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尊重式管理:平等存于心
作者:丑丑妞 来源:武宏伟01 点击:1490次 评论:0

尊重式管理, 既在于学校的管理者尊重教师, 也在于教师尊重学生。“馈人玫瑰, 手有余香”,尊重给了他, 也等于给了自己

尊重式管理:平等存于心

    管理词条:尊重式管理是在尊重基础上有别于行政命令式,平等对待管

理对象的和谐、愉悦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是创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民主平等的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尊重式管理是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师生的人格及其成长规律、尊重师生及其家长的知

识和劳动。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过程,生命培育的前提是维护做人的尊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尊重教师,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原动力,使他们竭尽全力地去工作、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用赏识的眼光去接纳

   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要学会尊重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么,尊重式管理有何种特点, 在校园管理中又该如何操作?


  没有永远的领导,只有永远的“教师”

知人善任,一视同仁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应对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点、能力状况、工作效果等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知人善任,各尽所能。而在处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各种矛盾,特别是教师较敏感的利益和情感问题时,要做到不徇私情,以公平、公正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不能因自己的利益、自己与不同教师情感或利益关系的轻重而偏长护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心悦诚服、心舒气畅,从而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和高涨的工作热情。

尊重劳动,给予充分的权利。“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培育生命,用自己的灵魂来塑造灵魂,用自己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和丰富自己人生的。所以,教师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要在教师成绩突出时予以表扬鼓励,工作被动时应及时地提醒和帮助,使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的认可和体现。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工作生活时有参与权、知情权、申请培训的权利等。领导在工作中首先要尊重教师的权利,让教师时时感受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凡是涉及到学校发展和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征求大家的意见。事实证明:越是实实在在地尊重教师,大家的工作热情就越高涨,管理工作也就越顺畅。

管理教师,也要顾及其“面子”所谓的顾及其“面子”,就是要尊重教师的人格,顾及到他们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其工作量不能像工厂里的“产品计件”一样简单计算。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使他们工作的“量”更多含有对事业的追求、生命的倾注、无私的奉献等不易量化的因素。因此,学校管理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当教师有了缺点和错误

时,应该及时地给予指出、批评或处理,要照顾教师的“面子”和情绪,例如采用谈话交流等方式,多进行心理换位,多为对方着想,使教师在平等、宽容、理解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和批评。

个体差异也要尊重。由于教师在学识水平、工作能力、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成果也不尽相同。为此,在管理中,要尊重教师的独立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教师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虚心挖掘教师的优点,接纳他们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续资源,取长补短,发挥特长,各尽所能。

对学生不尊重,就是对我们自己不尊重

“端平一碗水”,不只说在嘴上。平等对待每一位个性化的学生。不仅是指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也是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平等对待与自己亲疏不同的学生等。端平的“水”指的不仅仅是对其态度,如在处理矛盾冲突时“一碗水往平端”,还要给每一位个性化的学生创造平等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如在进行各种选拔时一律平等,在安排座位、上课提问时一视同仁……

学生不需要“管、卡、压”的教育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没有尊重,以训斥、挖苦,体罚为主要方法的“管、卡、压”式的教育方式就会抬头,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自卑感和心理逆反情绪。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需要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要通过一切有效的手段来肯定、激励学生。对学生不抱有偏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杜绝“卡、压”学生的现象。

“阳光背后”的学生更需关注。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由于生理、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不尽相同,存在着以下几类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是有缺陷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性格孤僻、怪异的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等。为了能使这类学生同其他人一样,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要多为他们搭建充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这个舞台上经受磨炼、摔打和考验,在自身活动和实践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拓展和提高。

尊重式管理,不意味着不批评、不教育

尊重与批评:殊途同归批评不等于不尊重。“对学生的尊重”和“管教学生”这两件事不能简单对立。尊重学生的尊严,不意味着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方式,就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当的批评。批评也要注重技巧。在学生做错事时,明确地告诉他“这件事你做得不对”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一事归一事,不可“上挂下联”,无限上纲。

对于教职员工的管理,虽然不同于学生,但与讲究“尊重”前提下的批评艺术的原理是一致的。

尊重与教育:相辅相成。尊重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教育之前提便是尊重。这两者共同统一于师生的健康成长之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育人的故事,耐人寻味:陶先生曾经教育一个用泥块砸自己同学的学生,令其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回到校长室,见这名学生已等在门口,陶先生马上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接着,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在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让你不再打人时,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陶先生再掏出第三颗糖果塞进他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这位同学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先生满意地笑了,并随手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果……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到此结束吧。”

尊重式教育管理的妙处,在这小小的“四块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微小的几块糖,是尊重、是赏识、是教育的艺术,是在“丑”中发现“美”的深入挖掘,是无声胜有声的批评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留给人们的记忆是永久的,产生的影响也会是深远的。

“尊重不是口头上的甜言蜜语,而是融化在灵魂里的一种意识”。通过尊重式管理,使校园中的师生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感受,其实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台阶,登上去,我们就会享受到和谐的惬意与温馨。但要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必以平等之心为基石,平等深入人心之日,方是尊重蔚然成风之时。

(本文刊发于《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4日“大视野”栏目)


更新:2020/4/11 6:53:53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笔走龙蛇,翰墨飘香颂黄河

此刻,耳边是黄河之水鸣渐渐,眼前是黄河之韵流心间,望着展厅里一幅幅书法作品,望着那气韵流畅的线条,我想到了航拍下的万里黄河,我想到了胸中有丘壑,下笔若...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