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与课题研究的收获
-
——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微课设计为例
昆山市历史教师沙龙的学习成果之一
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9期
参加《基于微课设计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来,我先后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二次工业革命》《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等主题的微课设计,并取得很大收获。
第一,关于教学材料的选取。微课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而最关键的环节是材料选取。材料应具体而生动:有人、有事、有情节,且多则材料应围绕一个中心。刚开始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设计时,我选的材料多为史论,史实很少。且所选的史实也比较枯燥,难以引发学生兴趣;材料来自多篇文章,且相互之间缺少内在联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答案只有一个:多阅读!我在网上搜索到有价值的文章50余篇,经过反复阅读,终于找到了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邵维正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一文。阅读发现,作者竟然借助“大东旅社内发生谋毙案”“大东旅社内发现谋命案”“孔阿琴被杀案件”等事件,通过细致的分析,考证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第二,关于设计视角的确定。微课所涉及的内容其实只是一个片断,但微课设计应能给读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因此,视角要新颖,并能以小见大。为了选好视角,就必须进行专业阅读。对于高质量的权威文献,要反复阅读,并在充分理解作者观点、领会其分析思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视角。比如,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内容主题的研究中,邵维正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一文,被其他研究者广泛引用,据此判断该文被学术界广泛认可。邵维正从中共一大代表的行踪、会议期间的突发事件、当时的文字记载等三个方面,分析得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为7月23—31日。据此,我确定了“从中共一大召开时间的考证看中共成立”这一视角。
第三,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选好材料、确定视角后,应围绕视角、运用材料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对象的认知特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性提问,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层层解剖、步步深入,从而提高其分析能力。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设计中有一则材料:
1920年4月,陈独秀……提出“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了”,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使工人阶级逐渐认识到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阶级觉悟得到提高。
——王连花《〈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0期
最初设计的问题是:陈独秀向谁宣传工人阶级的重要性?显然,这种直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难以理解。第二稿调整为:《新青年》的思想宣传有何作用?第三稿调整为:《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宣传会引发哪些人的共鸣?这种调整有利于学生依据材料做出回答。
第四,关于书面语言的表述。微课设计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学方案,因此要防止口语化,也不能写成发言稿;语言尽量通俗化,防止空洞和抽象化,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语言还要有逻辑性,表述中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比如,“大家想一想”“你们猜一猜”等表述就不宜出现。在设计之初,我还写道:“《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来号召和警醒中国大众,这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样的语言非常空洞,让学生难以理解。后修改为:“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受其影响,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准备筹建新型政党。”
对于一些教师而言,以上四个方面只是常识性的问题。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是无法领悟的。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对于初学者的专业成长,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 更新:2015/10/6 3:48:59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有多少教案是无用的?!
教案是什么?教案,即教学方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写给检查的人看的。说句大白话,当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检查的人服务的。问题出在谁的...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05-02 06:50)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12-04 07:10)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01-07 07:43)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11-09 05:36)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11-02 06:29)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10-05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