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文化探源
-
夏至的度数信
夏至度数信:五月节
阳历时间:2021年6月21日11:32
农历时间:辛丑年五月十二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90度
节气期间:2021年6月21日到2021年7月6日期间
节气序列:夏至是24个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实为第13个节气
前后节气:芒种 夏至 小暑
夏至,太阳到达黄经90度的位置。
古人将夏至这一天称为“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动到北方最高端的位置,
这是从太阳的视运动而言,实为地球本身的俯仰玄曲波韵达到前俯极点的位置,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的区域,
因此,北半球出现白天最长而夜晚最短的一天,这是极其具有标志性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一天。
夏至的字源含义
甲骨文的“夏”,原生态地象形表意天、地、日、月能量的周期变化规律性。
右侧的象形表意,是阳中一阴生,一阴地炁生发于乾阳之中,表述天地之间能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左侧的象形表意,是太阳与月亮之间能量的替换与互动规律性,整体则源于古代修身实践者的内文明系统中能量的消长、变化周期律。
夏至,最初是定义四时中的夏季。
这个“夏”字是定义四时中的夏季标准地、正式地来临。
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充分掌握好这个甲骨文。
小篆字形的“夏”,形名开始变化,失去了表述能量的本义。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頁从臼。”
臼,兩手;夊,兩足也。
頁,人头;
臼,两手;
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演变成为古代汉民族的自称,也称华夏、诸夏,泛指中国。
因此,“夏”字在慧识悊学文化向智识哲学文化的变迁中,从原生态的能量属性象形表意中失落本义,
只存“夏季”之名,仅表述一年的第二季,即夏季、夏天、夏令,而同时衍生出的夏代、夏历、华夏、夏姓等义反而喧宾夺主,使夏字真正的本义消失无踪。
衍生出的夏代、夏朝,是三皇五帝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是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这是一个文化变迁的重要特征。
“至”,到来,到达。
《说文解字》:“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凡至之属皆从至。”
至,是向下法于地的得一;
不,则是向上法于天的得一。
至,到,自始至终,从古至今;
至于,以至,甚至;极,最,至少,至亲,至交,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夏至之“至”有三义:一以明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
夏至,《命理探源》:
“四立者,四时之节气也,丑之终,寅之始,则为节。
月之半则为中。二分者,阴阳相半之谓也。
二至者,至有二义:子至巳为六阳,午至亥为六阴,至者介乎巳午亥子之间也。
冬至亥阴极,故曰子,子者止也,阳于此生,故亦曰至。
夏至巳阳极,故曰午,午者仵也,阴于此生,故亦曰至。”
年度周期律中,四时之度中最热的“时”区间即将到来,这是夏至当中第一个应当要掌握的内容。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则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的冬至时节,刚好相反。
夏至这天正午,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有趣现象。
资料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熊春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 更新:2021/6/21 5:05:28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先期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看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不投入的问题——参与讨论展示的永远是几个优...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身为中国人,你真的知道中华文化的根源吗?
- 幼儿教育概论 | 个体生命教育的三理学分析---教育治理学(上)
- 原来这就是天道(深刻)
- 《道德经》道统论生态思想研究
- 亲子教育 | 人体生命能量的发展规律(上)
- 唯物象形观是中国创世文化形成的基础
- 身为中国人,你真的知道中华文化的根源吗? (03-10 06:44)
- 幼儿教育概论 | 个体生命教育的三理学分析---教育治理学(上) (11-19 06:12)
- 原来这就是天道(深刻) (10-08 06:38)
- 《道德经》道统论生态思想研究 (09-05 06:00)
- 亲子教育 | 人体生命能量的发展规律(上) (08-30 06:37)
- 唯物象形观是中国创世文化形成的基础 (08-15 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