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
本文发表于 《数字教育》 2017年第6期(总第18期)基础教育信息化栏目,页码:69-74。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 要:本文采取实证研究思路,利用“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软件平台,获取某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利用教学资源陶冶情操”“引导关注中外文化异同”“指导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培养祖国意识或国际视野”等评价指标的观察数据与信息, 证实目前英语学科课堂存在注重语言本身的知识点而忽略人文性的现象。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数字化环境下英语教学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关键词:高中英语; 人文素养; 数字化课堂观察; 问题与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1960 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 N.A. Flanders) 提出了“课堂观察”(主要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操作)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这是一种观察者运用特定的工具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以此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和教师课堂行为优化的一种课例评析活动[1]。它将以往整体性的观感分解成几个观察点(视角),通过不同视角的观察对课堂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课堂观察包括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证据、呈现观察结果等方面。观察者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凭着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同时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做出相应研究思考。人文素养教育是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通过英语学习所形成的气质和修养。新课程改革以来,英语学科一直倡导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教育目标。综观当前国内中学英语课堂,教师重视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导致英语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乐趣,教学目标不能全面实现的现象数不胜数。在“互联网+”背景趋势下,教学中若干因素产生了变化,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各种先进的技术被尝试引进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也由此得到更新和发展。本文拟在数字化课堂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课堂专业化的分析,得到教师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并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位的原因,提出相应改善措施,探讨数字化环境下高中英语人文素养培育措施,以期为同行研究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是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研发的“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软件平台。这是一款数字化的课堂教学评估软件,它将专业化的各类课堂观察量表嵌入到平台中,观察者在听课过程中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直接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从而达到矫正偏差性教学行为的目的[2]。这样的课堂观察基于量化思维,重视数据的分析与运用,使课堂评估从主观的经验描述走向科学的数字化分析。同时,软件平台的交互性功能也改变了过去教师之间听评课有任务无合作、有结论无证据、有实践无研究的状况。表1 为软件平台中的“中学英语专业表达行为观察表”(以下简称“观察表”),观察表的设计表明教师可通过计算机在听课过程中获取每一项观察项目的行为次数与典型事件,并做出等级判断,从而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提供有力的证据。
三、研究过程
(一)课堂观察内容及量表的选用本研究使用的是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笔者随机选择了我市某中学5 位教龄达8—10 年且在英语教学上已有一定经验、专业素养良好的年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他们的课中又选择了有代表性的5 节作为研究课例,分别为1 节Reading课(阅读课)、1 节Project 课( 项目探究课)、1 节写作课、1 节单元内容复习课和1 节练习评讲课,基本涵盖了高中英语的几种基础课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教师根据任务分工,参照观察表中的各维度,按照教师在课堂中表现次数和突出行为在课堂上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及时记载,最后得出总体评价。评价效果分为A、B、C、D、E 5 个等级,其中A 为优秀,B 为良好,C 为一般,D 为合格, E 为不合格。本研究抽取了观察表中的“人文素养提高”项目进行专项研究。按照此量表(表2),人文素养提高分为4 个方面,即利用教学资源陶冶情操、引导关注中外文化异同、指导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及培养祖国意识或国际视野,意在教学生学习和传扬本土文化,理解和关注其他民族文化,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文化素养,培养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课堂观察数据的统计及分析本研究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因为同行评议有利于在教师群体中创造一种专业发展的氛围。观课教师在课前对观察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和同行评议的能力。从表3 可以看出,5 位教师在5 节课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表现不容乐观,综合总体评价效果为“不合格”。其中只有2 节课的评价效果为D,3 节课的评价效果为E,且没有一节课达到A、B、C 的标准。突出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教师“利用教学资源陶冶情操”在5 节课中共出现了5 次。如教师甲能充分利用本单元的主题(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和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Secretand lies; A friend in trouble)及阅读策略(Read to understandfeelings),引导学生领悟在青春期如何去面对困难、与人和谐相处。教师乙利用写作课的写作主题(How todeal with rejection),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应对拒绝、战胜困难。教师丙则利用本单元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Man and nature),设计了小组合作进行辩论。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并达到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师戊则利用了练习评讲中的阅读文章,向学生强化了要学会去包容和关心残疾人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引导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在5 节课中出现了2 次。教师乙在写作教学中向学生强调了表达方式上的文化差异:汉语的表达重心靠后而英语的表达重心则往往偏前,英语的语言表达更强调形式逻辑等。在表达形式上,要避免出现如段落缺乏主题句、过多的简单句或雷同的复合句、上下文缺乏连贯与衔接等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英汉迥异的风格特点和巨大的文化差异。教师戊则利用单词复习,对部分单词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吸引学生的复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模块五第三单元Word Power(词汇动力) 中重点讲解了单词的前缀、后缀以及其所包含的意义, 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单词背后的文化含义, 以此加强学生单词的学习。