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对话教学,编织课堂教学和谐乐章
作者:阳海林 来源:中国教师报 点击:7792次 评论:0


     佐藤学说,对话的课堂是把学生的回答“串联”起来,编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却是“并联”的。如何通过师生有效对话,把学生的回答“串联”起来呢?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交流环境是前提,教师及时的应对策略是关键。现结合全景式数学教育创始人张宏伟老师两节课例,例谈数学对话教学的策略与对策。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

     学生只有在一个“安全”的语言环境下,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相互尊重,每一个学生都被认可,学生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而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是营造“安全”语言环境的催化剂。

     课堂上老师的激励语言,即是课堂组织的需要,又是学生被认可的需要。在张宏伟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1. 掌声鼓励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整节课都是专注和激情高涨的;反观我自己的课堂,在课的后半段学生慢慢就没兴致了,这可能跟老师对学生的及时鼓励有关。


     比如在教学研讨的时候,有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张老师首先肯定“好问题,你提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在一旁的我都觉得备受鼓舞,同时也很想提出“好问题”得到肯定。成年人都会有这种感受,何况是小学生呢?

     每当学生在表达完想法后,张老师对学生及时的鼓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比如他会在第一时间说一句“掌声鼓励”,而且是不厌其烦地说。在学生的掌声中,每位学生都很体面地坐下。

     而我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鼓励总是滞后。记得吴正宪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读懂孩子,从读懂人性开始”。其实每个人都期待被关注,期待被肯定。

     简短的一句“掌声鼓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张老师在上课伊始,都会跟学生说“不管对不对,说出了想法就应该给掌声,数学上不分对错,只分想法。”可见这样的引导,即保护了发言的学生,同时又能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可能正是因为张老师这样正面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不是在配合老师说出正确答案,在他的课堂上,才会有那么多奇思妙想涌现出来。

     从自己的教学的经历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反而在下降,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担心说错了以后,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冷讽热嘲”,长此以往,课堂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

     2. 数学上不分对错,只分想法      

     (1)学生想法不完善时,记住“数学上不分对错,只分想法”

     学生的表达有时是不全面的,其他学生可能只看到了错误的地方,不会从整体来评价。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师:为什么小数要带一个小呢?嘘……(提示学生想想再回答)

     生1:因为它们都小于1。

     生2:错了。

     师:人家全错了吗?先给对的成分掌声;数学上不分对错,只分想法;

     从上面的案例中,一个学生认为小数的“小”是因为它们都比1 小,其他学生马上就说是错的。面对学生不完整的回答,老师不是去质疑他,而是肯定其中说对的部分,保护这个学生的同时,也让这个学生能体面地坐下。

     (2)重要的问题要表扬三遍

     师:看到小数和十进制你们会想到什么?

     生1:难道小数和十进制有关吗?

     师:掌声鼓励,太牛了!还有发言的吗?

     ……

     师:再给这个孩子鼓励一下(掌声响起),你们知道为什么连续给他两次掌声吗?这个孩子马上就把这两个东西联系起来了,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方式,他在问“十进制和小数难道有关系吗?”我觉得这个想法更了不起,世界上一切事物说白了就是研究关系。所以这个孩子多牛啊,再来第三次掌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问题表扬三遍。”

     张老师在这个回应中,一共给予了学生三次掌声,丝毫不吝啬对学生的肯定;第一次掌声是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接着张老师继续问“是否有其他想法?”在这个环节张老师没有展开对话的原因,可能是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担心此时过度强化会限制其他学生的思维。

     第二次掌声是在其他学生说完以后开始的,除了掌声鼓励,张老师加了三个字“太牛了”,接着说了“太牛”的理由“先是肯定学生看到了两者的联系,二是这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而联系的眼光正是研究一切事物的基础,层层推进,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可见给予学生最好的鼓励,是在掌声以后,告诉他好在哪里。同时还要能上升到一般性的规律。最后一次鼓励更是一种情到浓时的自然涌现。

     三次连续鼓励一个学生的想法,两节课中只出现过一次,可见这么隆重的鼓励一般用在一节课的关键问题处或是课眼处。

     以上是对张老师鼓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分析,只有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数学课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都应该得到肯定,没有对错之分。激励的语言是一种尊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营造安全环境的基础。

