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
-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以及心灵被层层包裹的时候,作为教育生活,原本应是气韵生动、旨趣深刻、静穆深远的,如同一幅趣味盎然的精神山水,现在却时时处于坚硬现实的笼罩之下,模糊了儿童,模糊了师者,也模糊了教育生活的美好。 如此,重返美的教育生活是重返心灵的世界,也是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
此岸与彼岸:教育生活的两端
教师的教育生活现状,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此岸与彼岸”。换句话说,此岸是现实的有限的实体的世界,彼岸是自在自为的世界,彼岸不是没有实体,只不过这种实体被心灵所感受而超越。 当下教师的教育生活一方面处于现实的各种主观冲突和客观矛盾之中,理想和现实、情怀与困境、诗与远方,等等;一方面教师总是有精神成长的需要,如果我们把教师的教育生活比作一根线段,那么线段的两端毫无疑问就是“此岸与彼岸”,在这两者之间的才是教师自身。
心灵的征途:从实用走向审美
我们都知道看待一件事物有很多种看法,不同的人秉持不同的价值观看待同一件事物也就看到了不同的现象。教师也是这样。大抵来说,人们看待事物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这三种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述,即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
在这三种态度中,审美的态度是最有价值的,它使我们教师对待自己的教育生活有了新的思考,这种新的思考在于发现了教育生活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需要借助其它事物就能够产生价值。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就是心灵的前行征途,只有踏上了这样征程,才有遇见美的可能。
精神的山水: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当无数个教师开始踏上他自己的心灵征途,学校便如一幅精神的山水画面,气韵生动、旨趣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所要做的莫过于深刻认识教育生活的现实性以及审美的教育生活的可能性,不断重启教师的心灵征途,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重建师生共同的教育美好生活。 理念之美,看见崇高的价值无论怎样的美学坚守,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师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它的背后是所有人对学校、对教育、对生命的现实理解和心灵重塑,最终,犹如巍峨之山耸立在人们的心灵之上,让人们“看见”理念的崇高价值。 空间之美,融入意义的结构没有师生的生命融入、在场以及相互联结,钢筋水泥还是钢筋水泥,房子还是房子,但绝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这或许是今天许多学校忽略的,热衷于建筑的新奇,强调设计的思维,事实上只剩下“物的躯体”而没有意义的结构。
空间的美,一定是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并与它建立了一种对话、呼应、肯定的情感性纽带。 成长之美,超越实用的境界教师对于专业发展以及自身的成长大抵是这三种态度:其一是实用的,即为了解决工作或者自己思想中的问题、矛盾、冲突等等;其二是科学的,即用理性的精神去审视、研究、思辨其中的现象和逻辑;其三是审美的,即用心灵覆盖教育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包括实用的和科学的都成为心灵的方式或手段,最终实现用感性的形式表现教育生活中最崇高的东西。
生命之美,朝向艺术的人生要引导师生过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要对教育生活刻意回避,也不要主观裁判,更不要自我割裂,学校存在的全部使命就是引导师生发现生命的内在价值,生命的内在价值就是美的价值;其次要引导师生过情趣丰富的教育生活。
教育原本就是精神的山水,情趣丰富、立体生动,倘若我们所追求的学校美学还没有达到,那一定是因为我们的修为还没有到达。
来源:节选自守望新教育《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
作者丨陈文艳
- 更新:2020/4/12 6:56:37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笔走龙蛇,翰墨飘香颂黄河
此刻,耳边是黄河之水鸣渐渐,眼前是黄河之韵流心间,望着展厅里一幅幅书法作品,望着那气韵流畅的线条,我想到了航拍下的万里黄河,我想到了胸中有丘壑,下笔若...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管好班级的25个实用建议 (09-15 04:49)
- 微创:2023一2024新学期教学管理如何抓到点子上? (09-11 05:30)
- 新学期,运用“一二三四”策略,为学校中层赋能 (08-21 05:30)
- 好学校的十大特征 (08-10 08:20)
- 好玩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 (08-09 06:24)
- 好的教室应该长什么样子? (08-07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