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腻产生效率
-
“细腻”一词多用于形容工艺品制作和文学艺术创作,指精雕细琢、手法精巧、技艺高超。前段时间,听一位教师讲授《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作轴对称图形》一课,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真可谓细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材给出“作一个点A关于已知直线l的对称点”的例子,然后让学生练习画出已知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教师是如何设计这个练习的。
教学片段:
师:怎样作一个点A关于已知直线l的对称点呢?
生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延长AB到点A',使得BA'=AB。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这样作图得到的点A'就是点A的对称点呢?你能用轴对称的性质解释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生2:因为对称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所以要这样画。
生3:对称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也就是说对称轴就是AA'的垂直平分线,所以要这样画。
师:很好。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做一遍。(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
师:请大家再看一个问题:如图2,你能作出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吗?(之后引领学生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一:如图3,你能作出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吗?(画好后,追问学生:点A的对称点在哪里?你是怎样画图的?)
变式二:如图4,你能作出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吗?(画好后,追问学生:线段AB与线段A'B'的交点在哪里?你是怎样画图的?)
变式三:如图5,你能作出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吗?(画好后,追问学生:想一想,作一条线段或一个图形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怎样的?)
反思:
三个变式训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折射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如此通透、深刻,也彰显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变式一让学生明确了点A的对称点是画图的关键,变式二使学生明白线段AB和它的对称线段A'B'的交点就在已知直线l上是正确画图的有力保障。在这两个训练中,教师总是适时抛出问题,抓住旧知的一个触点引出新知的生长点,可谓匠心独具。整节课教学效率极高,收效很好。
常有教师这样评价学生:“学生的素质真差,题目稍有变化就不会做。”听了这节课,我想总抱怨学生差的教师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如果学生总是见到有变化的题就不会做,问题是不是出在我们教师身上?如果我们备课时,也能像这位教师一样,善于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把互相关联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专题专训等形式精心设计教学,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于细节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于细腻中提高教学效率,于关键处绽放教学智慧。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6月25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课堂版发表)
- 更新:2008/6/30 5:24:56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这位特级教师的课绝了!学习融合本能与欲望,孩子才会为之“疯狂” (12-12 06:48)
- 对话教学,编织课堂教学和谐乐章 (10-27 05:14)
- 【杨富民】在实践中“做”数学 (07-27 06:21)
- 做有生命的课堂 (04-22 05:23)
- 俯视“字母表示数”教学 (08-22 05:40)
- “三步五环节”模式应用课例分析 (11-30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