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态教育】新生态学校的核心理念
-
第一节 核心理念的总体取向
我们有很多种未来教育的假想,信息化的、技术的、人工智能的……每一种未来教育的可能性都需要当下的教育去展望、去应对、去开拓。我们正站在未来开始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未来教育将由我们创造。
一、面向未来的教育
“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既使师者教得再好,也因布局错误而成为不好的教育。
因此,好的教育应向前眺望三十年。依据未来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态预期的指标,用今天最恰当的教育,去培植适应未来一定时期社会生态下最好的潜在能力,所以,未来教育就是面向未来社会需要具备的能力的教育。教育的继往开来,教育的昨天和明天都要在今天的教育中实现。
未来的社会变革,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的革新,因而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发生着质的变化:学习的渠道扩宽了、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课程内容变化了、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师生关系改变了,但是,在变化中也有不变,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变。未来教育仍然把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作为核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未来教育将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二、数字化支撑的教育
未来的教育是数字化智能支撑的教育,能够满足、且无条件、极大地满足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教育。在一定的时空里,用互联网、数字化支撑教学去改变学校的教育管理、灵活办公、教务学习、校园互动、家校社区联动等日常运行,是时代的需要,“人性化,随机性,虚实融,大容量,高效率”地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已成为共识。未来的教育,在思考“互联网+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思考互联网减教育(即哪些教育形式可以用互联网取代),互联网乘教育(即借助互联网做原来人工做不了的事或提高人工效率),甚至深层次思考互联网除教育(即用互联网解构传统学习模式与教育体制,并且重新制订一套新的教与学互动模式)。
未来教育是传统教育、教学达不到的,呈现出一种教育的新业态,其特征一定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校园教育生态化,“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应该是开放、共享、共生、共创。
三、教育生态圈下的学习生活环境
教育生态圈下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成为一体的学习生活环境。“校本化、家本化、社本化”的学习形成多元课程生态圈,使其尽可能成为一体,各有分工,各有主要责任,共同承担起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以学习者课程体系为核心,同时兼顾学科课程体系和公民课程体系;社区教育是以公民课程体系为核心,同时兼顾学习者课程体系和学科课程体系。建构“未来学校之校本课程” “未来学校之家本课程”、“未来学校之社本课程”的联合项目,使之构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从而构建与实施未来教育的生态圈。
第二节 核心理念的定位阐释
核心理念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一切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的灵魂。
一、办学宗旨
办学宗旨就是办学的主要目的和意图。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有一种使命感,体现在肩负重大的责任上。教职员工要有宗旨意识,要有使命感,也就是使命在身,彰于信达。
二、学校精神
精神是指人的意图、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学校的精神指的是这个学校一群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
学校精神多见于师生群体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精神描述出来是可物化的,是可显现的。也就是表现出的具体活动,体现在生气、朝气、和谐之风气之中。广大师生能精神凝炼,显于言行。
三、目标愿景
愿就是愿望,希望将来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的想法。景是景象、现象、状况。愿景就是希望能够达到的一种美好的状况,美好的现象。学校的愿景一定是现实的,能办到的,还是美好的,还是一个前进的方向。
学校的目标愿景是办学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常常以耳濡目染的愿景样态表现出来,希望将来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的想法,也就是心存于全体师生的美好憧憬,使其牢记于心,矢志不渝。
第三节 核心理念的“灵魂”要素
一、一训三风
一训三风,称得上核心理念的“灵魂”,是起统帅作用的要素。一所学校,要想使自己的学校办得好,办出水平,办出质量,首先就要有自己办学理念中独特的、先进的、现代的“一训三风”。有了它,学校才有办学发展的方向,有了它,学校才有办学的内在动力,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校训:学校倡导的对学校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凝炼、精要、有“训诫”成份在其中的概括性语句,是一天要省思三遍以上的警句和鼓励性词语。
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风,风俗。社会上或某个单位、群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并达到一定的氛围、状态、境况。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风,是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学风,是学习的风气,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教风,是教育教学风气,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
如果一所学校,每天都在自省的训诫勉力之中,每天都浸润在求真、向善、唯美的三风之中,效果会如何?风气好是一切都会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所有品位学校的标志之一。
二、各类标识
标识,即标志,也可从说是标记、记号、特征。办学核心理念与办学其它理念不同,往往是靠标识为显性载体,把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特征。
除了靠一训三风、校歌、励志口号外,还要靠显性识别的“校徽、校旗、校花、校树,色彩、文具、服饰、礼品,门牌、楼号、路名和景观命名”等标识来体现。
各类标识对核心理念的显现是物质的,又是艺术的。看似浅层次表述,实为深层次表达。是个性化的,又是标准化的。通过这些标识以各种方式的系统展示,能把核心理念的哲学抽象的语意,实实在在转化为具体的内容符号,充分反映着办学的强烈主张。
三、家训家风
按理说,把家训家风列入到中小学办学核心理念之中加以阐述,有点不伦不类,有些牵强,但是,如果学校的办学理念,特别是核心理念不与家训家风相通,不能把个体的家庭愿景同化为学校愿景,形成不了家校的共同愿景,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就很难做优做好。加之目前状况下大部分家庭教育的薄弱和空白,把家风家训的构建列入学校的办学核心理会之中,确实有现实的重大的意义,所以,学校教育也要重视“藕断丝连”的家训家风的构建。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家训,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
家风和家训的建设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则。从涵盖领域上说,家训是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文化素养、人际关系、志向情操的总和,“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因此,家训所涵盖的基本领域可以简要归结为四方面:做人、为学、行事、处世,而一个家庭的家风可以是有所侧重的,可以反映上述四个领域中的最核心的元素。从构成要素上说,家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领域决定了其构成,不仅有个人修养(以品行涵养为主的)元素、家庭组织(以伦理道德为主的)元素,还有社会场域(以人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责任、交往规范、自我调节力为主的)元素。家训的各构成要素应充分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质。即既注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还应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代内容。家风虽然可以集中于某一领域或突出某一元素,但也应注意将传统元素与时代成分相结合,或者赋予某一传统元素以时代意蕴。从语言表述上说,家训表述时应做到:简洁、明确,朴素、实在,易懂、易传,有层次、讲逻辑。家风除了可以简洁、朴实地直接表述外,更多时候是以相关的事实来具体展现的。
- 更新:2021/7/21 6:55:44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先期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看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不投入的问题——参与讨论展示的永远是几个优...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瑞典学院院士:“以学生为中心”的愿景很美好,但路却不知不觉走偏了…… (01-25 09:00)
- 经典话语的再阐释与阐释主体的再思考 (07-10 06:59)
- 教育概念为什么满天飞 (05-25 04:57)
-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05-17 05:18)
- 未来,我们应该学什么? (04-15 06:03)
- 人是如何学习的? (04-10 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