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瑞雪丨为何有的人容易趋恶,有的人却向善向美?
-
称职的父母,不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妈妈最好,剩下的都是危机四伏。很多孩子一离开妈妈就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而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我爱我的妈妈,我依恋她,我离不开她,但我常离开她,能常离开她,我离开她的时候,我依然能发展我自己。——孙瑞雪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上)
文丨孙瑞雪
01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有比他的品格更重要的吗?人的品格就是他这个人本身。民族是以它的品格傲立于世界的,人是以他的品格立足于社会的。
人的品格从儿童期发展而来。这个判断有问题吗?品格是由儿童自己建构和发展的吗?是的,答案是肯定的。蒙特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是不是有点夸张?蒙特梭利认为儿童自己在3~6岁间所进行的一系列长期而缓慢的活动构建了自己的品格。
蒙特梭利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个红色圆心,表示完善中心。环绕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的区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边缘一层是一个区域较小的深红色圆环,表示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
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差别到底在哪里?蒙特梭利说,
人对周围世界的适应能力是在生命的头6年就开始了,如果头6年儿童按照内在的指导正常发展,他自然而然就是蓝圈中的人,不用任何人来教育,别人就是打他、骂他、不让他追求完美,也是不可能的,他就是要追求完美。
真善美的人是人们热爱的人。贞德、林肯、甘地……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优秀的工人、教师、战士,还有其他正直的人们,对社会有建设性行为的人都是真善美的。
很多人为追求真善美而奋斗、牺牲。我看过一本小说《人》,是意大利女作家奥里亚娜·法拉奇写的,主人公是希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一辈子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从这个监狱到那个监狱……但这个人没有放弃她的追求,尽管受尽痛苦的折磨,她仍然不懈地追求理想——要改变当时的政治体制。挫折和苦难没有把她的斗志消磨掉。
南非的曼德拉也是那样。他是一个天生的走向完善的人,死亡都不能阻止他走向完善,所以蒙特梭利说的第一类人是具有坚强性格的人,而其他类型的人,包括白圈里的人在内,则被认为是品格较弱的人。
02你的生命是向善向美的,还是被琐碎与现实捆缚住了?
我们来看身边的现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某些人能为正义的事情呐喊,比方说我的一位同学,她为一棵要倒的树可能给路人造成的危险到处呐喊。她从这个部门跑到那个部门,跑了大半天。实际上这根本不关她的事,但她就去呐喊,到处奔波。因为她的品格不断驱动她这样做。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会漠视这些,他们每天都干什么呢?被琐碎的事情、被现实的物质利益捆缚住了。
又比如说一个婚姻很痛苦的男子,他非常烦他的妻子,他自己的心智发展又不够成熟,没有能力去爱他的孩子。他又爱上了别人,那他怎么办呢?他就不断地在这个矛盾中折磨自己,自我挣扎。如果他没有做更糟的事情,那是因为有一种世俗道德告诉他这样做是一个坏人;如果他做了什么,他会在一种内疚和负罪感中自责不已。
我想没有人有意要当坏人。为了保证自己不至于成为坏人,他就拼命地控制自己。蒙特梭利称这种人为苦行者。他一生的上进和退步都不断受到某种外力的约束,而那种在蓝圈里的人则完全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他的整个生命是向善向美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约束他,包括一些世俗的道德说教,因为他远远地超越了这些世俗的道德。这种人就是完全达到自由状态的人,他一生的努力就是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所做的一切工作恰恰也是在完善这个社会。
03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趋恶?