要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语言并得体恰当地使用语言,对学习者来说,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这往往通过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国家文化来实现对相应语言的灵活运用。5 节课中,教师“指导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出现了1 次。教师丙在项目探究课上根据文章主题补充了中国在人和自然关系的交往历程方面的知识,据此还设计了小组辩论环节,指导学生用英语表达“How to make man and nature harmonious in China(在中国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引导学生努力用英语表达和讨论中国本土文化,促进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的发展。体现出“培养祖国意识或国际视野”的教学活动在5 节课中出现2 次。教师丙和教师丁分别利用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去了解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强调这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辩论,得出“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re is no enemy butfriends.Neither part will be the winner in the fight(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朋友不是敌人。他们都不会在战斗中取胜)”,这样的讨论强化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让他们的表达更加充满信心,也促使他们对国内外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四、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及原因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授课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总体上,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呈现的是一种严重缺失的状态,原因有多方面,概括地说主要有:1. 外部环境因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下,人文素养教育往往产生的是隐性的社会效益,知识的工具性更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当前,诸多改革措施已经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面貌,教育活动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不断被优化,但传统考试文化尤其是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中小学学校比较关注考试的效用,把升学率作为学校评比的重要依据,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一线教学中还是比较浓厚,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反却没有被扎实贯彻,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被应试能力和考试分数所掩盖的不良教育现象的产生。2.教师自身因素虽然国家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增加了投入,但是教师在各级考试的压力下,在语言教学中只关注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大部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罗列知识点、扩充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等方面,把多讲、多练及考试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仍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此外,很多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不足,文化底蕴浅,艺术修养欠缺,也不去重视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这种意识的改变,更谈不上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二)数字化环境下英语教学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1. 数字化环境下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人文性” 的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阶段英语课程是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3]。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将英语课程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由此可见,作为文科类课程,英语课程需要承担依托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中小学生良好的品格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及网络资源, 在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技能基础上, 形成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文化品格”方面,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已充分得到师生的重视,但中国本土文化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关注,学生则不能有效地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长此以往, 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表现为意识薄弱、应用能力欠佳。另外,大部分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取自与英美文化生活有关的语言材料,而有关中国题材,特别是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只占较少篇幅,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如模块八第四单元Films and film events(电影及电影事件)主要介绍了全球有关电影的重要事件,但涉及中国电影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少,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如视频、PPT 等增加有关内容, 让学生对中国的电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此外,教师还可借助课程资源和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让学生和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视野、学会接纳、欣赏不同文化,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彰显英语课程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特性。2. 数字化环境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及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散发出的人文气息,既会影响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影响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判断力。此外,在信息时代环境下,知识爆炸式增长使得教师不再充当知识权威的角色,学生也可掌握多样的获得知识的途径,最终和教师一样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改变知识单纯接受者的角色,摇身变为主动建构者的角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数字化教学的逐渐普及,教师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身英语知识及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学习,开阔视野,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通过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分享、思想交流促进自身英语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扮演“主导”角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技能进行探究思考,为其设计相应的语言任务活动。