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办学特色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踏实地把“基本”做好
-
“说到底,办学特色是在‘基本’做好的基础上自然生长的,学校万不可为特色而‘特色’、为特色而‘求异’,更不要因过度‘宣传’而失去办学特色的本来意义。”
精彩导读
一所将升学率作为判断准则的学校,会真正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吗?会真正研究和实践办学特色吗?恐怕这样的学校,偶尔开展一两个所谓的特色项目,无非也就是一种点缀,或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学校:因为让学生学打乒乓球,所以常常夸耀自己的学校是乒乓球特色;开设了机器人课程,所以称自己的学校为科技创新特色学校……更不可理解的是,为了落实“一校一品”和“一校一特色”口号,许多学校耗时耗力“申报特色”、主管部门不停“评估特色”、媒体推波助澜“宣传特色”,功利化和行政化倾向导致“办学特色”被异化,从曾经作为提升质量的“灵丹妙药”到逐渐受到批判。甚至有的校长现在提出“没有特色就是学校最大的特色”的口号。
只有把“基本”真正做好,办学特色才会自然生长
到底何为办学特色?在我看来,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在此引领下的管理、课程、课堂、环境等方面独特而优良的学校特征。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即不同学校的价值观有其独特之处,所以不同的学校当然会有不同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具有稳定性,即指一所学校的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管理与课程,必然要有持久和稳定的发展,才会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又具有动态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变化、形成和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办学特色也会发生变化。办学特色还具有基础性,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只有把“基本”真正做好,办学特色才会自然生长。
要把“基本”做好,到底什么是“基本”,“做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基本”的意思是“根本的、主要的”,教育工作的“基本”是服务师生的发展。“做好”的标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管理、课程、课堂和环境等方面,要真正适合“一所”学校师生的发展。
学校核心价值观看似很“虚”,但实际上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办学特色的“基本”。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本质上涉及两个问题: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办学特色一定以积极的、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导向。那种能够促进师生生命在学校得到舒展、成长的核心价值观,就可以形成学校的优秀办学特色。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然生长和长期积淀形成的,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一是校史,当一所学校从历史中走来,不同阶段的人对学校和师生发展的思考、期许会积淀下来,一种基于日常工作中的朴素认识和判断将会慢慢形成,新成员的观念也会在与老成员的沟通磨合中慢慢得到同化,从而会产生“这事就应该这么做”的心理效应;二是区域的特点,不同学校所处不同的区域,必然会打上区域的烙印,比如北方与南方的学校,城市与乡村的学校,历史悠久的城市与新兴城市的学校,师生、家长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会不尽相同,反映在学校的价值观上就会出现不同;三是对人的认识,学校全体成员如何看待学生健康发展,如何看待教师发展,是否真正确立“人在中央”的理念?这些问题无不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学校核心价值观看似很“虚”,但实际上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可以设想,一所将升学率作为判断准则的学校,会真正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吗?会真正研究和实践办学特色吗?恐怕这样的学校,偶尔开展一两个所谓的特色项目,无非也就是一种点缀,或是一块“遮羞布”而已。可以说,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如果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和导向,所有的“特色”都是值得怀疑的。
管理、课程、环境等全面和谐的提升也是办学特色必须考虑的内容。中小学生的发展需要重点思考基础性、全面性,这也是基础教育的特点之所在。而任何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综合体,也是一个完整运行的系统,所以各要素必须全面和谐地发展、提升,才能相互促进人的发展,形成学校真正的办学特色。
学校管理是要基于人性和人本,要从师生的角度出发、基于师生的发展,而不是压抑个性、约束自由,从而能在指向人发展的管理基础之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学校环境也是如此,一个安全、舒适、无恐惧感的物理空间和学校氛围,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学校课程和课堂是打造办学特色的重点内容
课程最初的意思是“跑道”,是学校为学生提供成长可能性的载体。课堂(不仅指教室中的学习)是“跑”的场所和空间,是师生获得经验的重要阵地。任何一所学校,这两个要素都应该是办学的重点与核心。许多学校的特色无非就是从上述两点而来的,或者是在课程层面开发一些校本课程,宣称这是学校特色;或者是在课堂层面提出一些教学理念和模式、开展一些特色活动,认为这是办学特色。
我认为,这都是片面理解“办学特色”所致。学校应该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循序渐进建构本校的课程,让教与学能够自由而有个性地呈现,从而实现让每一个师生都受益。
说到底,办学特色是在“基本”做好的基础上自然生长的,学校万不可为特色而“特色”、为特色而“求异”,更不要因过度“宣传”而失去办学特色的本来意义。
【作者简介】
陈罡,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
这是李镇西五年前写得一篇文章,他感叹道,现在我不是校长了,重读这篇文章,我很自豪地说:“武侯实验中学至今没有‘提炼’出自己的‘特色’,甚至我连‘校风’、‘学风’、‘教风’之类的表述都没有。我们就认认真真地把每一天的常规做好,就行了。呵呵,我总算如愿地留下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卸任了。”
小编特别为您整理了这篇旧文——《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以飧读者。
学校一定要有“特色”吗?
