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潮
-
课 题:浙江潮
主备人:孙美楠
课时: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2、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3、培养学生正确的展姿。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交流
五、汇报展示
六、课堂检测
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学习提示:
1、一读文:
结合生字表认字。
2、二读文
圈画不懂得词
查字典选择意思
理解课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文,齐读课题
1、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结构特点。
2、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阅读提示:
1、正确、流利读课文。
2、用“——”画出浙江潮雄伟壮观的句子
3、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内容:
1、读课文评价、纠错。
2、组长带读精彩部分。
3、交流写作顺序
小组汇报,展示时应做到这几点:1、面向大家;2、声音洪亮,动作到位大方
1、精彩朗读
2、写作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3、精讲“潮来时 ”
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板书: “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知潮形:
板书: “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知潮序:
板书:“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体会二者的不同(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
生齐读课题
“浙江之潮”的意思
猜想课文内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
并默读自己画的句子
难理解的词语:
读书易错的地方:
方 其 远 出 海 门, 仅 如 银 线; 既 而渐 近, 则 玉 城 雪 岭 际 天 而 来, 大 声 如雷 霆, 震 撼 激 射, 吞 天 沃 日, 势 极 雄 豪。
预设:
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读一读:
闷雷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
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远处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向前移动
再近些 越来越近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高的白色城墙。”
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板书设计
形:银线、玉城雪岭。
色:银、雪。 天下之伟观也!
声:大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课后反思
低效、无效环节:
改进措施:
- 更新:2016/12/28 6:58:26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课堂文化新论③:责任文化在新课堂上如何落地?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中如是说。可见教育只有具备了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才...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语文教学进度 (04-15 04:38)
- 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03-23 05:17)
- 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2) (03-23 05:17)
- 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3) (03-23 05:17)
- 文言文阅读 (03-23 05:17)
- 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4) (03-23 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