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角和的余弦”教学课例分析
-
摘自:《昌平教研网》
一、教学设计
1、背景情况
传统教学中,“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基本上都是由老师来完成的,学生大都是作为一个忠实的听众或观众,将公式背下来,会利用其解题就可以了。而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这种要求,即如何创设情景,提供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是目前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再结合本人所交班级[高一(1)、(2)]均是区级实验班,承担有学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任务,于是便萌生了上一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改实验课,并邀请区教研员参与研究指导。
2、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其中文字及静态图形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图形用《Z+Z》超级画板制作。
3、设计思路与意图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既构建一个以情景为基础,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景----问题”学习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基于上述精神,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我做出了如下教学设计:
(1)创设一个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数学情境:求一直角三角形花池的直角边长。
(2)启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
的值是多少?
(3)为了解决其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估算猜测;教师进行启发诱导展示动态图形;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4)在“师生”与“生生”双边互动中,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建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演绎证明的能力。
(5)根据学生“发明”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投影展示)
①若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那么点P的坐标如何表示?
②平面上
两点间距离公式是什么?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如图,一直角三角形花池,若要为其一直角边AC安装护栏,求该护栏的长度。
生1:
师:好,作的非常快!说说你为什么将
变成
呢?
生1:因为
可以写成
,再用分配律展开就出答案了。
师:将
看成
与
两个角的和非常有创意,但
是否正确?
3、实验反驳,否定猜想(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后发言)
生2:该等式不成立,比如:
时,
,
而
,故
.
师:该同学通过数学实验----举反例否定这一猜想,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反例.想一想我们能否从理论上分析否定这一猜想呢?
生3:若a+b为钝角,a、b都是锐角,那么
,而
,当然有
.
师:很好,既然不能从
、
中直接求出
,我们能否从
、
、
、
中得到
呢?
3、尝试探求,推导公式(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1代表发言:我们组经过讨论研究,从以下几个步骤得出结论
(1)寻找工具----坐标法
若把a、b、a、a+b这三个角作在同一个单位圆中(教师动画配合演示,如下图),这样
、
、
、
的值在单位圆上的位置很容易找到.我们期望能用
、
、
、
的值来表示
.
(2)转化运算
在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O,并做出角a、b与-b,使角a的始边为ox,交⊙O于点P1,终边交⊙O于点P2,角b的始边为OP2,终边交⊙O于点P3,角-b的始边为OP1,终边交⊙O于点P4.这时点P1、P2、P3、P4的坐标分别是
由P1P3=P2P4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展开并整理.
(3)得出结论
(其中a、b为任意角)
师:该组建构过程清晰,推理过程严谨。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
小组3代表发言:我们组和第一小组思维大致一样,只不过是我们利用P1P4=P2P3,得到
,再利用换元法得到
师:两个小组建立的等式不同,得到的公式一样吗?
生:形式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
4、例题析讲,强化训练
例1、求10
的值.
变式1:求
的值.
变式2:求
的值.
变式3:化简
.
变式4:化简
.
例2、已知
,求
的值.
变式1:证明
.
变式2:已知
,
,
,求
由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了公式的推导,因此对公式的使用非常的准确,迅速。这里不再祥述。
5、归纳小结,延伸提高
师:回顾公式
的推导过程,观察公式的特征,注意符号区别以及公式中角a,b的任意性,特别要注意公式既可正用、逆用,还可变用.除此以外,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及方程的思想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6、布置作业
(1)已知
,且
,
都是第二象限角,求.
(2)化简:
.
(3)证明:
.
三、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灵活有序地组织启发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从事一系列具体的数学活动,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到发现与创造的苦与乐。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2、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及时点透数学思想的使用,导致数学思想方法落实得不好,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加以纠正。
四、课后评价:(董武)
本次展示的研究课是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在《新课程标准》刚执行时,广大数学教师对新标准还不是很熟悉,今后数学课该怎么上?教材该如何选择等问题不是很明确之时,无疑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指明了方向,从展示的课来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1、新
(1)教学理念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做数学,做得好。
(2)教案形式新:有教学策略,有设计,明细。
(3)教学手段新:课件作的漂亮,运用恰如其分。可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2、实
(1)实在:教学实实在在,有回答,有评价。整节课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2)实效:公式推导出来后,让学生思考、分析,教师再规范的板书,为学生做作业,完成课后习题提供了样板。
(3)实用:整节课教师都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 更新:2008/6/18 6:17:13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面对疫情导致学生知识欠账太多大背景,新学期如何有序务实推进双减及新课改?
因新冠疫情影响,连续三年断断续续学校停课,导致学生居家上网课,因诸多因素造成学生下列学力不扎实问题:语文课文读不流利、许多字词不识,数学概念公式不理解...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这位特级教师的课绝了!学习融合本能与欲望,孩子才会为之“疯狂” (12-12 06:48)
- 对话教学,编织课堂教学和谐乐章 (10-27 05:14)
- 【杨富民】在实践中“做”数学 (07-27 06:21)
- 做有生命的课堂 (04-22 05:23)
- 俯视“字母表示数”教学 (08-22 05:40)
- “三步五环节”模式应用课例分析 (11-30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