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差之一字 谬之千里
作者:熊春锦 来源:《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点击:4736次 评论:0

水利部消息,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针对当前汛情形势,水利部19日9时将水旱灾害防御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三峡水库洪水橙色预警,预计三峡水库20日8时将现最大入库流量7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这也将是三峡建库以来最大洪峰。

水患是中华民族面对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早在上古神话中,就有许多关于神与水、人与水的相生相克的记载。大禹治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此之前,还有女娲补天的救世神话:水神共工造反,被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而在另一则女娲造人的神话中,人是由女娲娘娘用黄土、水这两种物质和成泥人而出世的。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人与土地、与水,有着极其深邃的关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可养民,亦可灾民;人可治水,亦可受制于水。

地球自然环境之水并非“上善”二字可直接定性,适度的水是我们人类生存、生活需要的,但是水超过了一定的范围,一旦改变成洪水以后,就会如同猛兽一般,吞噬人类的生命,摧毁人类的财产,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

这就如同每个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欲望一样。当它处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满足我们的生存所需,我们会保持相对心态平和的状态。一旦欲望膨胀,贪心骤起,如同洪水那样冲毁自律与理性编织的堤坝,恣意妄为,灾难就会像不周山之上的天河之水一样从天而降,毁灭一切。

所以说,治水,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非常重要;治水,对于一个人的福祸安危,也至关重要。

我们平时经常说“上善若水”,这样的水如何能够是上善的呢?

而马王堆汉墓帛书版《老子》的出土,以及里面“上善治水”文字的表述,使我们终于能够拨开这层千年迷雾,通过一字之差, 品察“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的巨大区别。

当前,关于究竟是“治水”还是“若水”仍然颇多争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做辩证分析,希望对大家解读老子五千言有所帮助和促进。

“治水”若水”区别,背后是版本之争

“治水”与“若水”之争,主要问题在于后世刊印选用版本不同,由此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

老子五千言主要有三个版本影响深远:王弼本、河上公本和帛书本。其中王弼本是通行本,影响最深,流传最广。河上公本与王弼本《老子》为“上善若水”; 帛书甲本《老子》为“上善治水”,乙本为“上善如水”。

王弼是三国时代魏国人;河上公是汉文帝时代的人。帛书老子出自马王堆汉墓,其中2号墓主人是西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他早年随汉高祖刘邦打拼天下,后分封为轪候,去世较早;1号墓、3号墓分别埋葬着他的夫人、儿子。

帛书《老子》与通行本有许多不同之处。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恒”都保持原貌,乙本中的“邦”改成了“国”,而“恒”则保持了原貌。汉代为了避讳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将书中的“邦”改成了“国”、 “恒”改成了“常”,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帛书甲本的抄写时间在刘邦称帝之前,乙本的抄写时间也在汉文帝登基之前,距今两千多年,成书年代早于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所以更接近老子本义。而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文明史的,一直都是王弼的通行本。即使这个通行本有错,大家也就将错就错来用。

关键是,老子全书的篇章顺序被人为颠倒。通行本老子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开篇即是《观眇》。而我们从帛书《老子》看到,它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第一章讲的是《论德》,这一篇序揭示了老子思想淳德归道的本意。

2006年,熊春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经》一书正式出版,解开了老子五千言当中的诸多谜团。本书不仅将老子五千言正名为《德道经》,而且坚决地确认、使用了帛书甲本当中的“上善治水”论断,将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思想大白于天下,重新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发挥治身治国的重大作用。

咬文嚼字话“治”“若”

《说文·水部》:“治,水。出东莱曲城阳迁山,南入海。从水,台声。”《玉篇·水部》:“治,修治也。”本义为治理水。

引申义指治理、修养、置办等,如《论语》:“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社会管理得好,称为治世。《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也用治字。

还引申为惩处等义,如《史记·李斯传》:“赵高治斯,榜掠千余。”

《说文·艸部》:“若,择菜也……一曰杜若,香草。”《玉篇》“杜若,香草。”

《辞源》:

(1) 选择。

(2) 顺从。《书经》:“钦若昊天。”

(3) 好像。《书经》:“若火之燎于原。”

(4) 如此,这样。汝。假如,如果等义。

(5)若水:古水名。有若许、若干、若何等均表示好像、如是之意。

从上面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出, “上善治水”和 “上善若水”,在本义上和理念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差别。

“治″字更能体现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一语中的地揭示了对待自然界之水和人类生命体内之水的正确方式,传神地表述了道德能量对人们身心的滋养、营养作用和对人们道德品格的升华作用。

上善治水,修身明德,承袭道德修身文化基因, 《德道经》第52章《治水》以“上善治水”开题,以“正善治”进一步深化,将“上善治水”的圣人之治教育方法论阐述得圆满无碍。如果改为“上善若水”“上善如水”等,则仅剩似是而非的品格教化含义,而完全丢失教育方法论的内涵。

《德道经》自始至终阐述的都是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治心治身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德道经》中共有11个“治”,都是当作动词使用,表达积极主动地治理、整治、修治等义,如“治人事天”“治大国,若烹小鲜”“治之于其未乱也”等。

我们知道,生命依赖水而生存,水是组成生命的重要基本物质。一个成年人,身体内约70%是水;地球上同样分布着大量的水,陆地和水的比例大约是30%和70%。这一比例具有神奇的巧合性。

地球上的水如果得不到妥善治理,就会形成洪水,泛滥成灾;人类在自身的生产生活中肆意地污染水源,这些水反过来就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同样,我们如果对体内的水不善加治理,也会出现亚健康状况,会生病,直到殃及生命。

“上善治水”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运用上善的道德能量,治理、净化进而德化人们体内占70%比例的水,使之保持平衡与健康,从而达到修养性命、再造道德品格的作用。

粮食,滋养我们的肉体;经典,滋润我们的精神,培补我们的德性。“不论大人、小孩子的德性水平在何种状态,都一概用富含上善精神能量的道德经典治理他们的生命之水,通过诵读道德经典来使其净化、德化而充满德善,这就是培育道德心灵、提升德性品格、开慧益智的根本方法。”

老子的“上善治水”思想理念不仅可以用于治身,也同样可以用于治理自然界之水。在洪峰一再考验我们治水能力的特殊时期,是“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现实已经给了我们最直接的答案。

文章节选自《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熊春锦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更新:2021/4/21 2:42:08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心系郑庄师生,潜心教学研究

2023年9月22日上午,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郑庄小学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应邀在商丘师范学院为教育部“国培计划(2023)”紧缺薄弱学科骨干项目劳动教育授...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