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长远目标被悬置了,近期目标就会偏离
-
《把课改作为方法》前言
我的小学时光是在村小度过的。20世纪80年代的村小,还没有被城市现代文明俘虏。那个时候,村小的贫困不只是物质方面的,还包括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但是,四年级的时候,同村的任德诊老师打破了我对老师的刻板印象。任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尽管当时已经50多岁了,但她的思想却不保守。她很严肃,手里常常拿着一根教鞭,这不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还是“戒尺”,那个时候教鞭打在学生身上是爱和教育,绝不会被认为是体罚。任老师的“不一样”当然不是她的严厉,而是她常常越界,做一些超越其学科范围的事情。比如,课余时间她从家里拿来录音机教我们唱流行歌曲,她还教我们画简笔画。夏天最热的时候,她索性带我们到学校附近小河边的树林里上课,课间最有意思的玩耍就是下河捉鱼。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写作文,教语文的许士月老师让我们围绕这个新班级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和字数不限。恰好我刚读过几首现代诗,于是模仿着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说是诗,其实只是分行的文字而已。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我竟看到了许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将近一页的评语。那一刻,我内心激动不已。毫不夸张,那是激励我爱上写作的关键事件。
高二时我遇到了乔林老师,教我们数学。几年前他不幸英年早逝,但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会想起他,对他念念不忘。当年他还是一位新手教师,缺少经验,但人很真诚。他在黑板上解题时经常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困境。这个时候,救场的常常是班里的那些学霸。乔老师从不掩饰自己的尴尬,从他的脸上我们同时读出的还有他发自内心欣赏自己学生的真诚。他从不一味“示强”,而是坦然接受自己“并不强于学生”。得到创始人罗振宇的办公室里有一句话:“没有任何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今天看来,这样的真诚并不容易做到。
大学时期,承担我们中国新闻史教学的是王洪祥教授。他的课很少有人翘课,不仅是因为他课上得好,还因为他是真心对我们负责的老师。在他的课上,新闻史不是由时间、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组成的,而是由故事、思考和他那让人感动的情绪组成的。王教授特别会讲故事,讲到激动处,悲愤与欣喜他都会溢于言表。他的课应该是我们在大学里听到的最好的课。到了周末,他会带着自己的夫人坐公交车从市区来到我们位于郊区的学校,教我们跳舞。我们有一个集体性的共识,王教授是一位好老师。他不仅教我们知识,还关注我们学习以外的事情,与我们遇到的其他大学教师明显不同。
整理完书稿,要写这篇“写在前面”的文字时,求学时期的这几个场景在记忆中苏醒了。几位老师是我记忆里关于好老师的具体形象,也是挥之不去的念想。
这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存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今天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但是,我真切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热爱、欣赏、真诚和支持,他们身上都携带着今天的课改因子。作为教师,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可能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正像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创造生活一样,只有热爱教育的教师才愿意投身创造,才更容易在教学中诞生故事。
而课改正是一场来自教师的创造之旅。如果把课改放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内审视,其实,每一代教师都在努力改变,只是方式和表达不同而已。
工作以来,我在不同场合同样遇到了不少满怀职业热情的优秀教师。
比如,台湾教师李玉贵和吴慧琳,两个人上课,一个课堂安静,一个课堂沸腾,但是这种巨大反差背后却有同一个让人心生敬意的特点:她们举手投足间彰显着对儿童的尊重。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理念的力量,也再次看到了“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有多深”。很多时候,我们能与她们进行理念上的对谈,却在课堂实践中被拉开了距离。李玉贵的语文课上得很慢,她说:“好的课堂是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在她心中,“课大于天”。即便是公开课,她也不愿意让学生沦为道具——牺牲学生学习的利益来满足观课者的需求。吴慧琳老师的音乐课上,她从来不会一本正经地“教”,而是带学生用身体感受旋律。如果说好的教学不是“告知”,而是“感知”,那么吴慧琳老师做到了。
比如,北京数学特级教师张宏伟和上海语文名师郑艳红,从他们身上,我同样看到了好老师的魅力。他们总是放低身段,懂得示弱,以“生”为师,善待学生的旁逸斜出。张宏伟的数学课给学生最大程度的安全、自由、鼓励、尊重和信任,他尊重学生在学习上所有不逾越底线的想法和行为,他的数学课是“浪漫”的,他会引导学生用汉语词典查阅数学概念,借助回文诗来学数学中的“对称”,因为他遵循的不仅是学科逻辑、生活逻辑,还有学生的学习逻辑。在郑艳红老师的课上,她将自己低到了尘埃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她放弃了自己“教”的优势,视倾听学生为自己的使命,用真诚的身体语言定义了课堂上教师最美的姿态——倾听。
这些名师的课如此之好,没有多少理所当然。他们都深深爱着自己的教学,保持对教育教学的独立思考,都善于主动谋变。好教育正是由这样的一个个好老师组成的。
我想诚实地宣告:这本书也是写给他们的——那些深刻影响过我的老师。
记得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以前做校长我更关注事,关注问题解决,现在我更关注人,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人服务的”。但现实中人很容易被遗忘。课改是成就人、发展人的手段。当我们投身课改时,不能偏离了“人”这一最高目的。如果我们言说课改时谈的都是集体的人、抽象的人,而少有具体的人、生动的人,那么,课改将是没有生趣的。如果教育的长远目标被悬置了,那么近期目标也注定会偏离。
何谓课改?抛去学理上的解释,我认为,课改就是种植思想,点燃热情,保持饥饿。倘若那些投身课改者的行动总是不被看见,不被肯定,终有一天,热情的额度会被消费殆尽,越来越多的教育人会远离课改,成为看客的一部分。
课改是理想与理想的结盟,是热情与热情的拥抱。20年来,我从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从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高效课堂中,从陈静静博士竭力推动的深度学习共同体中……看到了民间力量对课改的热情,这些力量更容易让人看到有故事的课改,看到有丰富面孔的课改。
这本书就是营销热情、负责提醒的书,提供了我个人近年来对课改的观察。这是一本提供观点的书,尽管在结构上安排了先后顺序,但是,这本书你随意翻开一页开始阅读,都可以带你进入一个课改话题。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我专门在每一辑的最后对核心观点进行辑纳,做了“观点回看”。在这本书里,你会不断遇见一些新理念、新表达、新经验,但是,我依然想提醒读者中的教师,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携带着某一时期的认知偏见,不要轻易做某个观点的俘虏,除非你实践了它。
(作者系中国教师报记者)
- 更新:2023/5/14 6:17:43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心系郑庄师生,潜心教学研究
2023年9月22日上午,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郑庄小学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应邀在商丘师范学院为教育部“国培计划(2023)”紧缺薄弱学科骨干项目劳动教育授...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不妨问问这4个问题
- 新课标六个关键词对教师的挑战
- 课之道课改课堂需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 开学充满仪式感,行为规范速养成
- 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名师来支招!
- 课之道的课改课堂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学生走上讲台积极“展示”?
- 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不妨问问这4个问题 (09-21 05:40)
- 新课标六个关键词对教师的挑战 (09-19 06:19)
- 课之道课改课堂需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09-03 06:46)
- 开学充满仪式感,行为规范速养成 (08-28 05:18)
- 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名师来支招! (08-26 07:29)
- 课之道的课改课堂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学生走上讲台积极“展示”? (08-17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