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
温儒敏教授
我认为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火上添油,弄得大家焦躁得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要求整本书阅读,我看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有名著导读,其实就是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也会有安排,高一两个学期,每学期读一本。高二选修还会有这方面考虑。整本书阅读要列入教学计划,但这是很特别的课型,特别在课内讲得少,主要是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性阅读。
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当然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初中的做法就是简要介绍某一本书的基本情况,激发读的兴趣,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比如介绍《西游记》,除了讲一点关于《西游记》的基本情况,以及有趣在哪里等,主要是提示如何用跳读、猜读的方法去读小说。这就等于“一书一法”。本来读书方法很多,但围绕一本书的阅读重点学习某一种适合的方法,以后学生碰到同一类书,也就会读了。这些都是提示性的,可以用很少的课内时间去实施,但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课外阅读。
高中将更明确安排整本书阅读,也是名著阅读,有可能会用专门的单元去落实这个任务群。但我认为,基本要求和初中的名著导读是一样的,即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内有些讲授,也主要是关于名著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味,并提示“读这一类书的方法”。比如,怎样读长篇小说,怎样读社科著作,怎样读传记,怎样读历史,都应当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书是有不一样的读法的,有时还需要“签订阅读契约”——比如读小说,主要是借某一角度来打量生活,激发想象,而不能像读历史那样去“坐实”;读社科论作,要关注核心概念和要解决的问题,要梳理逻辑思路,就不能像读小说那样放开想象,等等。总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当然,前提还是完整地读书,主要的功夫是在课外。
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我看社会上有些跟进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类读物,安排了很多阅读计划和规定动作,比如如何写笔记、如何做旁批、如何写读书心得之类,甚至时间都规定好了,那就会限制了读书的自由,减损了读书的乐趣。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好不好,就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自己能找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所以,不要管得太死,宁可实行目标管理,开头有个提示和引导,结尾布置一点小结之类,那就很好了。
中高考语文试卷命题都在考虑如何检测整本书阅读,比如加强阅读面与阅读速度的考查,这可能“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但那种指定读若干种书,考试就考有无读过,其效果就值得怀疑。因为有些应试的办法就是对付这种考试的,结果很多学生未见得读过这些整本的书,只是读些提要之类,也能对付考试,还是不会读整本书,也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我的这些意见不一定对,大概也只是一些皮毛的心得,还得听老师们的实践经验。
- 更新:2021/12/13 5:30:51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孙瑞雪丨为何有的人容易趋恶,有的人却向善向美?
称职的父母,不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妈妈最好,剩下的都是危机四伏。很多孩子一离开妈妈就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而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我爱我的妈妈,我依恋...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100种方法(收藏)
- 创意贴:今年迎世界读书日活动创意4案例(附历年的15个创意)
- 年轻人阅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 建议贴:2023深化、推进学校课外阅读工作22条
-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 马未都:读书只有当时苦,日后才能甜!徐贲:阅读有五个层次,多数人停留在前三层
-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100种方法(收藏) (05-14 05:30)
- 创意贴:今年迎世界读书日活动创意4案例(附历年的15个创意) (04-21 06:56)
- 年轻人阅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03-29 05:30)
- 建议贴:2023深化、推进学校课外阅读工作22条 (02-23 05:42)
-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02-21 06:18)
- 马未都:读书只有当时苦,日后才能甜!徐贲:阅读有五个层次,多数人停留在前三层 (01-30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