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如何阅读《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的?
-
我是如何阅读《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的?
一、这本书为什么能激发我阅读的冲动?
本书作者是《中国教师报》课堂周刊主编褚清源先生,我与他因课改结交成为二十余年的朋友,围绕课改理论与实践几乎月月见面、周周通话,相互之间互为对方"贵人″、利用各自优势相互成就、成全。
本书作者将自己的二十年现场教育教学观察笔记的珍珠用课改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这五观项线串成了课改方法项链,从中可窥探出课改的改革史、发展史、演变史、方法史。因我以一线教师身份全程经历了这二十年基础教育课改全过程,同时又是推进、实践课改的狂热一分子,文中提到的场景多亲自参与或旁观,故捧起这本书时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激情燃烧的课改发月,文中的事例、阐述让我感到那么亲切,这便是激发我阅读冲动的主因。
二、整体、系统化阅读又触动我了什么?
文中许多文章发表时我第一时间已阅读,属碎片化、即时阅读。清源集结成书后现在整体、系统化阅读,因个人阅历、经验、学识的积淀,对文中的观点、案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阐释性接授,顿悟并产生了一些自己观点,尤其是对一些课改经验、典型人物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崇敬之情由然而生。听知、悟知、行知是我阅读本书行动路线图。
三、我是如何深度阅读本书的?
书目不同、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本书我采取的核心阅读方法是阅读框架建模法及阅读笔记二次消化法。
1、阅读框架建模法
把五大章作为独立单元,每章均围绕如下八个框架进行阅读提炼。
我建构单元阅读模板为:单元主旨提炼;单元提到的章节人物;单元作者引用名家观点;作者触动我内心有感觉观点;对作者观点不敢苟同、质疑的观点;引发我产生的新观点;单元文章中提到的、值得关注的好创意;单元读书摘录与批注。
读完本书,我做的电子读书笔记达二万五干余字,其中查阅并关注了书中提到的四十多个名师、名校长,积累写作能用的名人名家论述达56条,提炼作者书中观点60条,整理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管理、改革创意35个,摘抄与批注43段。
为了保证建模框架阅读法实施,我同步又采取了一系列小的方法,现分享如下:
1)概括法
每章读完后,我会细心揣摩、提炼本章主旨,比如我将第三章概括为:作者在本章中用媒体人视角来审视这二十年课堂改革走过的路,从文中记录可以读出一代代课改人的不断探索,可以读出课改人教学观的迭代升级,可以读出课改经验的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需要提醒的是返过头重看以往课改梳理,文中有些观点有失偏颇,有些主张缺少学理支撑,但更能引起读者对课堂改革的反思及批判性借鉴!
同时,我在单元概述基础上又提炼了更上位的五个单元大概念:课改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
2)沟通法
在阅读作者的前言、后记后,借助与作者是朋友优势,我在阅读时又不断与作者沟通文中观点及当时写某篇文章背景,在多次深度沟通、思维碰撞中,作者写的下面这段话,加深了我对本书本真的把握。
褚清源主任回复: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本书就是一种邀请,一本书必然要向读者交付价值。《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作为教育媒体人,我不是课改知识和思想的生产者,我只是课改知识和思想的搬运工。但是,这本书里又分明藏着我的教育观、课改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习观。如果说一位教育者需要用这“五观”来武装思想的话,那么,只有“五观端正”的教师才能育好人、教好书。如果梳理这本书里所传递的“五观”,我想可以大致梳理如下:我的教育观,即育人逻辑大于教书逻辑;我的课改观,即指南针优于地图,就是战略逻辑优于战术逻辑;我的教学观,即学的逻辑大于教的逻辑,教是为了不教;我的教师观,即懂学生是爱学生的重要前提;我的学习观,即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的要义是自主学习。读完这本书,如果读者能留下或加固这样的思考,就算是这本书向读者交付的价值吧。
3)查阅资料关联法
因本书是以二十年课改演变、进化史为暗线,书中提到的课改的人和事、名校的课改经验、方法跨度较大,再加上作者论述时仅把当作论据加以引用,并未展开阐释,为了更好了解这些名师、名校长、课改典型校当时课改的背景、过程、措施,尤其是现在他们又持续做了哪些改革,我便对感兴趋的人和事借助网络进行了相关查阅资料阅读,这是我的阅读本书的最大增值部分。
4)观点生成法
在阅读时、提炼观点时、查阅资料时、与作者对话时、教育教学时,我对书中感觉需质疑的观点、即兴生成的观点、顿悟的观点,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即时加以记录、整理,最后生长出了自己个性化观点,这便实现了内化、建构、生成的过程。
5)整体、重点加摘录三位一体法
我首先集中阅读并顺手勾画重点,再对勾画内容进行二次重点阅读,最后对认为有价值内容又进行了摘录,并进行了相关的批注。这种先整体、再重点、后摘录批注三位一体法是我读书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我认为投入与收获性价比最高方法。
6)对比法
