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作者:江都市双沟中学郭先锋 来源:xsk 点击:29060次 评论:0

 一、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要求: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其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能力培养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质。

二、教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课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

(2)本课难点:康、梁维新思想特点,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2、学生分析:就共性而言,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思想认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层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结合本课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我校生源的特点,以因材施教为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切实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益。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1、教    法:讲授法、讨论法

2、学法指导: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如何呢?是第七节的内容。3’

(板书    第七节   戊戌变法)

正  课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板书)5’

1、政治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板书)

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国土被帝国主义瓜分宰割,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以爱国救亡为目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1页第二节大字和最后一节小字,帮助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

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这是维新运动的阶级基础,他们强列要求改革现状,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板书)10’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板书)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除了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的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提问: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为便于开阔思路,投影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变化的文字材料。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不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板书)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的成立(板书)

这两目在教师的

指导下,学生阅读教材,插图,落实主要的知识点,朗读其主要内容即可。

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板书)5’

1、  主要内容(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

2、  实质与作用(板书)

(由学生照书作答,教师稍作解释)

提问: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去讨论)

教师总结: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之心、正义感。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与维新派思想的异同?指导学生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作答。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板书)10’

1、《应诏统筹全局折》(板书)

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纳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它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板书)

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成立。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3、《定国是诏》和变法内容(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师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并指出《定国是诏》名义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在变法内容上,依据教材,师生共同逐项分析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落实在教材上,并对某些概念作一些解释。

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五)戊戌政变(板书)5’

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教师带着感情色彩,略作讲解。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板书)5’

这一目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从四个方面理解:

(1)  变法的性质。

(2)  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3)  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4)  留下的历史教训。

小结:总结本章节的内容,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2’

教师把自己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学生:

图示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

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康、梁的维新思想

民族危机加深

公车上书

报刊学堂学会论战事

                    

                          

        

      

图示二:

《应诏统筹全局析》

保国会成立

施政纲领

组织准备

百日维新

1898.6.21~9.21

触犯顽固派利益

戊戌政变

囚光绪

杀志士

除异已

废除法

 

 

                                                  

                                                  

 

 

 

 

 

 

五、练习设计

(一)选择

1、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        (      )

A、《中外纪闻》的创办           B、强学会的成立

C、《定国是诏》的颁布           D、保国会的成立

2、下列对百日维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旧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        

B、决定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B、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D、可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反映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的著作是(      )

A、《新学伪经考》               B、《应诏统筹全局折》

C、《孔子改制考》               D、《变法通议》

4、慈禧太后扼杀“百日维新”的过程,其先后是(      )

①宣布“临朝听政”     ② 荣禄任直隶总督

③袁世凯告密               ④控制官吏任免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二)材料解析题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戊戌政变记》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  上述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

2、  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  材料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

1、  通过新政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2、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研究性课题: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六、教后记:

本课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研讨,切实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效益十分明显:(1)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全面;(2)通过揭示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教学,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大增强;(3)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在“主导”与“主体”的双边活动中受到培养;(4)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5)“小结”运用图示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小结”在全课的教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更新:2007/7/22 5:14:36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