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如何睿智地待人处世:学会分辨智慧
作者:陈寿文 来源:心灵自由 点击:2475次 评论:0

在我们开始细数自己和别人的缺失之前,很重要的事情是要先擦亮眼睛和心灵,确定自己是以敞开的心和谨慎的态度进入这个灵修的领域,而非带着嗔恚、分別心或合理化的态度。此刻我们需要的是一颗能分辨智慧的心。

佛陀在经典中教导每位修行者,要诚实分辨睿智和健康、愚蠢及不健全的差异,不要完全依从任何典籍、教诲或权烕人物。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必要且有效的锻炼方式。

分辨智慧的能力意味把事情看得透彻明晰。就像我们先注意到脏衣物累积得差不多了,应该加以清洗了,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也需要事先诚实评估此事的来龙去脉。在我们共同面临的灵修困境中,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质疑自己所抱持的信念,包括共修的团体、老师和自己。我们得借由看清事实,以及诚实面对困难和坦白在修行上的各种困境,来化解自己孤立无依的封闭窘境。

不论内心是如何清朗无惧,分辨智慧的能力仍旧是奠基于慈悲之中,因为这份智慧不仅让人看到问题本身,也能清楚事件的原因和误导的动机。由于这种看待事情的态度并不带有严厉批判,因此能使我们分辨圆熟与迷妄。除此之外,明辨的智慧让我们了解到任何传承和老师都各有其优缺点,所以,它让人能够选择美善并且扬弃丑恶。

明辨的智慧里面有一种谦卑和慈爱的特质:它并不要求事物一定要完美无缺,乐意省视正反两个面向,在各种情况里学习,并了解其成因,让我们以开阔的胸襟,省视在灵修旅途上会碰到的困境。

灵修团体中最常见的危险在于权力的滥用。这种情形最常发生在既定团体里,身为老师或大师的人揽控了所有的权力。团体中老师的意见被奉为圣旨,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他的每句话,胆敢质疑的人会受到排挤,老师的权威地位无法动摇,师生间毫无互动可言。这时候老师便能轻易掌控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还美其名曰为学生的利益着想。老师的心灵在不知不觉间贪恋权力的甜美滋味,从而忘却追求智慧与人格陶养的初衷。尤有甚者,原本师生间那份纯粹且无条件的爱,也变质为某种奖励学生服从的手段,任凭老师的喜憎来决定关爱的程度。这样充满分别心的作为势将引发学生争宠夺位和钩心斗角的堕落局面。而学生又划分为受宠和失宠受罚的两个群体。他们在团体中搞起小圈子,互相诋毁,散播各种谣言耳语,暗中进行权力斗争。而滥用权力最令人痛苦的后遗症就是偶像崇拜、偏执狂,还有其他恐怖的后果。


第二个容易滋生的问题是账目不清。人们进入灵修生活后,心中对上师充满感恩,而当某个团体的运作兴旺起来,大众的捐献往往会如潮水般涌入:这些金钱可能是为了奉献上帝,建寺庙、教堂,或护持灵性导师从事神圣工作。由于绝大部分宗教都强调人们应过简朴生活,因此这些老师大都不知道如何处理金钱问题。如果他们忙于俗务而未能精勤修行,终日沉浸在物质生活中,就会被金钱弄得不知所措,汲汲营营于攫取安全感或假灵性之名,让自己完全沦落到贪婪的地歩。最糟糕的情况是,滥用金钱可能会使某些权高位重的人拥有秘密账户,私底下过着不为人知的奢华生活,一方面无耻挥霍同修的捐献,一方面还要求其他团体成员过着严谨清贫的生活或是投入义务工作。

第三种常见的伤害是以宗教之名进行性侵害。现在人们滥用性能量已成为普遍现象,身为老师若是对这类问题没有警觉,就极易成为灵修团体的问题。老师本身的需求,再加上教义中对于性的态度往往模棱两可,导致在团体中产生秘密恋情,学生以性为交換手段来得到亲近老师的机会,或是借着密教的修炼之名而向上师献身, 或其他形式的性剥削。这些不正常的关系常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创痛。极端的、错误的性行为还会导致秘密后宫、虐待儿童。

第四个常见的问题是酗酒。现代文明中各种诱惑让人们沉溺于各类瘾症。这些问题在灵修团体中也相当泛滥。在某些灵修传承的仪式中是以饮酒狂欢的恍惚状态作为灵性转化的象征。明白地说,这可能被人们公开或私下当作是酗酒的借口。染上酒瘾的老师,会让整个团体向下沉沦,而且那些陷溺于瘾症文化中的学生,生命里最大的痛苦正源自这些带他们走上歧路的老师。