因本书读者面较大,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同步阅读了一些名家、名师及同行在网络上发表的读本书感悟、感想,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反思别人阅读时侧重点是什么,提出观点哪些我疏漏掉了,又进行了补读、品读,这种对比阅读,又让我收获颇丰。
2、阅读笔记二次消化法
我对整理的二万五千余字读书笔记先进行了集中阅读,对熟悉的部分采取快速浏览,对陌生的内容进行仔细品读,在此基础上,又重点思考了书中哪些经验、方法加以改造后便于在实践中运用,这便是把书从厚读到薄的过程,是读出自我的过程,更是为我所用的过程。
总之,读书的过程,是常用的读书方法达到自动化过程,更是新的读书方法探索、创生、实践的过程。
附:本书单元导读及各章节作者核心观点提炼。
单元导读:
第一章:本章作者主要从一个媒体人视角从辩证、多维、多元解读了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践行、评价课改,从中能读出作者及其希望的课改观、改革的哲学观。
第二掌:本章中作者用飞鸟、蜻蜓、蚂蚁之眼,从宏、中、微三个维度,用理性、思辩的独到眼光,对衡中模式、十一现象、高中教育内卷、高中课改艰难等教育热点现象进行了深度解剖分析;同时围绕釆访中观察、了解到的一些具体案例描绘了憧憬中的理想教育,我称之为教育观。读后无论校长、教师皆可静下心来对自己教育观进行叩问、评判、打分。
第三章:作者在本章中用媒体人视角来审视这二十年课堂改革走过的路,从文中记录可以读出一代代课改人的不断探索,可以读出课改人教学观的迭代升级,可以读出课改经验的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需要提醒的是返过头重看以往课改梳理,文中有些观点有失偏颇,有些主张缺少学理支撑,但更能引起读者对课堂改革的反思及批判性借鉴!
需要提醒的是读懂本章前提是要查阅作者撰写某篇文章背景。
第四章:作者在本章中全面系统梳理了“小组学习一一合作学习一一学习共同体"团体学习演变、进阶历程及原因,尤其是提炼出了合作学习新样态、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教育价值及特点;作者深入合作学习新样态、学习共同体第一现场多元倾听,深入名师课堂仔细观教察学,提出许多有见识观点,在此基础上极力倡导课改背景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一一懂学生是爱学生的重要前提;让同学真正成为同"学″。
本章重心放在了全面解读学习共同体这种课堂新样态上面,文中引用了许多大咖现场报告观点,文中也解剖了多节名师课堂案例,若你系统做一梳理,你对学习共同体认识与实践必能上升一个新高度。
本章中许多见解与观点对这次新课程、新课标落地仍然具有指导、提醒意义,故需要教师品读、精读,需要从实践中悟读,把知转化为行!
第五章:本书作者将自己的二十年现场教育教学观察笔记珍珠用课改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这五观项线串成了课改方法项链。若把第四章当成作者对构建学生学的呐喊的话,则第五章是作者对建立学习学的强列呼吁。
终身学习是态度,科学学习是方法。学习,学而时习;学习,学别人,习自己;学习,学思维,习思想;学习,学万物灵性,习内心魂灵!“学习是全面的也是完整的;是复杂的也是具体的;是整体的也是个体的;是传承的也是创造的;是自主的也是内省的;是现时的也是终身的。″
“自我建构的个人学习与外界(同伴)发生关联的组织学习同等重要"。“全学习”生态系统,处处指向学科与素养学习目标,科学平衡的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它支持“终身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发现问题,以及建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环境。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合作学习先从学习合作开始,教学更需要"教"学。学习"学习"指向三个维度:一是引导学生寻求学习本身价值及发现学习意义,在根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重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工具学习与使用,把原来暗线、碎片化、随意化学习变为明线、系统化、统筹安排的学习。二是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建立关联,学会会作,学会倾听等当前急需学习的。三是实现大概念统领下的深度学习。
另外,本章中这二个核心观点值得关注:研究学习才能发现学习,发现了学习才能促进和帮助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们不能欠学生这五节课:倾听课、提问课、讨论课、整理课、自习课。
本书各章节核心观点提炼
第一章核心观点:
观点1:小学教学既要有温度又要有高度,既要好玩又要有意义;课堂教学要学会用有意思去表达有意义。
观点2:举办活动是奔目标不是注重形式,是为学习不是为了学科,是为学生不是为了学校(校长)。学生的节日不能成了任务、形式,成了学校宣传工具。
观点3:活动设计首要关注好玩而不是好看,要从成人思维走向儿童立场。
观点4:能看见学生,更能读懂学生。
观点5:教师专业发展突围一定源自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自我觉醒。
观点6:一体要让学生看见教师的爱,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要爱到学生的需要处。
观点7:从教学性教学跳跃到教育性教学,要植入尊重、呵护、赏识、爱等文化因子,要发挥流程育人价值。
观点8:关注孩子未来幸福,还要关注孩子当下幸福;保卫童年、童真、童趣,办儿童喜欢的学校、办为孩子童年留下记忆的学校!
