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为什么说优秀的管理者看起来很像“性格分裂者”?
作者:跟谁学创始人 陈向东 来源:顶尖老板智库 点击:1852次 评论:0

     1.什么样的管理者才算得上是优秀管理者?

     这个问题应该不存在标准答案,只能见仁见智。在我的理解中,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看起来很像一个“性格分裂者”。

     此话怎讲?直白的说法就是,作为管理者,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该严格的时候要特别严格,不讲情面;该nice的时候要特别nice,和风拂面。如果一个管理者在任何时候都只有唯一的一副面具,就很难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因为,世界上任何事情,一旦走了极端,就一定会出问题。整天慈眉善目的管理者,时间长了就没威信;整天表情严峻的管理者,时间长了就没温度。

     世界之所以多姿,人生之所以多彩,就是因为变化无处不在啊。管理工作也好,管理者也罢,都是一样,需要有变化。

     2.怎么变?随机应变,比如性格分裂。

     既然是分裂,必定是有好有坏,全部都是好的或者全部都是坏的,就用不着分裂。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性格方面肯定有长处,比如细致严谨、执行力强、学习力强等等。但众所周知,人无完人,既然有长处,就一定也有短处,比如六亲不认、要求苛刻、刚愎自用等等。

     拥有这些长处,你就能胜任一名管理者,但能否称得上优秀还未可知。只有当你同时拥有这些长处及短处,才是优秀的管理者。

     我见过许多各层级的管理者,堪称优秀的不少,当然普通的更多。如果用最简洁的话来描述这个群体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对自己“言行一致”,对下属却往往是“表里不一”。

     3.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优秀的管理者之所以优秀,最根本的基础就是其本身优秀,言行一致就是诸多优秀品质中的一种。同时,在管理中,以身作则也是一个必要前提。成语“上行下效”,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当管理者制定一系列管理条例时,第一个要遵守条例的就是自己本人。如果管理条例只用来约束下属,而放纵自己,无论是多么科学合理的制度,最终必将成为一纸空文。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言行一致。

     能做到这一点,至少在心态上,可以证明你是个基本合格的管理者。想要做到优秀,先做到合格。

     这是第一步,是基础。

     4.优秀的管理者除了要求自己言行一致外,同时还必须对下属“表里不一”。

     为避免大家的误解,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里的表里不一,不是贬义,只是一种事实陈述。

     表里不一,意思是——即使你内心是个温柔体贴的人,有时表面上也要板着脸批评犯错的下属;即使你内心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时表面上也要给下属提出看似不讲理的工作高要求;即使你内心是个崇尚家庭的人,有时表面上也要经常要求下属跟自己一起加班;即使你内心是个效率第一的人,有时表面上也要抽时间去帮助下属处理个人生活中的难题……

     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那是你自己的私事,你表面上是怎么做的,那是工作上的公事。如果你心里怎么想,行动上就怎么做,不能说做得不对,只能说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没有站到更高的层面去分析问题。

     心里想一套,当面做一套,目的不是为了算计下属,而是想方设法逼迫下属成长。衡量一个管理者是否优秀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能不能带出优秀的下属。只有能带出优秀团队的人,才是优秀的管理者。

     这是第二步,是重点。

     当然,当你真的把一件事情当事情,一份工作当事业,你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优秀是一种习惯,做多了,成就多了,自信多了,到后来,也就成就了更加强大的自己,更加勤勉的自己,更加果敢的自己,更加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自己!

     不过,这需要努力,需要时间,更需要缘分……

     5.在创业公司遍地开花的那些年,有一类故事很流行,叫“喜欢作的公司都死了”。故事套路大致如下:

     张三开了一个公司,为吸引人才,引进了很多“先进”管理办法。比如实行弹性工作制,员工只要能确保工作任务完成,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全凭自己做主。比如设立员工咖啡吧,咖啡豆从巴西进口,咖啡机从德国购进,随时去都有香浓纯正的咖啡免费喝。比如颁布奖励制度,做得好的,有奖,做得差的,不罚。

     结果呢?那还用说么,你这么作,你不死谁死。

     弹性工作制,导致公司上午基本没人上班,客户一看还以为公司倒闭了呢。员工咖啡吧,成了闲聊八卦刷朋友圈的地方,心思没法集中到工作上。只奖不罚,那还拼命干嘛,不要奖励就是了。

     这类型的故事,完美的证明了古人的智慧结晶,“慈不掌兵,义不行贾”。

     要说明的是,弹性工作制没有错,错的是选错了时机,用错了地方。不到一定规模,不到一定境界,不到一定的领先水平,或者说不具备一定的融洽度、默契度和竞争力,就脱离实际开始玩一些吸人眼球的新概念。那结果就只有一个,死!

     6.还有一类鸡汤故事也曾经流行一时,叫“年轻时吃的苦,就是未来的路”。故事套路大致如下: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变态”上级领导。每天各种高标准严要求,逼得人死去活来。每次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工作,换来的往往是一顿痛批。天天加班加点,哪里是什么朝九晚五,简直就是朝五晚九。明明已经按照要求把工作做完了,上级总是吹毛求疵,不停地返工。日子过得胆战心惊,毫无乐趣可言。

     然后呢?这不明摆着吗,你这么努力,怎会不卓越。

     后续故事走向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上级晋升,自己接任。在交接工作的时候,上级敞开心扉,谈起以前为什么要那么严格你,就是为了让你尽快成长啊。于是两人泪水涟涟,惺惺相惜。

     第二种是自己受不了折磨而跳槽。到了新单位后,由于出众的工作能力很快被提拔,继而想起了曾经的那些经历,不禁感叹自己何其幸运,遇到了一个好上级。于是请上级吃饭,说了心里话,说我终于懂了您当初为何对我要求那么严格,我的成长完全得益于您的教导啊。于是两人泪水涟涟,惺惺相惜。

     这类型的故事,跟我常说的“看人要准,用人要狠,管人要严,对人要好”,竟不谋而合。

    7. 所以说,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像是“性格分裂者”,因为他们必须对自己有两个基本面的总体要求,而且这两个要求看起来还有点矛盾。

     其一,自己优秀,所以要言出必行,信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其二,为了让下属尽快成长,就必须管人要严,用人要狠,最终达到对人好的目标,而在此过程中,会给人“表里不一”的感觉。

     至于具体怎么做,就看各人的理解了。也许,晚晴时代胡林翼献给曾国藩的一幅寿联值得细细品味,“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作者:陈向东,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前新东方执行总裁,全国青联委员,北京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创新创业企业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商学院校友,数所高校的兼职、客座教授。畅销书《做最好的创业团队》的作者。



更新:2018/11/8 5:09:49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课堂文化新论③:责任文化在新课堂上如何落地?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中如是说。可见教育只有具备了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才...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