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天然喜欢学习,只是你没找到方法!
-
一、儿童天然喜欢学习
儿童天然喜欢学习。
假如你仔细地观察儿童而不去打扰他的话,你就会发现,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儿童将它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学习。对他而言,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你以为那个喜欢扔东西的孩子是调皮捣蛋?不,他正在感觉空间的变化;
你以为那个不断占有东西不愿分享的孩子是自私?不,他是在建构着自己,从而发现“你”的存在;
你以为那个不管严寒酷暑只爱穿裙子的孩子是臭美?不,她是在发展着属于她的审美;
......
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串成了儿童整个成长的轨迹,儿童全然地感受着,体验着,学习着,成长着。
你能感觉到儿童在当下特别的专注,而且充满着热情。如果你阻止他,他会同你抗争。对他而言,学习就是整个生活的全部。
按道理,儿童这么喜欢学习,学习就应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可为何很多孩子越大越不爱学习了呢?
二、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开始,孩子每个成长的瞬间落在家长的眼里都是惊喜,可到了5岁之后,惊喜就悄悄地转变为惊吓,而惊吓的源头就来自家长的焦虑。
《飞驰人生》中沈腾饰演的张弛有一句经典台词:“我没有想赢,我只是不想输”。
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焦虑背后的原因,因为怕输。
家长的焦虑
一方面,焦虑主要来自于父母对未知的恐惧。
上了小学,孩子能不能适应老师的节奏呢?
能不能听懂老师所说的话呢?
孩子能不能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呢?
......
一切都是未知,没有答案。为此,家长焦虑不已。
另一方面,焦虑还来自于过高的养育期望值。心理学上有个观点叫做“心理偏盲”,指的是人们喜欢对身边的人和事选择性地记忆和评判。
在育儿方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总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己家孩子比,然后反复检查自己孩子的各项指标,宁可往上比过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
图片源自《小舍得》
这些焦虑,使得家长看向孩子的目光里始终有份挑剔存在。这些焦虑,也折射出了家长的需求。
可是,家长有家长的需求,孩子当然也有孩子的需求。当彼此的需求不匹配的话,矛盾就出现了。
三、5-6岁孩子的特点
孩子到了5岁以后,他们开始有更高的精神需求,渴望知道事物的真相,并时常能够表达出事物真相,能够以爱的方式照顾自己和他人,而且对一切的美好事物,有一种较高的追求和呈现。
他们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规则、与伙伴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他们在交往中选择伙伴的倾向性明显增强;选择伙伴有了明显的精神倾向,心理需求。
他们开始深入地理解婚姻的概念,认识婚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性的男女差别,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他们关注性别的一致性,清晰男性、女性特征不是由外貌和行动决定。
他们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去掌握数的概念。
他们对数的序列、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他们对识字、拼读、认识符号等感兴趣并且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
他们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
......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更广阔的学习背景来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认知需求,而家长需要的是孩子能够在特定的领域里深入发展,从而良好地完成接下来的幼小衔接。这个时候,幼儿园的大班教学就至关重要了。
四、幼师之难
教育是学校、家长和孩子一起合作、共同完成的事情,如果教师不能清晰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特点,不能充分满足到儿童的成长需求,那么儿童必定不能很好地配合到教师的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家长的焦虑,那么家园共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需求得不到平衡,这种不平衡又会进一步将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像一个巨大的磨盘,一点一点地将教师最初的激情、爱心和耐心给磨灭。
五、作为一名大班教师,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首先,教师需要把握5-6岁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
当教师能够把握住这个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你很快就能判断出孩子发展到哪个阶段、需要什么帮助,基于此你对孩子的反馈永远都是有效的。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他就会有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的感觉,他会更愿意顺从于你。那么,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会更加的顺畅。
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稳定,内在平和,接纳度大,足以面对小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同学与老师,有能力去调适生活、学习节奏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
其次,教师需设计和制定符合儿童成长需求的教学计划与具体活动方案。
比如,上小学之后对孩子有书写的要求,而书写的前提是握笔,良好的握笔习惯的基础是手部肌肉的发展以及手指之间的良好协作。
那么,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家政活动或者手工活动,让儿童能够充分动手,从而完成手部肌肉的锻炼。
这其实就是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了,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以上两点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的关键,教师掌握好这两点并实施到位,孩子的去求自然能够得到满足。
再者,有效地开展家园共育,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是非常关键的工作。
教师在跟家长沟通的时候要言之有物,家长才会信服,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的发展状况有准确的评估,前提就是教师能把握好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规律。
教师能否缓解家长焦虑,要看孩子是否真的有成长。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实施到位,不然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就是一句空话。
最后,教师得具备一种能力,叫一生的成长。
假如你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任务,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事,学习就是在吃苦。假如你向孩子学习,把学习当做生活,那么学习就是自自然然在发生的事情。如此,一生的学习才会成为可能。
我们不妨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学习的可灵活安排时间的方式,然后去尝试,保持一份好奇的心情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更新:2021/6/1 5:07:25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孙瑞雪丨教育,要让孩子拥有超越时代的能力
- 孙瑞雪 | 为什么0-6岁孩子的成长,是以情绪和感觉的发展为主?
- 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
- 穿越控制与被控制,孩子学会在关系中保持独立
- 你可知道,老师最希望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是什么?
- 如何培养孩子的美术细胞?
- 孙瑞雪丨教育,要让孩子拥有超越时代的能力 (01-11 05:54)
- 孙瑞雪 | 为什么0-6岁孩子的成长,是以情绪和感觉的发展为主? (12-28 06:02)
- 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 (12-15 06:23)
- 穿越控制与被控制,孩子学会在关系中保持独立 (11-16 06:13)
- 你可知道,老师最希望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是什么? (09-08 05:42)
- 如何培养孩子的美术细胞? (08-26 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