观点9:社会、学校、教师三者要建立信任链,让信任传递,让爱互相反哺。
观点10、中、高考內卷,是鸡娃、小镇做题家产生主因。
观点11:善待、尊敬、尽可能支持教育改革者,也要善待、宽容教育质疑者,前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可能性、多样性,后者让我们更理性思考、更成熟推进改革。
第二章核心观点:
观点1:小学教学既要有温度又要有高度,既要好玩又要有意义;课堂教学要学会用有意思去表达有意义。
观点2:举办活动是奔目标不是注重形式,是为学习不是为了学科,是为学生不是为了学校(校长)。学生的节日不能成了任务、形式,成了学校宣传工具。
观点3:活动设计首要关注好玩而不是好看,要从成人思维走向儿童立场。
观点4:能看见学生,更能读懂学生。
观点5:教师专业发展突围一定源自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自我觉醒。
观点6:一体要让学生看见教师的爱,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要爱到学生的需要处。
观点7:从教学性教学跳跃到教育性教学,要植入尊重、呵护、赏识、爱等文化因子,要发挥流程育人价值。
观点8:关注孩子未来幸福,还要关注孩子当下幸福;保卫童年、童真、童趣,办儿童喜欢的学校、办为孩子童年留下记忆的学校!
观点9:社会、学校、教师三者要建立信任链,让信任传递,让爱互相反哺。
观点10、中、高考內卷,是鸡娃、小镇做题家产生主因。
观点11:善待、尊敬、尽可能支持教育改革者,也要善待、宽容教育质疑者,前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可能性、多样性,后者让我们更理性思考、更成熟推进改革。
第三章核心观点:
观点1:“双减”时代的提质增效阶段,需要课堂效率“高起来”,作业布置“活起来”,课后服
务“亮起来”,家校协同“实起来”。
观点2:减负关键在课堂,核心在提质,根本在激趣。教师要完整地教,学生要完整地学。
观点3:把"双减″作为目的,还可把“减法"作为方法,以减法思维检索课堂、重塑教学,但前提是教师要谦卑、要有底气、要有创造意识。
观点4:好课堂里出故事,好课堂里出性格,好课堂里出精神,好课堂里出素养。
观点5:好课堂不能陷入技术的泥潭,不能一味坐享模式红利,教师不能沦为单一的课堂技术的追求者,要关注信念的重建、教和学内容的重构,要研究爱的方法与表达。
观点5:课堂要有温度,还要有深度;课堂要预设,还要精彩的生成;课堂要有教学方法改革,还要有学习内容的重构。
观点6:警惕课堂改革赢得了分数,缺牺牲了学生的兴趣、天性,甚至独立的人格。
观点7:要发现课改新视域就要跳出课改看课改、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技术看课改。
观点8:深度课改需要的是从0到1的模式创生,不是单一从1到N的低层次的模式复制,从重复性创新走向颠覆性创新,从解构走向重构。
观点9:今天已经进入了经验的黄昏时代,经验在成就你的同时也可能在束缚着你。
观点10:创课人人可为,人人创课,才能打破教学贫困。创课中能寻找到好课标准,能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提升。
观点11:课改需要愿景引领,又需要策略护航;理念为先,策略为要。读懂学生、读懂学习、读懂教研是研究课堂三大基本策略。
观点12:改变课堂样态后要改善课堂生态,让让教与学在课堂上实现协同交响,让课堂从形变走向质变。
观点13:青年教学在教学方面追求应先科学后艺术,先做对再做好、做新。
第四章核心观点:
观点1:合作学习真实发生需要先解决"我在感""共在感"关系问题,才能在有需求前提下更好解决学习问题。
观点2:表达促进学习,′倾听润泽课堂。
观点3:不断纠偏、不断迭代的课堂才是课改的常态,课改只有现在时,没有完成时,课改永远在路上。
观点4:不可乎视满堂动、满堂说的课堂产生的声音污染。
观点5:优秀教师不只是教学生学的,也应该是教学生习的。
观点6:课改深度的标尺是颗粒度越小,课堂品质就越高。
观点7:课堂改革只有转向细节研究和关键环节研究,在细节里传递教育温度,才可能不断抵达深度。
观点8:倾听既是一种邀请,也是一种示范,更是课堂上最美姿态。
观点9:倾听是一种技能,是需要训练、练习的。教师的不断倾听示范,才能是学生从选择性倾听过渡到具身性倾听、理解性的倾听。
观点10:不知学,何以教?教的权力不能任性。
观点11:教育变革从来不是领导者、先行者的独舞,而是整个团队的共舞;从来不是一群人的独白,而是多元主体间的对话。
观点12:在教育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是关于对学生的认识。
观点13:当新教师看见过好教育的样态,走向她便成为可能。