正如伊卡洛斯的神话,飞翔的大能属于诸神而非凡人的世界。在灵修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或许确实能与诸神或某种原型产生认同,也就是理想的潜能。但前提是我们必须了解伴随这份理想而来的条件。原型的认同表示一个人想要成为完美的人类,一个像佛陀、耶稣那样完美圣洁的典范。诸神的完美世界是极为诱人的——我们一旦尝到解脱的甜美滋味,那些体验会使我们浑然忘我,不知身处何地。但如果以为从此就能停留在这完美的境界,不必再重返人间面对琐碎俗务, 那就会有无穷的后遗症。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膨胀。

大部分老师的角色遭到扭曲,肇因其实都不是老师本身故意欺瞒。这些老师身边围绕着崇拜其完美人格的弟子,于是在自我陶酔的熏染下,连老师都跟着相信那些报章杂志上关于自己的夸大报道,自视为大师。老师和学生双方原本用意良善,却集体助长了这种崇拜权烕的歪风。这种对大师不切实际的期盼,使老师极易得意忘形而跟现实脱节,他们的内心就跟伊卡洛斯坠落海底前一样,自认能够永远翱翔于天际。

灵修团体一旦变得遗世独立,或朝向集体崇拜的封闭组织发展,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回馈式互动。同理,老师一旦受到极高推崇,并被众人视为完美化身,他们的生命就可能从此孤立,无法再跟其他诚恳信实的同侪或灵性友伴接触。团体里的成员可能因此对现实盲目。如果老师身边环绕着崇拜他的学生而非彼此切磋的同侪,他们往往会陷入强烈的孤独感中。他们冀盼真正的亲密关系,内心受到不知名的渴求驱使。更糟的是,整个人陷于盲目的自信、傲慢、心胸狭隘。孤立再加上自我膨胀化为妄识,使思想控制肥沃的土壤,也使得纯净的灵修团体变质为崇拜权烕的集体。

文化力量通常也助长这些问题。社会所信仰的父权文化让我们的价值观受到制约,不敢信任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只会尊崇权烕,追随那些自认万事通的专家。社会一向不鼓励或赋予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一心渴望被拯救,希望在混乱世道里能出现大先知,才会产生新兴宗教盲从者众的情况。

过分理想化和孤立会导致集体否定的文化。理想化使我们不愿正视眼前的事实,而孤立表示周遭没有愿意指明真相的人。有时修行团体的冥顽程度令人咋舌,特别是从旁观者的立场看去,感触尤深。成员们如鸵鸟般拒绝面对的包括领导者的堕落,教义中充满个人崇拜的杂质以及团体成员在整个僵化的灵修体制中已丧失自主性,并且遗忘自己具备的智慧。

其实人类自欺的能力跟我们心灵觉醒的力量几乎一样强。由于质疑老师的言行常会令我们触及内心的阴影和深埋的伤痛,因此就算事实昭然若揭,大家仍旧否认有虐待事件的存在,继续自欺欺人地度日。

世人往往把领袖魅力与真正的智慧混为一谈,形成另一种对于灵修的误解。由于人们对永恒有各种企盼,因此具备群众魅力的牧师、神甫、禅学大师、神秘主义者、犹太教教师和上师,就极易引发群众蒙受至福和超自然的喜悦感受。而人们也很容易将这类精神力量,误认为是绝对的智慧或开悟的象征,甚至认为这就是神圣之爱。但我们忘记了这份能力和群众魅力只是能力和群众魅力罢了,这些能量其实很容易被煽动家、政客和艺人利用。

有些人可能具有魅力但并不睿智。反过来说,具备智慧之人不见得外表光鲜聪颖或很有能力——这份智慧可能来自谦卑和淳朴的心,展现在不起眼的生活中。凡是对于神通极为重视的灵修团体,学生应该特别警觉,因为只要出现秘传和古老传承,当成员中有人被拣选或召唤,地位又凌驾其他人时,那么这个灵修团体确定已沦为狂热的崇拜团体了。


布赖恩•维多利亚所著的《禅战》(Zen at War)一书,详述二次大战期间一些痛苦事实,当时许多极有名的日本禅宗大师,像是泽木心道(Sawaki Kodo)和原田大安(Harada Daian),都曾滥用和扭曲禅宗教义,以鼓动世人加入战争和杀戮。

许多世纪以前,日本禅学老师们就以佛教之名鼓励修行人加入屠杀非日本人的行列,并视之为“慈悲和有益的战争”。战争中的杀人行为也被视为开悟的表现,许多大寺庙还供应兵源和购买武器的金钱, 并且为军事募款,为炮弹等武器祈福。甚至还出现了寺庙彼此竞争的情况,只为夺权以壮大自身势力。

许多有名的宗教组织拥有庞大的资产、艺术珍品、国际知名度以及道徳的影响力。而其使命就是要在这些优渥条件下谨守本分,不为自己光鲜亮丽的表象所惑。睿智的灵性导师不会随外境而转,不论他身着锦缎与国王贵胄晤谈,还是身披破衣避居荒野,最重要的是他永远葆有朴实的精神和一颗自由自在的心。若一个人怀抱对众生的大爱, 他就能了解,与安住于真理中所得到的富足相比,世人所崇拜的政治权力显得多么寒碜而毫无意义。


