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能帮孩子取得长远成功,但总沦为“鸡肋”?这所沪上老牌名校却走出了新路
-
看点 对许多家长来说,提升孩子艺术能力大多只为助力升学,其培育往往点到为止。但在上海平和双语学校,艺术教育却成为孩子人生的重要支持。借着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新年音乐会的机会,外滩君与平和总校长万玮,副总校长胡悦来,艺术团负责人李莺及其他艺术老师聊了聊。外滩君发现发现:激发孩子内驱力,改革课程内容,用个性化艺术教学助力学子成功,是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独特的艺术教育经。
文丨周滢滢 编丨Travis
元旦前,外滩君参加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年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圆满上演。这场音乐盛会的主角,正是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学生艺术团。
无论是A、B大型交响乐团,还是管乐团、民乐团,再到合唱团、爵士乐团,整场表演的水准之高,表演种类之齐全,让人很难相信它是来自一所学校学生们的新年表演,而不是某个专业的艺术团。
表演结束,掌声雷动,不少家长甚至激动落泪。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样一台震撼的演出,并没有让学生停课排练,以“包装”达到完美的效果;而且是自愿参加,各年级学生都有,甚至很多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初、高三学生。
虽然艺术教育已成为许多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必备之选,但是在传统的价值判断下,艺术素养即使重要,最终也要 “让位”给文化课学习,不能成为考试和分数的拦路石。
所以,很多学校也只是象征性地提供一些艺术课程和活动,而且只限于“非毕业班”或低年级阶段。
对于家长来说,艺术的地位也是如此。到了中学以后,还坚持让孩子“练一门乐器,或学一门艺术”作为课余爱好的,并不多见。
即使坚持,很多也是抱着“实用”的心态,期望孩子的艺术特长,能在大学申请中受到青睐,或是在大学校园中更受欢迎。
以哈佛大学为例,今年9月份发布的《哈佛新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最受欢迎的活动”这项调查里,有31%的学生选择了音乐团体,这和选择数学及科学俱乐部的学生比例几乎一致。
美国知名大学,普遍对包含音乐在内的艺术素养,比较重视。
平和学生艺术团的发展,则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初心”。
它从2009年开始创办, 坚持到今天已具有500人的规模,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年龄段 。与此同时,还对艺术课程进行了彻底改革,实施“选修走班式”音乐教育。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学生艺术团能发展到这样大的规模,并从课程根本上进行变革,其初衷并非为了“升学”,而在于让学生能真正受益于艺术素养本身,成为闪着光芒的人。
可是到底什么叫做艺术素养?是学会一两门乐器,上上音乐课就行了吗?平和学校的总校长万玮告诉外滩君:“所谓素养,就是一种判断力。”
他解释道:
艺术素养,表现为对艺术、对美、对生活本身的欣赏和判断;
文学素养,表现为知道阅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以及如何阅读和写作。
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做大大小小的选择和判断,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对孩子将来影响深远。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依赖的知识、经验、审美,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素养。
基于这样的认识,平和学生艺术团克服了种种困难,十年的努力,换来了学生们陆续走进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表演的机会,渐渐成为有社会影响力的学生艺术团体。
平和总校长万玮
好奇于平和究竟如何将艺术素养教育落地,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理念和做法?在这场音乐会结束不久后,外滩君拜访了平和学校。
在和总校长万玮,副总校长胡悦来,艺术团负责人李莺及其他艺术团的老师们对话了一整天之后,外滩君发现,一所真正以人为本的学校,艺术素养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这样三点:
首先,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是关键,这样才能做到“艺术学习和文化成绩”二者兼顾;
其次,要能让艺术素养真正回归课堂教学,改革传统艺术课程;
最后,艺术氛围和同伴影响很重要,学校要拿出宁可成绩少那么几分,也要给学生腾出空间的魄力。
1.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才是关键
艺术学习,必定是花费精力和时间的。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还要腾出时间玩音乐,真的不影响学习吗?
