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欣语】关于教材研发(9)
-
新生态教育主张全课程,即把生活中“际遇”到的人、事、物都列入课程内容,给予巧妙、科学、系统的设计,体现出课程的全时空、全要素、全流程,所以,才称其为全课程。
日常生活中关联渗透的教学用具,其范围是除去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广义教材中的人和物以外的,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言谈举止发散着教育的信息符号,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渗透着教育的信息符号。让生活中的人散发教育的信息符号比较好理解,要求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频都要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指向性,都要去充当教学用具。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教学用具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修炼着自己。但让物散发教育的信息符号呢?就要靠我们师生去赋予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件”含有教育的信息符号,让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件"都能成为教学用具,为教育教学服务。在这些教学用具中,有的“物件"渗透的教育信息符号是显性的、直白的,有的“物件"渗透"的教育信息符号是隐性的、让人回味的,有的“物件"渗透的教育信息符号是二者兼顾的。
总体来说,如果设计得巧妙,再加上告知性原则,悉心地告知给师生,再让师生养成留心、留意、留痕的习惯,这样形成的课程与教学,就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在日常生活中,能“际遇”到的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学校师生。第二种人,家庭成员。第三种人,社会人员。我们要有目的地用已建构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工具去观察分析、识别学习、自律习得在这三种人身上巧妙设计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这就要求第一种人里的教师要成为“标竿",同学伙伴要成为“典范"。第二种人里的家庭成员要成为“示范、表率"。要能从第三种人身上汲取、学习正能量,唾弃、鄙视负能量。如果把人巧妙、科学地设计到日常生活中关联渗透的教学用具中,其本身就成了教育者一一用自身教学用具施教的人,但其本身又是受教育者一一用教学用具接受教育的人,在这一课程设计中,师生可以成为“双重”的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样的设计,含金量可想而知,是很高的。
应该说,让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成为广义教材的教学用具,这样的“物件”应该“多了去了”,简直是随手可得。比如:玻璃鱼缸,形状有圆柱体的、正方体的、长方体的等等,如果我们师生脑洞大开,这些对数学教学会怎样呢?还有,鱼缸里的鱼,鱼的灵动、鱼的色彩、鱼的形态……如果从鱼拓展到生命的起源呢?又如:学校小农场种植的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豆角等果实类蔬菜,从种子、发芽、小苗到成棵、开花、结果,让学生观察一个生命的周期,让学生有责任心去呵护果蔬的成长,让学生参与评比果蔬丰收的成果。因为有了身边的这些物件,再赋予教育的内容,就带来了一系列的课程资源,就可以研发一系列的课程产品,日常生活物件中可设计的关联渗透的教学用具许许多多,就看我们研发不研发了。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际遇”的物件,可以设计成三种教学用具,第一种,指向学习的。比如上述的鱼缸和鱼,小农场和果蔬等等。第二种,指向生活的。比如:叠被子、刷牙、衣着服饰等等。第三种,指向自身的。就是自己身体的变化,也是日常生活中关联渗透的教学用具,比如生理的,自己的身高、体重、性别特征,自己的饮食、作息、身体健康等。心理的,自己的气质、情绪、性格等等。精神的,自己凝聚正能量的美好追求,是不是有个情趣爱好,是不是有个梦想能成真等等。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我们赋予他们什么内容,当然是巧妙、科学、系统地赋予,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日常生活中关联渗透的教学用具。
4月2日于洛城
作者张欣:中国教师报&洛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 更新:2020/4/13 4:33:04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建设高级研修班之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专项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建设高级研修班之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专项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请问,是大单元教学还是单篇课文更好落实学习任务群?”
- 教学改革缺的不是理念,而是方法!
- 教育的长远目标被悬置了,近期目标就会偏离
- 改变课堂教学认知系列③: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这五个维度你知晓吗?
- 张华: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钟启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精髓是什么?
- “请问,是大单元教学还是单篇课文更好落实学习任务群?” (05-18 05:27)
- 教学改革缺的不是理念,而是方法! (05-17 06:37)
- 教育的长远目标被悬置了,近期目标就会偏离 (05-14 06:17)
- 改变课堂教学认知系列③: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这五个维度你知晓吗? (04-26 05:49)
- 张华: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04-22 05:47)
- 钟启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精髓是什么? (04-16 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