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之后是什么?
-
自由的胞弟:“自主”
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给学生自由的原因,往往是害怕学生没有自主能力,但是当我们永远不给学生空间、永远不给学生自由的时候,学生就永远没有自主能力。
当初我们放“自由”的时候,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确实捏了一把汗,尽管我咬着牙鼓励老师们,但我内心也非常担心。
所以我们就提出来创造“构建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负责的教育机制”,过去是老师为学生负责,是班主任盯着学生,一有问题就向家长打小报告,始终在看护着学生。但今天没有这个人了,4000多名学生没有一个班主任,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责任心和意识,这个学校就会乱套。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把这个目标确定为确保学校安全的战略。
有很多具体的措施,比如:“学段制”,在每一个学段中用英文字母表达,叫做小学段A、B、C、D、E、F。每个学期的第10-11周,这两个星期学校不上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如果学生认为合适,可以读两个星期的小说,甚至可以到大学科研院所做研究、可以出去探访旅游,但是要问“为什么”。
这个小学段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规划,在第六周的时候,学生就要启动第10周和第11周的规划,要研究每天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必须要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这其中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认识自己。
为什么要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呢?就是因为自己对化学的学习状况有所认识。为什么搞一个课题研究呢?就是因为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学生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同伴的帮助下来制订两个星期的规划,最主要的就是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用这两个星期来弥补自己,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更加突出。
自由的代价:以学生成长的速度调整自我
自由对被管理者是一件舒服的事儿,但是对管理者来说是巨大的调整,因为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过去开一个年级大会,一个班一个班站好队,清点人数后带到会场上,带过去老师就很放心,但今天学生到会场的路上是三三两两,他们的待遇跟老师是一样的,只有学生坐下来以后才知道有没有人缺席。这样,学生很舒服,他们想坐在哪儿就坐在哪儿,按照自己的习惯三三两两地去,这对管理就是一个巨大挑战。
没有班主任以后,如何让学生慢慢适应这个过程?从各个不同的小学里来到十一学校上初一的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导师的职责与之后是不一样的。初中三年时间,十几个学生跟一个导师。初一上学期导师的职责与下学期是不一样的,初一上学期更多的像班主任,肩负着培养学生习惯、规范学生言行的职责,但这个时间不能长了,如果长了学生就不自由了,而且老师也受不了。
从管理和教育方面对老师的冲击更大,过去教育学生十分有效率,因为有行政力量,因为是班主任,很多时候学生碍于老师的面子会很快表现出想通的样子。
今天学生看的书可能比老师还多,看得比老师还细,如果老师还想扮演一个无所不会的角色,那在课堂上会有挣扎。有时候老师讲着讲着,后面一个学生就跑到电脑旁边百度去了,百度完了说:“老师,你刚才讲错了。”
这就是自由的代价。没有办法,只好提出了这样一个追求,即:“办一所有缺点的学校,培养一群有缺点的学生,当一名有缺点的老师。”
只有这样,我们内心才会接纳学生,因为当学生越来越不一样的时候,老师需要一定的胸怀。一所学校,必须要给很多制度留下空间,绝对不要希望去杜绝什么东西。
我曾经到一个省里最著名的初中学校去考察,校长带我看了30分钟,看墙上没有脚印,杜绝学生有脚印。我就想,这个年龄的初中学生,正是叛逆期,情绪需要发泄,有时候一股无明火来了,弄墙上一个脚印,把他擦了就行了,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你要杜绝这个事情,谁弄个脚印就处分他,代价太大了,会伤害这些学生。所以,教育不要杜绝错误,学校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自由的保障:尊重
每个老师和每位学生都需要找适合自己的知识分享,但是现在不太愿意给他们这个机会,客观的原因是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没有调整好,政府剥夺了学校很多权力,使校长本来应该有的人权、财权等都没有了。
但是,我们的校长顺势向下,同样跟政府一样剥夺老师和学生的权力——老师必须讲这样的课,学生必须在这几分钟内做什么事情,那几分钟内做什么事情。不管是物理、化学都这样做,能行吗?我们一边埋怨政府剥夺了校长自主权,同时我们又剥夺了老师的权力。
自改革开放提出教育现代化至今,已经30多年了,但我们始终没有实现过教育现代化。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说“六配套”——有教室、有食堂、院墙、大门等,后来说要信息技术的达标,最后发现还是没有实现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目标,是必须实现个别化。无论是OECD还是北美洲,亦或韩国,他们纷纷把降低教学班的人数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这些国家,每个教学班都在23、24人以下,当然他们上课的节数大大增加,可能要上20多节课,但教学班大大减少。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实现个别化、因材施教才有可能性。
自由的缰绳:评价与诊断
你想要什么,就评价什么,这是评价学的原则。
当学生全部放开之后,我们怎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就是过程性评价,这是一个通过计算机开发的平台,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方式。语文学科更加重视作业效果、书面作业;数学学科更加注重研究性学习;英语学科更加重视背诵和口语;物理学科更加注重实验和探究;历史学科更加重视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技术学科更加重视的是学习态度、安全和设备维护;艺术学科更加重视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等;生物学科更加强调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评价的时候,更多地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很多老师不仅仅有分数的评价,还有文字性的激励。
自由的前提:平等
当4000多名学生、300多门课程、1430多个教学班、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的校园出现的时候,它的背后是什么?当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打开,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现在老师面前的时候,它的背后又是什么?就是平等。
只有老师放下身段,只有老师没有了行政权力,就是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平等的教育,特别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平等实在太难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是没有办法使人相信的。
比如:我们每年的教学会,要对校长进行评价投票;学校所有的重大方案,教师无记名投票,而不是举手投票,如果达不到票数,文件就不能通过。没有这一项项措施,学校的平等是无法实现的。正因为取消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的权力,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变得与老师平起平坐。
在校园里,学生只要不违背校规校纪,他就是自由的。
当孩子自由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责任。不仅是对自己的责任,还有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人生如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是自由,背面肯定是责任。只有当我们的学生都充满了对社会的责任,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 更新:2017/6/20 5:45:59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笔走龙蛇,翰墨飘香颂黄河
此刻,耳边是黄河之水鸣渐渐,眼前是黄河之韵流心间,望着展厅里一幅幅书法作品,望着那气韵流畅的线条,我想到了航拍下的万里黄河,我想到了胸中有丘壑,下笔若...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做到“优困兼顾”、“生生互动”?
- 高效课堂学生自主管理
- 尊重学生的自主需求,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孩子就会出现!
- 杨德发:每节课用几次辩论?
- 【停课怎么学】为一线教学者准备了 10 个探究式学习课例(附预防手册图解版)
- 自主化深度学习: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转向
- 詹大年/ 让校园更美丽,让学习更自主(我的开学演讲) (09-09 05:49)
- 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做到“优困兼顾”、“生生互动”? (12-28 06:13)
- 高效课堂学生自主管理 (05-19 05:44)
- 尊重学生的自主需求,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孩子就会出现! (05-14 05:53)
- 杨德发:每节课用几次辩论? (06-12 05:23)
- 【停课怎么学】为一线教学者准备了 10 个探究式学习课例(附预防手册图解版) (02-10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