将学生的对话“串联”起来

     1. 用心倾听,及时捕捉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习惯描述性的表达 ;或者是心里的想法是一回事,说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合适的提炼和引导。

     师:1+2+4=(  )×(   ),谁还能把左边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生:先用1加2等于3,把4借给他1个1,就有两个0.5,每边一个0.5,再加起来乘以2,然后从4里分一个3出来,剩下的1分成两个0.5,每个0.5和3相加得到3.5,写成两个3.5相乘。3+3,各分两个0.5。

     师:你看这个孩子太牛了,你看他1加2等于3,现在有一个3,再从4里拿走一个1得到3,这个1怎么办?给你0.5,给你0.5(边说边板书,指给前面的3一个0.5,再给后面的3一个0.5),它就变成了3.5,3.5+3.5就可以写成3.5乘以几(3.5乘2,学生答)3.5乘以2,掌声鼓励。

     说实话,在听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知道学生究竟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但张老师迅速判断孩子的意思是把这个算式改成3.5乘2,然后通过自己有条理的表述和直观的板书,把学生的想法清晰地再现,从而让其他学生明白,引发更多的思考。

     从这段的对话中,也给予我们的启发,老师要用心去倾听学生的表达,在孩子的意思正确但表述不清时,要及时的提炼和加工,成就孩子的不完整。老师正确的表述也是给予了孩子最好的示范,同时把教学推向了思考的深处。

     2. 通过“比较”将想法“串联”起来

     “教育中的比较,不是要比谁高谁低,而是给予学生提供多一种视角,希望借此打开更广阔的的视野,通过比较去找到自身需要改变的地方,以及值得坚持的地方。”(章勤琼)

     师:四五二十能用到减法吗?

     生1:可以,20减4、减4、减4……

     生2:有5个4。

     生1:20减5个4。

     师:我表扬你们两个人,当时这个孩子(生1)这样说话“20减4、减4、减4……有意说得上气接不上下气”;你会发现同样的话,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所以有人提示下,他说了20减……

     生:减5个4。

     师:哪个更清楚?哪个更明白?20减5个4更明白。同样的话语,我们要挑那个更简洁、更明白地说。是不是,因为你们说话就是让人听得更明白。说得真好,20减5个4,20减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4,结果是多少?

     生:0。

     ……

     同一种意思出现两种不同说法时,而且这两种说法后一种明显要简洁时,老师会怎么处理呢?常见的做法是要学生对这两种说法进行比较,比较的出发点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这种“比较”往往是一决高下,非要比个“优劣”出来,学生很容易出现为了“比”而比的状况,不利于进一步展开学习。

     其实两位学生的说法各有特点,生1的说法虽然不够生2的简洁,但表述很详细,容易让更多的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当然当学生明白这种说法以后,有必要提升到简洁的说法。

     因此,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比较时,连续发问“哪个更清楚?哪个更明白?”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比较,然后把两种说法结合起来“20减5个4,就是20减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4”。


     看上去学生不经意的对话,张老师及时捕捉,把两个学生的思考引向全班的讨论,使得其他的学生把两种说法联系起来思考,便于理解其中的意义。

     3. 通过“追问”把学生的想法串联起来

     学生的想法表述不完整时,除了可以由老师引导和提炼,其实还可以把这个机会给其他学生。

     师:既然四五二十能计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说明它们是有关系的;那你们知道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

     生1:加法有很多数字要加,而乘法只要把两个数字相乘,加法要加很多数字,而乘法是最简便的。

     师:他说了什么?

     生:乘法是加法的简便方法;

     师:再说一遍。

     生:乘法是加法的简便方法。

     生1已经解释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但语言不够简洁,张老师通过“追问”把这个提炼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立即意识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方法。“当学生发现他们可以决定正确的回答时,他们就学到有意义的数学”。

     课堂上老师及时鼓励的语言,是对发言学生的一种尊重,每位学生都感觉被尊重,“安全”的语言环境就形成了。同时老师要通过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学生发言的价值所在,把学生之间的想法“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走向思维更深处。


 


更新:2018/10/27 5:14:50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