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重力”教学设计
作者: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师进修学校 杜力侠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15070次 评论:0
  课题: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重力概念

 

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

 

观察现象 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1 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飘落)

 

提出问题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课件2 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建立概念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深化概念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课件3 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②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使概念得以深化。

二、研究重力方向

 

流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实验深化→知识应用

 

提出问题 教师再次展示课件1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猜想 向下。

 

演示实验 学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猜想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适时进行演示实验:1物体自由落体2重垂线

 

学生归纳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师补充:这一方向就是竖直方向,学生归纳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继续深化 学生潜意识认为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为澄清这一认识,教师及时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否总垂直地面?学生讨论之后实验验证。(课件4)

 


学生讨论归纳得出:重力的方向并不总是垂直地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问题解决:(课件5)小明在用天平测质量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水平桌面,请你用手头的东西检查一下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可否供小明使用?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

 

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课件6)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实验次数

质量(kg)

重力(N)

重力/质量(N/kg)

1

 

 

 

2

 

 

 

3

 

 

 

 

实验探索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巩固应用 例题.

 

四、自学重心

 

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学(课件7)

 

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

 

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

 

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一做。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课件8)

 

五、STS教育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重力使物体总也不能脱离地球,而人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克服地球吸引与大气屏障,将人类活动范围从地球扩展到太空,这就是航天技术。向学生介绍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情况,要求学生翻阅近期报刊报纸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并与同学共享.

 

六、小结与反馈

 

通过课件生动再现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的目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本环节对实验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从而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更明显。

 

 

 

 

 

 

 

 

 

 

 

 

 

 

 

 

 

 

 

 

 

 

 

 

 

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并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所以此环节安排为实验探究。

 

 

 

 

 

 

 

 

 

 

此环节的核心内容是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建立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

 

1、使学生关心科技,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学会利用社会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重力概念     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     观察现象 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1 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飘落)     提出问题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课件2 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建立概念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深化概念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课件3 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②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使概念得以深化。 二、研究重力方向     流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实验深化→知识应用     提出问题 教师再次展示课件1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猜想 向下。     演示实验 学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猜想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适时进行演示实验:1物体自由落体2重垂线     学生归纳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师补充:这一方向就是竖直方向,学生归纳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继续深化 学生潜意识认为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为澄清这一认识,教师及时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否总垂直地面?学生讨论之后实验验证。(课件4)    

学生讨论归纳得出:重力的方向并不总是垂直地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问题解决:(课件5)小明在用天平测质量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水平桌面,请你用手头的东西检查一下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可否供小明使用?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     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课件6)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实验次数 质量(kg) 重力(N) 重力/质量(N/kg) 1             2             3                 实验探索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巩固应用 例题.     四、自学重心     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学(课件7)     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     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     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一做。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课件8)     五、STS教育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重力使物体总也不能脱离地球,而人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克服地球吸引与大气屏障,将人类活动范围从地球扩展到太空,这就是航天技术。向学生介绍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情况,要求学生翻阅近期报刊报纸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并与同学共享.     六、小结与反馈     通过课件生动再现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的目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本环节对实验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从而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更明显。                                                                                                     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并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所以此环节安排为实验探究。                                         此环节的核心内容是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建立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 1、使学生关心科技,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学会利用社会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板书设计 重力   课外活动设计   1.写作与体会: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要是一旦失去了重力,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你就这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2.设计与制作:利用重力知识你能否做一个水平器?试一试,画图说明。
更新:2006/3/8 10:44:56 编辑:luyao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2023-03-27 06:14·数智赋能育人侯银海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