面对这个问题,有人会惊讶:“这还用说?”
是呀,这是一个热衷于谈“特色”的时代。几乎所有学校都在争创“特色”——你弄“书法教育”,我就搞“剪纸教育”,你做“人人都会拉二胡”,我就来个“学阿拉伯语从娃娃抓起”……
仅仅增加一门选修课,就叫学校教育的“特色”吗?
当然,也有学校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选修课,而是在“理念”上“模式”上甚至“培养目标”上都有“创新”有“突破”:比如“让学生拥有诗意的人生”,比如“312课堂模式”,比如“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于是一种“教育服务”应运而生。某些专家,某些机构,专门到学校帮着“提炼”“梳理”“总结”该校的“特色”,于是很多简洁整齐的句式,或夹杂着数字或字母的短语满天飞,比如“教学共生,师生互动”、“6S教育”、“五合教学”……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无数“新理念”“新模式”以及表达学校“特色”的词语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只是因为怕得罪人,于是很世故地不一一点出罢了。
现在很多学校的所谓“特色”,要么是凭空杜撰的几个富有“特色”的标签——比如,标榜“××教育”,但其内容却和其他学校一样,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要么是多开了一门或几门国家规定课程之外的选修课;还有就是学校的什么体育或艺术“传统项目”,如篮球项目,舞蹈项目,等等。
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特色学校?
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特色学校?当然有。所谓“特色”,应该是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风格、个性或独特性,而决不仅仅是开了某一项选修课或课外社团活动,更不是提出了一个别人没有说过的概念。
也许我比较观念比较保守,我一直对义务教育学校大谈“特色”以至“特色”泛滥感到疑惑。愚以为,就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义务教育”——的学校而言,至少在教育方针(含培养目标)上很难说有什么特色。
教育方针由党和政府制定,比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国家意志,显然不允许什么也不应该允许各学校自作主张在教育方针上还有“特色”。
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全方位打下全面素质基础。培养在人格、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共同目标,难道还有其他富有“特色”的目标吗?当然,如果是职业高中或大学,在培养专业性人才方面确立自己的特色,那是理所当然的。但我说的是义务教育。
这样一说,是不是小学和初中就不可能有特色了呢?当然不是。我只是说在根本的教育思想上,还是慎提“特色”为好。而在我上面所说的“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教育者完全可以实事求是地展示出自己的个性,或者说“特色”。
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它需要实践和时间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它需要实践,更需要时间。所谓“需要实践”,就是说特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很遗憾的,现在好多“特色”恰恰是“说”出来的。好多学校为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或为了迎接什么大型的验收检查,赶忙请来专家帮着“提炼”“梳理”,找几个别致新颖、言简意赅的短语,“特色”便诞生了。
所谓“需要时间”,就是说特色是一种长期的坚守,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种瓜熟蒂落,是一种水到渠成,是同行心服口服的认定,是社会众望所归的认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办三五年的学校,最好免谈什么“特色”——更别说提什么“三年打造名校”之类的口号了。
但现在一些学校的“特色”则不需要时间,学校刚刚落成,便向教育局“申报特色项目”了。当然,也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热衷于让各个学校“申报特色”,人为地展现“一校一品”,这是典型的教育浮躁。
此文写到一半,我参加了成都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次课程改革现场活动。活动结束前,副局长左华荣在总结中说:“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特色观。许多学校都说‘要形成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所拥有的思想和方法。我特别担心办学特色的功利化,机械化,和泛化。一个学校的特色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学校长期发展自然而然得形成的,不断积累,完善,升华。是日积月累,是源于实践的。”
坦率地说,我很少听到教育官员如此清醒。会后,我抑制不住激动,罕见地上台握住局长的手“大拍”其“马屁”:“说的太好了!”
他谈到反对“功利化的特色”,我理解所谓“功利化特色”,就是为“特色”而“特色”,是假特色。而现在的假“特色”是在太多太多。但教育哪有那么多“特色”?
