系。由图线中可以看到它们到底是哪一种关系?(由数学知识知:W是v的幂函数)
猜测可能是:W∝v2、W∝v3
方法一:可以计算出相对应速度的值,判断与哪一种更接近。
方法二:作出W-v2、W-v3图线。(方便又直观)
投影展示某组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数据表格。(在原表格上添加了一项)
投影展示某组学生作出的功———速度平方曲线。(让学生表述: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
3 归纳与拓展
3.1 归纳“探究力对物体做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①功的测量:位移相同,力不同→橡皮筋法;力相同,位移不同→重力法
②速度测量:打点计时器;光电门
由上面分析,组合得到四种实验方案:“橡皮筋法+打点记时器”、“橡皮筋法+光电门”、“重力法+打点记时器”、“重力法+光电门”。
(引导学生总结,互相补充完善。)
3.2 拓展:借助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课本18页“做一做”,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二、课后体会
本案例是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整个设计贯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这一主线,抓住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核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本次探究式教学尝试,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1.教学前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其认知冲突;
2.活动中,应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 更新:2008/6/30 9:31:04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笔走龙蛇,翰墨飘香颂黄河
此刻,耳边是黄河之水鸣渐渐,眼前是黄河之韵流心间,望着展厅里一幅幅书法作品,望着那气韵流畅的线条,我想到了航拍下的万里黄河,我想到了胸中有丘壑,下笔若...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砸碎了,美成一地…… (03-11 05:04)
- 串并联电流导学案 (07-28 04:03)
- 教育走向生本 (12-27 04:21)
-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07-30 03:46)
- 物质密度的测量导学案 (07-30 03:45)
- “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09-16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