可是在平和,外滩君却看到很多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他们竟然能将文化成绩与兴趣爱好,二者很好地平衡。
去年,一位斩获哈佛、耶鲁等多枚藤校Offer的平和学霸,就是平和艺术团的“活跃分子”,最忙碌的申请季,排练、表演、艺术团宣传,她竟然一个都没落下。
今年5月份,另一位来自平和的IB满分学生透露,自己在IB大考前一个月,还在捣鼓微电影拍摄;而平和学校每年各年级学生举办的比赛、俱乐部,更是多达两三百场… …
胡校长表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念,“学习和兴趣是可以兼顾的”。
如何做到二者兼顾?秘诀就在于,要激发孩子真正的内驱力。
在校长万玮看来,所有的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原始动力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都是动力缺失的问题。
当孩子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他会爆出惊人的力量。
平和副总校长胡悦来
平和学生艺术团团长,李莺老师介绍说,每年,乐团首席的“第一把椅子”,都是孩子们心中最向往的座位。
“为了能在艺术团表演中坐上这把椅子,孩子们自发地勤学苦练,暗地里较着劲,这比家长在后面逼着练琴可有效果多了。”
艺术团的蓬勃发展,成了一盏 “聚光灯”,吸引来了很多喜爱艺术,想要有所尝试的学生。甚至有很多进校零基础的学生,毕业时,能参加到交响乐团A团的训练。
音乐剧团的胡曙庆老师,作为一名平和小学生家长,也十分有感触。她和我们分享了女儿在校一天的日常安排:
早上5点多起床;
6点半准时参加校游泳队训练;
1小时后训练结束后吃早饭;
8点进入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
下午3点多放学;
在平和艺术团排练1小时回家;
“一年级孩子,5点钟就要起床参加游泳训练,放学还要在艺术团练习,不是很辛苦吗?”这很让人吃惊。
胡曙庆老师也曾担心孩子能否坚持。可是,孩子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每天特别渴望参加早训练,迈向学校的步伐都是快乐的。甚至,为了节省第二天的时间,孩子主动提出要穿着泳衣睡觉。
这份持久的内驱力,究竟从何而来?
万玮认为,学生时代,孩子们都会有一种强烈的集体归属感,他们享受在团体中学习和成长的氛围。
这也是为什么,学校教育有一个很最重要的价值,那就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团体氛围,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内驱力。
另一方面,平和对艺术课程的改革实践,也表明了,兴趣比一切都来得重要。
2.一场对传统“鸡肋”音乐课的改革
仅靠艺术团对学生的吸引,是不够的,孩子内驱力的激发,离不开对艺术课程的彻底改革。
早在2012年,平和就启动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改革,以“选修走班制”的方式做艺术教育。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正好衔接艺术团的四大表演模块,涵盖西洋管弦、民族乐器、舞台表演、合唱等丰富的课程内容,给到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有针对性进行学习。
这一改革,来自于李莺老师对传统音乐课的反思。
16年前,这位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怀着满腔教育热情,走上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理想差点被现实浇灭:
音乐课上,她常常要维持纪律;
费尽心思介绍的音乐作品,孩子们根本提不起兴趣;
为了让学生来上乐器课,她要从教学楼到宿舍楼来回跑十多次;
… …
“没有孩子天生不喜欢音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李莺回忆自己儿时的音乐课,和今天的情景十分相似:老师决定要教的歌曲或乐器,所有学生学习一样的内容,最后孩子们连音乐老师是谁都不记得,更别谈滋养、启迪他们的心灵。
如果不能给孩子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音乐课只会沦为“鸡肋”,完全和艺术素养的培养脱节。
通过分层教学,很多被认为“没有音乐天赋”的孩子,邂逅了不一样的自己。
这次新年表演中,有一个九年级孩子,表演了一段双簧管独奏。小小年纪,已经获得了很多全国性比赛的奖项,加入了很多重量级乐团,还曾参加央视的青少年春晚节目录制。
“如果不是双簧管选修课的开设,这个曾经学习钢琴,后又放弃的孩子,也许就没有机会发现,自己在双簧管上的天赋。”
李莺老师(中)
除了课程内容的改革,艺术课怎么教,也很重要。同样是学习一门乐器,不同老师的教授,所产生的效果却千差万别。
如果以“应试”的方式去教学,只注重弹奏技能的训练,而没有创造、表达与感悟的过程,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演奏,其中有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何谈艺术素养的提升。
幸运的是,平和聚集了一批对艺术素养有着清醒认识,对音乐教育怀有极大热情的老师。
平和交响乐团指挥Alex Wise博士,虽然来自美国,却能娴熟流畅地指挥中国民族乐曲,对艺术的激情令人印象深刻。
