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课教学设计的灵感从哪里来?
-
创作需要灵感。图纸设计、诗歌写作、歌曲谱写、小说构思,都需要灵感。
倏忽而至的灵感,常常会让创作者获得高峰体验;其创作成果,也往往新见迭出,令人拍案叫绝。
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是需要灵感参与的,尤其是公开课。
诗人戴复古有诗云:“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公开课磨课过程中,有时冥思苦想,然而思路阻塞,大有“山穷水复疑无路”之状。而一旦灵感光顾,便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就有好多次这样的高峰体验。
表面上看,有些设计,仿佛“妙手天成”,实则“苦心经营”,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灵感,源于广博的阅读。
热爱阅读,打开视界,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灵感之光,才能刹那降临。
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经史子集、人文社哲、古今中外,均要有所涉猎。脑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触类旁通、信手拈来。一个掌故、一段轶事、一个传说、一句诗词,都有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吉光片羽。我上过一节群文阅读课《未来的能源》。某日,我读到《南方周末》关于中国空气质量的监测报告,回想曾看过的纪录片《家园》和读过的阿西莫夫的《不羁的思绪》,还有德国的科普书《未来的能源》。我把这些东西整合起来,设计了一节群文阅读课《未来的能源》。这节课,资讯来源多样,颇有天马行空的味道。这些,都源于广泛多元的阅读。
我在备《穷人》一课时,阅读了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阅读了大量歌颂穷人的诗句和电影,阅读了海明威对穷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细读文本,我发现了“睡觉还早”“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的写作密码……于是,灵感刹那涌现。
灵感,源于“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时候,灵感常常会和我们躲猫猫,你拼命找,就是找不到它,等你空下来了,似乎要放弃的时候,它会突然自己出现。《逸经》说:“文人的灵感都是在饭后茶余生发的;事务不忙的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有些时候,我们要做一些无用功,要像《田鼠阿佛》那样,其他田鼠收集粮食的时候,阿佛却偏偏收集“颜色、词语、阳光”。等到冬天,粮食断绝的时候,阿佛靠着收集的“颜色、词语、阳光”,带着大家度过了诗意而温暖的寒冬(这个故事,下面会详细展开)。
教书之余,我们要听一些无用的音乐,读一些无用的书,参观一些无用的展览,收藏一些无用的饰品,去一些无关的地方……不知道哪一天,这些“无用”的东西,突然就派上了用场。
2008年12月25日,我在广东上过一节课,叫《创意图书馆》。这一课又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于我的人生导师张光璎先生。她有收藏各种视频和歌曲的习惯,经常与我分享。
一次,张光璎先生发给我一个荷兰图书馆的视频。视频中,一个读者拿一张卡在感应区里刷,读者来到哪里,椅子就会跟到哪里。嘿,挺有意思,我脑子里即刻萌生出一个创意:我要用这个素材上一堂写作课,让孩子们来素描这一段会动的视频,再让他们畅想未来图书馆的样子。
这节课,效果比预料的还好。于永正先生欣然点评了我的课。2009年10月,因这节课,我成为了《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我的很多微电影写作课,都是因偶然间看了某部电影,忽然心里一动,几乎瞬间备出了一节课。《月神》《更好的世界》《地球的另一端》等微电影写作课,就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构思好的。
- 更新:2022/3/9 4:22:28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职称评审申报季“树标杆填空白”不争优秀名额争破格名额更有利于单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树标杆填空白”为技工院校新增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学校赢荣誉。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在教学、教研等工作中任劳任怨,在职教界传播...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该反思点什么?
- 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教学反思如何写?(建议收藏)
- 公开课教学设计的灵感从哪里来?
- 如何对待含苞待放的花朵
- 詹大年/倾听生命的声音——关于教育的“21点思考”
- 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该反思点什么? (08-28 06:47)
- 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教学反思如何写?(建议收藏) (04-28 06:02)
- 公开课教学设计的灵感从哪里来? (03-09 04:22)
- 如何对待含苞待放的花朵 (12-25 10:37)
- 詹大年/倾听生命的声音——关于教育的“21点思考” (12-15 05:51)
- 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10-10 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