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力”教学实录
-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是物理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本节课的设计宗旨。实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对人类知识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弹簧秤制作原理、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秤的制作原理。制作方案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播,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弹性、塑性的引出是本节课的第一个亮点。采用实验的形式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竞争的方式举例,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研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 探究弹簧秤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2. 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支将化应用于初中、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 弹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弹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性的综合性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弹簧、直尺、弹簧秤、拉力器、气球、钩码(10个)
学生实验用:学生3人一组、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粗导线
、测力计、铜块各一个、钩码一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研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 探究弹簧秤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2. 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支将化应用于初中、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 弹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弹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性的综合性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弹簧、直尺、弹簧秤、拉力器、气球、钩码(10个) 学生实验用:学生3人一组、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粗导线 、测力计、铜块各一个、钩码一组。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习提问 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产生哪些效果? 生:①改变物体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下面请同学们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侧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橡皮泥、粗导线、刻度尺五种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好,开始实验。 (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还处于好动的年龄,有强烈的动手欲望,一听到要做实验,立刻就会兴趣倍增,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生: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 三、新授 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粗导线用力弯,变形。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3.直尺,用力压使其弯曲,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说明:弹性的引出采取学生亲自实验、演示的办法完成。学生能有机会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这需要勇气和能力。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锻炼,在同学们眼中这是才能的体现,都想有这样的机会、都想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但勇气和能力的组合往往会导致很多同学退却。所以,能完成此任务的所有同学都应得到最大的鼓励,都获得了莫大的进步。这种机会老师一定要多多创造。) 生:共同点:这几种实验器材受力后都发生了形变。不同点:有的不受力后又恢复原状,有的失去力后则不能恢复原状。 师:不受力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 生:弹簧、直尺、橡皮筋。 师:失去力不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 生:橡皮泥、粗导线。 师:弹簧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你给这种性质起个名称好吗? 生:弹性。 师:像橡皮泥、粗导线,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副板书:弹性、塑性) 弹性和塑性的应用非常广泛。请举出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弹性和塑性的实例。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全班分成两组,来一个小比赛,各小组赶快准备,看哪一组同学举例多,而且恰当,多的、好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说明:采用竞争的方式、奖励的办法、鼓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广泛的实例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生:(非常踊跃地举例〕 弹性应用:蹦极、汽车减震、跳水跳板…… 塑性应用:揉面团、用橡皮泥做小动物、把纸片揉成团…… 〔小实验〕:老师拿出拉力器,找一个同学上来拉,并让全班同学观察这位同学的表情怎样。 生:很费力地拉开拉力器。 师:(边演示边问)拉开小弹簧为什么这么轻松?是不是不需要力? 生:需要的力小。 师:(边演示过问)压氢气球需不需要力? 生:需要力。 师:拉开弹簧、氢气球压扁都需要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有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都要产生一个力,同学们说我们把这种特殊性质的力叫什么力比较合适? 生:弹力。 师:(板书课题:2、弹力) 弹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出你知道的所有的例子。 生:弓箭、弹弓、拉力器、跳跳床、蹦极、弹簧秤(测力计)…… 师:弹簧就是利用弹性来工作的器械。根据你对弹簧的了解,而且你现在也可以进一步用弹簧做实验,根据你对弹簧的认识,请说出你的科学猜想与假设。 (教师点拨:弹簧长度、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生:①拉力越大,弹簧越长。 ②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以上内容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要知道同学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应怎么办? 生:实验检验。 师:(演示实验)分别在大弹簧上挂1个、2个、3个200克的钩码,并记下指针没挂钩码时及每挂一次钩码时的位置。最后测量每次弹簧的长度及伸长的长度。并将结果填表: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①拉力越大,弹簧越长。 ②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 生:对。 师: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原理,能否制成一种有用的工具为我们服务? 生:弹簧秤。 师:弹簧秤就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板书:弹簧秤及制成原理)这一原理制成的。关于弹簧秤的制作,你认为用哪些材料可以做成弹簧秤?桌上老师给同学准备了很多器材供大家选择,你想选用哪些器材制成弹簧秤呢?请你马上做出选择。 生:木板、弹簧;木板、橡皮筋。 师:材料已选好,就等着制作了。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你制出的弹簧秤很可能是没用的。你想怎样制作弹簧秤呢?请各小组马上讨论你们的制作方案,即具体制作步骤。 (说明:在明确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生:(讨论后回答) 1.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零刻线。 2.挂钩码,画刻线。 3.再挂钩码,再画刻线。 师:有无其他办法? 生:1.定零刻线。 2.定终刻线。 3.平均分,画刻线。 师:分到什么程度决定了它的最小刻度?下面让我统一要求:制出弹簧秤的量程为2N,最小刻度0.1N。 生:学生制作弹簧秤。(教师巡回指导) 师:有很多小组已经做完,如何知道他们制成的弹簧秤好不好? 生:测一测,用标准弹簧秤对比、对比。 师:用实物投影演示新制弹簧秤的准确性。 弹簧秤我们已经做好,关于弹簧秤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量程、最小刻度、制作原理、用途、使用注意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学生所提出的以上问题) 师:谁能帮助同学解决以上问题? (说明:量程、最小刻度、制作原理、用途这四方面的问题同学自己会解决得很好。弹簧秤使用应注意的问题需同学讨论、教师启发才能达成目标) 弹簧秤使用时注意: 1.使用前观察量程、最小刻度; 2.不超量程; 3.测量力时,弹簧秤的弹簧、挂钩、指针都不与外界摩擦。 四、小结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生: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弹性、塑性,知道了弹簧秤的制作原理,学会了弹簧秤的制作方法及其使用方法,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思考与实验】 1.试一试:用手将弹簧秤的示数拉至1N、2N、5N,并体验它们的大小。 2.猜一猜铜块或橡皮泥等物品的重力,并用弹簧秤测一测,看一看你的估测能力怎样? 五、作业 查阅资料或亲自调查,了解不同种类的弹簧秤并学会使用它们。 【板书设计】 十三、2.弹力
- 更新:2006/3/8 10:46:18 编辑:luyao
评论共 0 条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 头条推荐
-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2023-03-27 06:14·数智赋能育人侯银海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砸碎了,美成一地…… (03-11 05:04)
- 串并联电流导学案 (07-28 04:03)
- 教育走向生本 (12-27 04:21)
-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07-30 03:46)
- 物质密度的测量导学案 (07-30 03:45)
- “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09-16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