但是在白色圈里的人不是这样,这个圈里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很麻木,他的生命和精力都在这种自我挣扎中度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庸的人。
第二种人则倾向于滑向外圈,这些人容易受到引诱,除非他们不断地进行努力,否则就会成为品质低劣的人。他们需要道德约束来使自己免受诱惑。在生活中,我常常看到这样的人。比如说偷东西,有一种人偷东西已成为习惯,这种犯罪的人内在也有向上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很微弱,他常常被愤怒、报复心或其他的阴暗心理所左右。蒙特梭利曾说过一句话:
不道德不是来自于道德本身,而是来自于他的意志,他控制不住自己。
《十日谈》这部小说描述的是瘟疫发生后人们的状况。那时候大多数人已经不受道德的约束,反正要死了。这样的人,平时是靠社会的规则、法律、宗教信仰的约束不做坏事,他每天都和自己斗争,很累,他生命的能量只能消耗在这上面。这类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倾向性。
比如说希特勒,他在一夜之间把人民号召起来去侵犯别国,去杀别人,跟随他的就是这些人。这些人向恶和向善的倾向可能是一样的,是平庸的人,是要不断通过世俗道德来约束的人,他的内在就像墙头的芦苇,没有分辨能力,因为他对道德的观念是模糊的,他对事物的看法也是模糊的,在这种模糊的状态中,只要有一个人比他稍微强一点,他马上就会顺从这个人。
04一个好的蒙氏老师绝对不会,让一大群孩子去“爱”她...
但0至6岁心理发展好的孩子,绝对不会从众。我记得《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伟大的人都在“墙的这一面”,如果你选择这一面的话,你必然要忍受“孤独与寂寞”,墙的那一面充满了喧闹与嘈杂,你在这一面就可以听到那热闹声。当然这种“孤寂”是一种美,他能和伟大的心灵对话,也能引导大众。
一个好的蒙氏老师绝对不会让一大群孩子去“爱”她——离不开她,她所做的一切是使儿童自然发展。如果儿童能够得到自然发展,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自己的内在发展中,那么他对和自己内心发展无关的外界事物就不感兴趣。
称职的父母也是这样,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妈妈最好,剩下的都是危机四伏。很多孩子一离开妈妈就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而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我爱我的妈妈,我依恋她,我离不开她,但我常离开她,能常离开她,我离开她的时候,我依然能发展我自己。
05正常的孩子,
不依附、不揣摩外界!
我们衡量一个正常孩子时会发现,这种孩子好像是“孤独”的,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依附外界、揣摩外界。很多父母说我们的孩子在外边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合群”。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状态。一个孩子交朋友,和别人在一起玩,朋友交得愉快,玩得也好,是一个很正常的状态。
正常的孩子,他不愿跟随便什么人都接触,因为有些人不理解他。即使一个成人,如果他的整个心态都是不断向善,不断完善自己,他一辈子都寻求真理,为大众服务,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目标,他就顾及不到琐碎的小事了。
环境的压力越大,生存条件越差,人就越趋向于恶。因为生存条件的恶劣使儿童偏离了发展的轨道,在他还未建立在他的人生目标时,因为受伤害而建立了其他的不良品格。
对很多成人来说,用真善美装备自己是一种快乐和安慰,但这种“装备过程”却成了一种艰难的生活,一种苦行。苦行不可能快乐。所以他们愿意依附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以帮助自己抑制诱惑。但是如果我们在0至6岁形成了我们的品质,我们就不再苦行了,向善的品质已经是一种自然内驱力,我们不这样做的时候反而会痛苦。
- 更新:2023/6/7 6:45:51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心系郑庄师生,潜心教学研究
2023年9月22日上午,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郑庄小学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应邀在商丘师范学院为教育部“国培计划(2023)”紧缺薄弱学科骨干项目劳动教育授...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浅谈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 孙瑞雪丨被关注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子?
- 孙瑞雪 | 被曲解的延迟满足,耽误了多少孩子!
- 浅析亲子游戏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 今天的中国家庭,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 浅析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docx
- 浅谈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09-21 05:31)
- 孙瑞雪丨被关注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子? (08-15 06:28)
- 孙瑞雪 | 被曲解的延迟满足,耽误了多少孩子! (08-08 07:06)
- 浅析亲子游戏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08-04 05:20)
- 今天的中国家庭,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08-03 05:53)
- 浅析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docx (07-21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