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提问之后,真不是请一名学生回答一下问题这么简单
-
【贲友林专栏】
教师提问之后,真不是请一名学生回答一下问题这么简单
原创作者|贲友林
课堂上,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回答问题,这几乎是“标配”。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你发现什么了?
如果全班没有学生举手,教师会有什么反应?你看到的可能是教师佯装出来的镇定,你未曾看到的是教师内心真实的慌张。至少,作为教师的我,曾经如此,尤其是公开课中,那种慌张,刻骨铭心。
如果在公开课中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会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以掩饰内心的不安。他还会把问题分解成更琐细、更简单的问题,直到班上有学生举手。这时,教师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一些。接下来,教师会请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谋而合,你会看到教师表面依然镇定,其实他的内心狂喜不已。接着,他会狠狠地表扬刚刚发言的学生,赞美之词,毫不吝啬。而教师的表扬,往往又会刺激学生进一步去揣摩:老师想要我说什么呢?
教师提问之后,往往期待学生能立即举手作答,因为这样就显示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教师是否想过,学生面对问题能立即举手作答,恰恰可能说明问题对学生的挑战性不够?面对问题,学生是需要思考的,而思考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教师应当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教师该追问自己:提出的问题, 对学生是否有适度的挑战性?提出问题之后,是否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预设是否一致。固然,教师在拟定教学预案时,会设计好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对问题的答案也是有预设的。我记得曾经上公开课之前,我会把问题写在备课纸上,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的回答,我也会写到教学设计中。课未上,教学实录已经虚拟出来了。而这仅仅是教师的一种假设。倘若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教师能否保持坦然与从容?
事实上,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的时候远远多于一致的时候。提问之后,教师该做的是,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组织学生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 促进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教师不应简单地用自己的想法来“规定”学生的回答,而应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
由此我又想到,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该请谁来回答呢?
关于课堂上请谁发言,我曾经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龄、不同经历的教师做过访谈。接受访谈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不同之中有相同的地方。比如,在公开课上,大家倾向于请比较优秀的学生发言。因为优秀的学生,最懂老师的心,他们的回答也大多正中老师的下怀,一个又一个问题便行云流水般地得以解决。而家常课上,请谁发言则随意得多。为什么对待公开课和家常课,就不一样呢?
在我的公开课上,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我是一定要邀请他们发言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老师信任他们,爱他们。当然,请他们发言,以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现在则是“哪壶开了提哪壶”。
而优秀学生发言,却可能是课堂的一种灾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优秀学生的发言,往往都是对的,其他学生想纠正,难有机会;优秀学生的发言,往往比较完整,其他学生想补充,几乎没机会。优秀学生发言结束,这一问题的回答往往就告一段落。优秀学生发言时,其余学生可能只是观众、听众、旁观者,自然会比较“绝望”。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曾经有一段时间,优秀学生遭到“封杀”,我对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基本上视而不见,以致发生了他们用短信向我抗议的故事。
那么,优秀学生,请还是不请他们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王栋生曾经讲述过一件事。他曾经的两名高中学生在教室里打赌,赌菜票。那时学校的菜票是5角或1元钱的。他们打什么赌呢?一名学生说,这次期末考试,数学他准备考个65分玩玩。另一名学生说,他准备考个80分玩玩。结果,准备考80分的学生考了86分,准备考65分的学生不多不少正好考了65分。考65分的学生赢了。考86分的学生老老实实地撕了1元钱的菜票交给考65分的学生——这名学生午餐时美美地吃了一份排骨。
对两名高中生的“淘气”,这里不做评述。我想到的问题是,两名打赌的学生,是考65分的学生优秀,还是考86分的学生优秀呢?其实,这两名学生都很优秀。
再想一想:考100分的优秀吗?毫无疑问,优秀!那是否有比考100分更优秀的?若有,那是什么?
想考多少分,就考多少分!一份试卷中的题目,学生不仅可以做对,而且可以做错。做对,得几分,做错,扣几分,都在学生的掌控之中。这是不是比考100分更优秀?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小学高年级,我和优秀学生就有了一场特殊的交流。我和他们说:“你们在贲老师的数学课上,一直举手想发言,我知道你们很优秀。不过,你们知道吗,比一直举手想发言更优秀的是什么?”学生说“不知道”。确实,他们不会想这个问题。我提醒道:“在贲老师的数学课上,你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不举手,什么时候必须举手吗?”优秀学生真的厉害!在上课时,我提出问题,那些优秀学生都不抢着举手了,等其他学生说完了,他们再接着发言。后来,他们还总结了这样两句话:别人举手我不举,别人不举我“亮剑”。
看来,教师提问之后,真不是请一名学生回答一下问题这么简单的。
教师期待课堂顺顺当当,按照自己的预设上完,说到底,这还是教师本位。不过,这是正常现象,上课时谁也无法做到“无我”。只是,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警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如是,我们就会慢慢地把自己作为教师的光芒隐藏一些,而把更多的机会还给学生。
本文节选自源创图书《重新认识课堂》(贲友林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源创图书授权发布,原文标题为:教师提问之后,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
贲友林,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著有《此岸与彼岸》《此岸与彼岸2》《现场与背后》《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等。
- 更新:2019/8/29 5:47:18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2023-03-27 06:14·数智赋能育人侯银海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黄全愈:“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问题”看作“鱼钩”的学习
-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拓展等良好习惯?
- 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 课堂提问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往往这样提问!
- 见习带教妙招 | 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预设有效提问和回应
- 学生问问题,是对老师最大的帮助
- 黄全愈:“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问题”看作“鱼钩”的学习 (01-19 05:49)
-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拓展等良好习惯? (08-01 06:39)
- 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05-02 05:23)
- 课堂提问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往往这样提问! (03-27 05:56)
- 见习带教妙招 | 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预设有效提问和回应 (03-09 05:08)
- 学生问问题,是对老师最大的帮助 (12-22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