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应回归“本色教学”
-
问题:
1、为什么如今的音乐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会串味成:过度排练的精品课,按部就班的放心课,流于形式的展示课,毫无生成的总结课?
2、到底音乐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音乐课?音乐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问题是什么?
3、音乐课堂如何回归“本色教学”,彻底杜绝那些“华而不实”的浮躁?
背景:
近两年,我观摩了一些市、区级的音乐教学公开课或教学片段,自己也承担过几节区级的音乐公开展示课。在听课、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扪心自问“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课,才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本质特征,既不偏离音乐课的特性,又能让人感受到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展示出音乐课堂该有的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面对现今音乐公开课所流露出的一些不实现象,我们是否该呼唤把“本色教学”放归于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环境下统摄音乐本色教学的灵魂之所在呢?
课例:
教学内容:上音版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春之声》圆舞曲的欣赏
教学目标:
1、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感受歌曲富有绚丽色彩和青春活力的旋律以及欢快的情绪,华丽的色彩。
2、欣赏《春之声》圆舞曲,初步懂得“女高音”这一人声分类以及她的音色特点,理解音乐的表现形象。
教学片段:
【镜头一】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配乐诗朗诵,品位一下诗中的意境
(教师打开媒体播放《春之声》圆舞曲,在乐曲的前奏部分深情地朗诵了这一单元的主题诗《春之歌》)
师:春姑娘是个魔法师……
(力求做到惟妙惟肖,让学生伴随着乐曲沉浸在美好的春色之中——入境)
师:欣赏了这首诗歌,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的心情很轻松,很欢快……
师:还有谁有更进一步的感受吗?
生1:我感受到了春姑娘的魔法,她让万物复苏
生2:我感受到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春天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师:那你们对老师朗诵时所配的那首乐曲有印象吗?
生:乐曲中有人在歌唱
师:是谁呢?
生1:是由女声演唱的
生2:是女高音
(教师表扬了第2位学生“你的耳朵真了不起,也说明你刚才在很用心地聆听”)
师: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乐曲,思考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唱得如何?她的歌声有什么特点?
(第二次完整欣赏)
生1:我觉得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唱得很动情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1:她有时唱得高有时唱得低,是有高低起伏的
师:(教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棒!感受到了歌曲旋律的跌宕起伏
生2:我觉得女高音唱得很美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刚才我发现有人不喜欢女高音的歌声,我觉得他们不懂得欣赏。
师:(震惊的表情)哦?那你又有何见解呢?
生2:我认为女高音的歌声很光滑,绝不是乱喊乱叫
师:说得很好,看得出你是在欣赏这首歌曲,但老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把光滑改为润滑或圆润来形容女高音的歌声是否更为贴切呢?
生2:(欣然接受)恩!
生3:我觉得女高音的歌声很高亢
师:你真是说到点上了,这是女高音音色的一个重要特征。老师很欣赏你所说的这个词语,我要将它写在黑板上。(这时学生脸上流露出幸福和自信的笑容)
生4:她的歌声令我兴奋。
生5:她的歌声像百灵鸟的歌喉——清脆,响亮
生6:她的歌声像阳光照在身上,非常明亮、温暖
……
师:你们真不简单,会运用音乐中的元素来谈对歌曲的感受,老师也将自己体会到的整理成了一张表格,看看我们想得一样吗?
(媒体上出示对这首歌曲的一些音乐要素的归类与整理)
分析一:
从片段一中我们主要可以看到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音乐的基石,是要通过实实在在地训练和举一反三地运用才能逐步掌握的。正如课一开始,学生对女高音歌唱家的评价只停留在歌声很美这样的浅层欣赏上。这时教师并没有放弃对问题的进一步挖掘,于是问“美在何处?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很快找到了女高音音色上的特点,并在不断尝试运用自己的音乐知识来诠释音乐作品,一步步向作品的风格和内蕴靠拢。而教师为了达成让学生初步懂得“女高音”这一人声分类以及她的音色特点和理解音乐的表现形象这一教学目标,还精心设计了观察(你对乐曲有什么印象?是谁在歌唱?等)——分析(女高音唱得如何?有什么特点?)——理解(女高音为什么用这么高的声音来演唱?她为了表达什么?)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并适时补充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去帮助他们进一步感悟、体会、挖掘音乐所带来的美。很难想象如果这一片段没有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后盾,那么课堂很可能将遭遇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只有在平时扎实学好音乐基本功,今后才会有厚积薄发的实力。
- 更新:2007/1/5 3:47:19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 条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 头条推荐
-
孙瑞雪丨为何有的人容易趋恶,有的人却向善向美?
称职的父母,不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妈妈最好,剩下的都是危机四伏。很多孩子一离开妈妈就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而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我爱我的妈妈,我依恋...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奥尔夫音乐《小皮球》案例与反思 (03-21 05:56)
- 咿呀咿呀唷 (03-20 04:55)
- 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片段赏析 (01-16 04:51)
- 一年级音乐课《办家家》课堂实录 (12-23 05:03)
-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 (06-06 02:54)
- 《摇啊摇》教学反思 (03-23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