我想到上半年一位领导来我校视察,我陪他转校园。他问我:“李校长,你们学校有什么特色?”我说:“没什么特色啊!”他看了我一眼,好像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我解释说:“我们学校才办几年,而形成特色是需要长期实践积淀的。
再说,我现在也没想那么多的什么特色,就想让我们的老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教好每一个学生,认认真真带好每一个班,我呢,认认真真帮助每一个老师成长,就可以了。”这位领导对我的说法深表认同。
说实话,当该领导突然问我“特色”时,那一瞬间,我也想过一些词语,比如“平民教育”啊,比如“新教育实验”啊,等等。但这些能够说是我校的“特色”吗?难道只有武侯实验中学在搞“平民教育”吗?难道只有我们学校在搞“新教育实验”吗?
只要孩子能够喜欢每一堂课,学校没“特色”又有什么关系?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好教育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就行了。何必要刻意追求什么“特色”呢?
有人曾对我说:“李校长,你的没有特色,就是特色!”
我知道这话很时髦,而且显得很“深刻”。但我也不接受。因为我并非为了“特色”而“没有特色”——如此“没有特色”还是在刻意追求“特色”。
我的确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我和我年轻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好多学校不喜欢的孩子——当地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教育局划片分配生源,我们不可能将其中任何一个孩子排除在校门之外。
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没想那么多,就朴素地追求“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我们研究的,不是什么“特色”,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难题:有的孩子为什么上课心不在焉?他上课为什么听不懂?有的学生为什么要辍学打工?孩子的家长为什么不愿意到学校来开家长会?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如果考不上高中他将来能够做什么?……
当然,我们学校也有相当部分的天资不错的孩子,所以我们同时也在思考:怎么让这些聪颖的孩子最大程度地获得知识,最大程度地提升能力,最大程度地得到发展乃至极致?正是为了每一个孩子——是的,毫无疑问是“每一个”,我们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了考核评价改革。
特别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特别理解和支持我的武侯区教育局和成都市教育局,他们为我校的改革不但大开绿灯,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这里我说了领导的好话,这是我的心里话。我犯不着在领导听不到的地方“歌颂”领导(我知道我的博客是从来不被局长光顾的),但我得实话实说,这是做人应有的起码诚实。
写到这里,也许有朋友急切地想知道我校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对此,我要让大家失望了。一切才刚刚起步,我不愿多说细节。所以目前我基本上谢绝了所有媒体报道,因为事情才开始做,就大谈“成果”,这样不好。
还有和“特色”相关的一些说法,我也常常越想越觉得不是味道。比如,学校要“打造品牌”,又比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等等。这些说法,显然是一种办企业的思路,是面向市场的思维。
品牌是一个商业概念,它以产品质量取胜,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信任度、追随度,因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企业可以为品牌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利润。企业打造品牌,产品追求特色,理所当然。
一些大家公认的真正名校(关于名校的产生和意义,我将另文阐述),产生了类似于“品牌”的社会美誉度,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抹杀。但是,我这里要批评的依然是那种为“品牌”而“品牌”,把“品牌”作为学校的主要追求的做法。
学校是企业吗?学校需要面向市场吗?也许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业学校包括综合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企业有密切联系,而且需要有市场思维,但我想问,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要“品牌”来做什么?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意义何在?像企业一样争抢市场份额吗?
当然,有人会说:“是呀,学校有品牌了,有影响了,就有竞争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嘛!”且慢,按国家规定,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不都是由教育局划片或微机排位分配新生吗?你为什么老想着去抢占什么“市场”呢?说白了,不就是抢优生以提高“升学率”吗?不就是收择校费壮大财源吗?
当然,这些话是不能摆到桌面说的,但大家心照不宣。然而,这心照不宣的意图,不是“假教育”是什么?
学校当然要办好,但这不是“对外”的为了什么“品牌”什么“市场”,而是“对内”的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学校能够享受每一个老师的爱,只要孩子能够喜欢每一堂课,并且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市场”,又有什么关系?
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孩子心灵和他们的未来,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市场”!
这是我们的教育良知所在。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镇西茶馆
- 更新:2016/4/8 4:31:08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建设高级研修班之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专项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建设高级研修班之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专项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我们的眼睛从来不会紧盯“优秀”
- 学校里那些容易忽略的“小细节”
- 当教师不愿再担任中层,怎么办?
- 自主管理,从学校到班级的延伸
- 新时代学校治理的三大新挑战
- 教学管理微创:说单元/课时作业及原创题赏析创意比赛方案
- 我们的眼睛从来不会紧盯“优秀” (06-06 04:01)
- 学校里那些容易忽略的“小细节” (06-01 03:28)
- 当教师不愿再担任中层,怎么办? (05-25 04:06)
- 自主管理,从学校到班级的延伸 (05-16 06:12)
- 新时代学校治理的三大新挑战 (05-04 04:48)
- 教学管理微创:说单元/课时作业及原创题赏析创意比赛方案 (04-14 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