在他看来,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在于,西方更注重让学生在团体表演中,锻炼他作为团体一员的合作能力、倾听能力、沟通能力等。此外,创造性地用音乐表达自我的能力,也是西方音乐教育中,非常注重的。
Alex Wise
同样,高中合唱团的张可莹老师,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吸引到很多高中学生的参与。
“让高中生们课余参加排练,很不容易,特别是男生;我会努力让他们在合唱排练中,感到温暖、平等,给他们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渐渐有更多的孩子,开始享受在团里中发出合声的感觉,他们觉得这种共鸣里有很多感动。”
这也给到琴童家长们某种启示。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接受乐器学习,可以在练习完一个曲目,鼓励他演奏自己想表演的东西,多让孩子表达自己,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说到底,还是要平衡,怎样在音乐教育和追求快乐人生中达到平衡,是家长应该教会琴童们的一课。
张可莹老师在指挥高中合唱团
3.腾出空间,给学生更长远的成功
因为艺术团的带动,这几年平和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开始焕发生机。
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平和室内外的每一块训练场地,都是早锻炼的学生。棒球、足球、软式曲棍球、篮球、游泳、攀岩… …每个运动项目,都是体育老师们自发组建的训练队伍。校园早锻炼的氛围形成后,每周参加的学生有六七百人次。
胡校长坦陈,“如果让孩子们放弃这些体育活动,把这些时间和经精力全部投入学科学习,孩子们的学科成绩估计还能再高出几分。但是,我们不愿意这样做,对孩子一生来说,有比这几分更重要的东西。”
她坚信,腾出的空间,能换来孩子人生中更长远的成功。
在未来,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想取得成功,将变得尤其困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中,就提出了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这6大能力,将指引我们的生活,重塑未来的世界。
它和我们一直以来所强调的,讲求逻辑、严肃和专业的实用技能,有很大出入,更偏向感性和精神层面。这些能力,需要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教育中被激发。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
外滩君曾采访过一位来自斯坦福音乐学院的教授,他说得更加直白:“学习音乐练就的自律、自控力、记忆力、表演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与其他领域都是相通的。在美国,职业生涯成功人士,一般都拥有一项音乐特长。”
另一方面,学生尝试对忙碌的学习生活,进行兼顾与平衡,其实也无形中锻炼了自我管理、时间规划、还有自主学习、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很多学霸,都不再是只会考试,或是只擅长一个领域,反倒是那些“多面手型学生”,无论是在高中阶段国际课程的学习,还是未来进入大学乃至社会,他们都更游刃有余。
今天,很多国家已经将艺术教育提升到与通识教育相同的地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果,更让平和学校坚信,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但是,美育的推行,绝不仅仅是多上几节美术课、音乐课,或是提升某种技艺训练这么简单,万玮校长始终强调“养鱼先养水”,学校要能营造出一种艺术的氛围。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让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合适的土壤中,和一群人在一起,慢慢生长。”
- 更新:2020/1/4 6:20:53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建设高级研修班之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专项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建设高级研修班之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专项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我们的眼睛从来不会紧盯“优秀”
- 学校里那些容易忽略的“小细节”
- 当教师不愿再担任中层,怎么办?
- 自主管理,从学校到班级的延伸
- 新时代学校治理的三大新挑战
- 教学管理微创:说单元/课时作业及原创题赏析创意比赛方案
- 我们的眼睛从来不会紧盯“优秀” (06-06 04:01)
- 学校里那些容易忽略的“小细节” (06-01 03:28)
- 当教师不愿再担任中层,怎么办? (05-25 04:06)
- 自主管理,从学校到班级的延伸 (05-16 06:12)
- 新时代学校治理的三大新挑战 (05-04 04:48)
- 教学管理微创:说单元/课时作业及原创题赏析创意比赛方案 (04-14 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