东西方都有一些灵修传统教导人们不要有任何个人的欲望。但这种把来世视为圆满的理想,并未正视世俗和需求本身的价值,而且否定了在狭隘的宗教生活之外,也可能从其他角色获得灵性生命的滋养。这种理想化的偏见,企图将老师以及高僧大德塑造成超越世俗的人物,以维持神圣的简朴和禁欲主义的纯洁。

虽然简朴的美德极有价值,但禁欲苦行的生活却要和否定生命需求有所区分。禁欲主义是我们刻意选择的简朴生活。一个人在饮食、衣着和行动上力求简单,这是刻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以学会内在的自制,并且不受物质世界的束缚。而独身主义也是人们用来表达弃绝尘世牵绊的生活方式。

僧侶、尼师或神甫借着守身和弃绝性关系,让自己的身心完全奉献于祈祷、事神和灵修生活。从这个脉络下省视,刻意选择独身和禁欲主义是合理又有价值之事。选择这类生活方式的人,并不一味压抑自己的渴望或否认欲望的存在,而是将爱欲、人类的亲密关系以及各式各样的感情都视为丰富灵性生活的一部分。

但如果我们的灵修观点一味否定人性需求的存在,那么问题便会产生。对学生来说,这想法意味着清教徒式的禁欲,或戒慎恐惧地强迫自己麻木不仁。对老师而言,为不辜负众人对无私或纯洁言行的期盼, 他们也可能刻意压制欲望或无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


若灵性导师的想法落入这陷阱,那么他通常对人类的需求、性爱、悲伤以及软弱都视而不见。这些理想化的灵修对我们如何处理实际生活并没有帮助。而不论这境界是多么纯洁和崇高,那些受我们忽略的需求终究会再出现,凡是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也将苏醒。

若是肉体和人性的需求受到漠视,它们就可能如着魔般扭曲作怪, 并把这些负面能量投射到他人身上,激起偏执、迫害异己以及各式宗教裁判的压迫作为。

如果老师和灵修团体双方都能开诚布公地承认人性需求和情感的存在,那在面对这类事情时,我们就会自在得多了。生命中随时都会出现难题,人们会视其为人生迟早都会碰到的问题。但如果这个灵修团体的包容力很小,充满了批评和恐惧,山头主义和伪善就会乘虛而入,那么当各种危机浮现于亮丽完美的假相表面,就会带来更巨大的伤害。

睿智的心灵明白,不论我们所发现的精神能量是什么,它都不属于我们,那只是暂时付托的一份能力。修行者发要利益众生的菩萨愿以及圣方济的祈祷文都在告诉我们,要把自己从上天领受的所有恩赐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众生。睿智的心也了解到,我们受到觉醒之心的祝福,却也有高低起伏,时而内心灵光充满,有时也不免低沉。

凡是有智慧的宗教都了解,人类美德的根基,诸如诚实、正直等,都是灵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不论是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都要求谨守戒规,强调戒律对灵性成长的重要性。我们若整日杀生、撒谎或偷窃,不但难以静下心来冥思或祈祷,更会使我们陷于欺诈、杀戮和偷取的欲望与愤怒中无法自拔,生活中当然就不可能有自由或感恩的心情。

佛陀当年告诫他的弟子,若要避免造成伤害,灵修团体就必须为老师和所有成员订立道德行为的准则。学生有责任要求教团清楚地列出大家应该遵守的行为原则。建立一个灵修团体却没有明确伦理守则, 这无异于鼓励大家悖逆。任何伟大传统所强调的爱和慈悲等人性价值,其实都有赖于我们信守承诺,遵守美德善行。

道元禅师说,一个禅师的生命历程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亦即这是个不停地犯错并有机会从中学习的过程。在滥权和背叛里,我们进入的是人性懦弱平凡的领域。不论我们离开伤心地,还是留下来面对一切,终究还是必须确实学会智慧与慈悲的修炼。

当我们宣扬他人的丑闻时,先不要急着下判断。那些在内心发酵的理想主义和自我膨胀,強烈的恐惧和幻觉,各种野心和自我欺骗等非外在的力量,其实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不论希腊悲剧、印度吠陀经典、非洲部落流传的神话、禅宗公案,都是在处理这些自古以来就掌控人类命运的力量。我们若相信灵修生活永远是一片光明,恶魔从此绝迹, 这种想法就像以为世界永远是日正当空一样不切实际。

2017年9月24日,周日,23:51完毕于河南修武云台山

更新:2019/1/9 5:43:43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课堂文化新论③:责任文化在新课堂上如何落地?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中如是说。可见教育只有具备了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才...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