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
作者:上官东丽 来源:渑池县实验幼儿园 点击:4343次 评论:0

【内容摘要】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即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以实物的操作实现了教师的解放。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能发挥独到的作用。活动区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 幼儿园   区域活动 环境创设

近几年,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引入,作为“开放教育”思想的区域活动,成为一种幼儿进行特定的学习活动。它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以实物的操作实现了教师的解放。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能发挥独到的作用。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属于静态环境,包括隔断、桌椅、教具柜、大型的道具等基础设施设备;第二类属于动态环境,包括区域规则、操作指示或区域装饰、各区的操作材料等。

在环境创设中,静态环境是第一位的,教师在布置静态环境时要考虑几个方面:1.玩具柜和桌椅要符合幼儿的身高,方便于幼儿拿放、操作和收纳玩具;2.隔断不能超过幼儿的身高,使幼儿能一眼看到自己喜欢的区域,也方便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3.大型道具和器材不能过多,一些道具可以作为隔断使用。

动态环境虽然是活动区环境创设的第二步,却是很重要的部分,每个区的风格主要从动态环境中体现出来,可以说它是活动区环境的“灵魂”。我们在创设活动区的动态环境时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标识性环境”

什么是“标识性环境”呢?就是指教师和幼儿要因地制宜,共同约定养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规则而创设的环境,它对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例如,开始区域活动了,为了控制进区的人数,教师可以在区域的入口处放上插进区卡的盒子,插孔满了就提醒幼儿不能够参加该区域的活动了。像这种为控制区域人数而创设的环境就是一种“标识性环境”。
标识性环境主要体现在区域牌、区域规则、操作指示图等几个方面。

首先,区域牌或主题放置要在显眼处,并对不同区域的界限做清晰的隔开,让幼儿能够清楚地区分各活动区。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区地面的颜色、图案来划分不同的活动区。比如,在阅读区、建构区的地面可以铺上

不同颜色的垫子,用吊饰或布景板强调角色区、美工区的主题,使幼儿能很快的记住不同的活动区。

其次,我们要将每个区域的规则张贴在进区的入口处,提醒幼儿要时刻记住遵守相应的区域行为规范。如,一次可以进几个人?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材料应该怎么使用?游戏结束后如何快速的将材料送回等。小班的区域规则要以图画为主,教师要在活动前抽时间来向幼儿解释规则图片的含义。中、大班则可以适当增加文字的比例,并且文字应该用宋体或楷体,这样既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熟识规范的汉字,又增强了规则意识。为了使幼儿养成一个好的收纳习惯,我们还可以将玩具图卡贴在指定的收藏位置上,便于幼儿一一对应,快速送回玩具。

最后,各区的操作指示图要张贴在活动区内的墙壁上,高度不能超过幼儿的视线。如果是有针对性的操作图示,在更新材料时,要对应的改变图示的内容和位置。有的活动区是针对幼儿活动行为所做的提示说明,比如阅读区的提示贴,整个学期不用随着材料的更换而更新,但可以在装扮区域时调整位置。

二、创设“支架性环境”

幼儿与活动材料的互动情况体现的是区域活动的教育作用,所以说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我们现实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在活动材料的投放上往往只追求越多越好,越新越好,幼儿与材料只是进行简单的“玩一玩”的互动,而忽视了材料本身的引导作用,使材料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创设“支架性环境”,就成为了提升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重要策略。在此,我们可以使用的策略主要有:

1.“锦上添花”的策略。比如只为幼儿提供平面镜让幼儿进行镜面成像的探索,他们玩一会就没有兴趣了,就会东看看西看看。这就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支架,导致幼儿不能进行持续性游戏。这时如果添加一些平面镜图卡和一些情景积木,就能为幼儿提供很好的游戏支架,使幼儿继续探索。如实物的左右和平面镜成像的左右一样吗?可以帮助幼儿玩出更多的花样,感知到更多的镜面成像特征,既体验到了乐趣,又学到了知识。

2.“循序渐进”的策略。支持幼儿学习的支柱是活动材料,在区域里如果活动材料一个学期都没有更换过,那就无法吸引孩子们。这时,我们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孩子们活动的环境,及时补充一些新的玩具,撤掉一些不感兴趣的玩具,这样就会重新唤起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如幼儿操作益智区的棋类游戏时,我们要随着幼儿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来更换难度更高的游戏或在游戏规则和要求上加以提高,以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3.创设“游戏情境”的策略。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来创设符合他们且具有游戏情节的环境,能够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比如在小班的角色区,通常会提供小勺和象征性的“食物”块,让幼儿练习用勺舀东西,然而这种重复、枯燥的动作很快就会使幼儿失去兴趣。这时,我们可以投放一些布娃娃玩具和小床,创设出“为小宝宝喂饭” “哄宝宝睡觉”的情境,就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持续延长操作的时间。

4.“一物多用”的策略。相同的材料放置在不同的区域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不同领域的发展。如一部电话机,我们把它放在角色区,可以让幼儿再现打电话、点餐和快递服务等生活体验;放在表演区可以作为故事道具;放在数学区可以让幼儿练习简单的加减运算,得出老师的电话号码,增强幼儿的探究欲和成就感。

三、创设“互动性环境”

活动区要为幼儿提供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有氛围的情景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快乐,产生更多的游戏方法,得到更多的发展。这方面主要有三点建议:

1.情景氛围。在美工区、建构区、角色区和表演区等表现性的区域最需要“真实”的情景氛围。比如,在角色区布置一间“五脏俱全”的娃娃家,有厨房(包括做饭的用具)、有客厅(包括家用电器),幼儿自然就会招待客人,为客人做饭或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在表演区的中间装饰出一个灯光四射的小舞台,四周可以用图景或服装来装饰,舞台的中间立上话筒…...有了这个情景氛围,幼儿不由得就会拿起话筒来唱歌或表演了。

2.展示幼儿作品。活动区操作材料的丰富性、活动的操作性必然能产生出幼儿的“成果”,认真对待幼儿的操作成果,能增强幼儿的成就感。我们可以利用墙面、窗台、悬挂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幼儿的作品。比如悬空挂绳子或夹子,可以把作品夹在绳子上,或展示在窗台上。

3.及时回应幼儿。在活动中,对于幼儿的探索行为,我们要在语言与情感上对幼儿给予回应和鼓励。如我们可以在阅读区投放积分卡,让幼儿在积分卡上做好记录,记录自己看了几本图书,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虽然是简单的记录,却体现了幼儿与材料、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多向互动,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幼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在区域活动中,只有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才能提高环境创设的实效性;只有竖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游戏观、儿童观,并使教育理念转化为适宜的教育行为,才能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不断提升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实效性,为幼儿自由自主、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更新:2017/3/3 14:01:54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建设高级研修班之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专项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建设高级研修班之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专项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