扮演“主体”角色的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借助数字化条件支持,进行探究合作,进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Home alone(独自在家)中,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讨论了青少年怎样和父母沟通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成长的话题。师生在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课前,教师将课本知识内容及相关语言技能训练等通过PPT、微课、音频等形式打包传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与同伴交流、请教老师、求助网络等任何形式先行学习并准备课堂交流内容。课中,进行以下教学环节:Step 1. Check and feedback( 检查与反馈: 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及文章内容的理解等);Step 2.Discussion ( 讨论:对文中所举事例的看法);Step 3.Sharing ( 组内分享: 举例说明如何与父母沟通);Step4.Demonstration( 呈现: 课堂展示);Step 5.Summary and evaluation ( 师生共同总结评价)。课后,学生利用相关数字化资源进行再学习。在这一节课中,借助数字化的教学手段, 教与学的内容得到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了思辨能力,树立了跨文化视野,增加了人文素养。3. 数字化教学环境下英语语言材料中的人文价值的挖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传承和发展了人类文化的同时,也蕴含和彰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挖掘教材中有关人文素养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为人文素养渗透提供有力的条件。译林版高中牛津英语教材的模块主题就体现了英语的人文性这一特性,有青少年生活、探索发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等。教师可利用数字化资源如慕课、微课以及一些可以用于英语学习的APP(应用程序)等作为补充来推进英语教学,与学生一起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开发设计,如将原有的内容经由数字化的处理,转化为可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比如:在牛津英语模块五第二单元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经济或环境,我们必须选其一吗?) 讨论的如何解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问题, 在模块七第三单元Reading 部分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lives(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论述的如何应对网络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问题,在模块十第四单元Reading部分The fight against cyber-crime(打击网络犯罪)及Project you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保护知识产权)讨论的有关网络的话题,这些内容都是当前的热点社会问题,在网络上都有相当多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搜寻相关的数字资源来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4. 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对师生互动进行人文素养加工新课标下的英语教材不仅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更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中对Task(任务)板块明确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教材设计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完成特定的任务,在使用过程中学习英语。”对Project 板块则明确说明:“Project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属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与同学分工合作, 通过讨论、调查、专访、文献检索等活动,完成一个特定课题。”数字化环境下,移动学习终端、电脑、手机等营造了一种数字化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学习时间自由、空间不受限制、平台课程内容众多、交流互动方便等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能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模式,使学习方式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甚至“多向互动”。因此,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人文素养引导,利用数字化技术设计更多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的活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进行有益补充。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使个体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在课堂师生活动交往中,展示和提升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例如,在pairwork(结对学习)和group work(小组学习)活动中,师生可以通过呈现更多数字化资源,积极互动、交流见解,以达到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如模块五第二单元Task 板块Design a poster(设计海报)和Project 板块Writing a report(撰写报告)等许多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再配合着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供其选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能共同学好语言,还能在学习中学会和谐共处,共同进步,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总之,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播一种文化和思维。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技术提供的优势条件,大力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形成一种人文环境来引导、熏陶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格完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1] 石敬珠. 基于教师提问策略探讨视角下的课堂观察[J]. 上海教育科研,2011,(09):67-69.[2] 吕玉婷. 开启“互联网+ 教育评估”新时代[N]. 江苏教育报, 2016-07-29(2).[3] 吴长宏,衡清芬.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 教学与管理,2010,(30):127-129.
作者简介:王燕(1978 — ),女,江苏无锡人,中学高级教师,仪征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学英语教研员、扬州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 更新:2018/2/15 8:11:41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笔走龙蛇,翰墨飘香颂黄河
此刻,耳边是黄河之水鸣渐渐,眼前是黄河之韵流心间,望着展厅里一幅幅书法作品,望着那气韵流畅的线条,我想到了航拍下的万里黄河,我想到了胸中有丘壑,下笔若...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数字化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B
- uite3BLet'stalk说课稿
- Unit4 We love animals letters and sounds
- 八年级 Unit 5单元整合评估
- 如何上好小学英语课
- 数字化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02-15 08:11)
- 乐山龙舟会 (04-02 05:28)
- 乐山龙舟会 (04-02 05:27)
- 《幸福在哪里(一)》教学设计 (04-02 05:24)
- 《成吉思汗和鹰》导学案第二课时 (12-11 05:28)
- 《生命与水》导学案第二课时 (11-05 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