观点14:每一当课都是价值选择结果。
观点15:只有善于以未来视角看当下,才可能从容地站在未来。
观点16: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来。基本问题往具有根本意义。
观点17:创设心理安全的课堂表达环境,善待学生粗糙甚至错误的表达比知识目标实现本身更重要。
观点18:同学不仅是同一场域、同一时空的具身在场,更是智力上的相互激荡、精神上的相互映照,课堂将会因此成为智力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合唱。
第五章核心观点
观点1:研究学习才能发现学习,发现了学习才能促进和帮助学习。
观点2: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们不能欠学生这五节课:倾听课、提问课、讨论课、整理课、自习课。
观点3:只有更多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灵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在思维的海洋里淘金。
观点4:最糟糕的学习不是不学习”,而是“错误地学习”。教师只有认识了学习的规律和秘密,才能降低学习成本,提升学习效能;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是对教师教学最生动的注脚。
观点5:每次课改都是上次课改的传承与创新,不能全盘否定上次课改功效,不能忽视课改累积效应。
观点6:速成式课改、媒体包装课改必将悬花一现。课改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观点7: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新课标理解程度,决定教学创造性转化的效率及水平。
观点8:以学习为中心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还要关注学习发生的整个过程,还原知识发现的过程。这些都需要不断放大学生学习体验过程。
观点9:素养时代教学改进绕不过去的特点:聚焦真实性问题、指向综合、做中学、协同学习。
观点10:学习是需要设计的。
观点11:最糟糕的学习不是不学习”,而是“错误地学习”。教师只有认识了学习的规律和秘密,才能降低学习成本,提升学习效能;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是对教师教学最生动的注脚。
观点12:慢下来的学习可以看到更多知识之外的风景;一切学习都是"自主+"的结果。
观点13:如果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课堂学习的“最初一公里”,那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断越过学习障碍,则是打通课堂学习的"最后一公里"。
- 更新:2023/5/26 4:32:51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心系郑庄师生,潜心教学研究
2023年9月22日上午,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郑庄小学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应邀在商丘师范学院为教育部“国培计划(2023)”紧缺薄弱学科骨干项目劳动教育授...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马户又鸟难为曲
- 《百年孤独》:聆听孤独沼泽地里的心灵呐喊
- 我是如何阅读《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的?
- 王蒙撰长文谈莫言,能否让一些人清醒?
- 《满江红》要破42亿!聊聊电影背后真实历史的真相
- 他写下世间最唯美的一场“艳遇”,开头两句惊艳了千年
- 马户又鸟难为曲 (08-30 07:46)
- 《百年孤独》:聆听孤独沼泽地里的心灵呐喊 (08-22 05:23)
- 我是如何阅读《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的? (05-26 04:32)
- 王蒙撰长文谈莫言,能否让一些人清醒? (05-22 06:21)
- 《满江红》要破42亿!聊聊电影背后真实历史的真相 (01-26 06:42)
- 他写下世间最唯美的一场“艳遇”,开头两句惊艳了千年 (06-11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