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错本,学生学数学的好帮手
-
从小学3年级到5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对某些题目一错再错的现象。我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纠错本,把这些平时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抄下来,找出错因并及时进行改正,纠错本成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好帮手。
我对学生出错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对自己做过的作业、练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整理,依照“容易错的题目”、“重点难点题目”、“典型出错题目”、“好题”进行分类。
1.容易错的题目:就是既简单又容易做错的题目。
例如:356÷5=70……6
错题原因:余数比除数大。
纠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正确计算: 356÷5=71……1
又如: “一个房间长9米,宽4米,用边长3分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
学生甲解答 : 9×4÷(3×3); 学生乙解答 :9×4×100÷3
错误原因:是单位名称不统一(属于“审题马虎”);后者是把地砖的边长当成面积,没有求出地砖的面积(属于“理解错误”)。
纠正:先把单位名称变换统一,再计算。
正确计算: 9米X4米=36平方米 36平方米
=3600平方分米
3分米X3分米=9平方分米 3600平方分米÷9平方分米=400块
2. 重点难点题目: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题目。
例如:用一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7天运了140吨,正好运了这批货物的0.28。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货物还需多少天?
错误算式:140÷0.28-140
错误分析:没有认真审题。看完题目印象最深的就是求剩下的,但没有考虑到是求剩下的天数还是剩下的吨数,错把天数当吨数求了。以后要多读几遍题目,读完后要认真审题。
正确算式:(140÷0.28-140)÷(140÷7)
又如:
错误分析:对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对两个运算定律的形式掌握不够好。(8+4)×25表示12个25,而8×25×4表示32个25,学生对两个运算定律的形式的记忆,乘法分配律,既有乘法,也有加法,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
纠正:在使用运算定律时先仔细观察式子的形式和运算符号,再判断到底使用哪个运算定律。如果能从以上两点加强学生的练习,一定会让学生避免混淆两个运算定律的使用。
正确算式:(8+4)X25=8X25+4X25=200+100=300
3.典型出错题目:多数人做错或者我们经常容易做错的题目。
例如:72+85-72+85=(72+85)-(72+85)=0
错因: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和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正确算式:72+85-72+85=157-72+85=85+85=170
又如:5/6小时=( 50 )秒 5/6小时=(18000)秒
5/6小时=( 300)秒 5/6小时=(1000)秒
错因:(1)小时到秒的转化需要乘两次60,但这些学生有的只乘了一次,有的却乘了三次,这说明学生对时、分和秒之间的互化关系和进制规则掌握不清,没有和生活实践结合分析。因而就会得出50、18000、1000、300等答案。
(2)明白怎么做,但是口算出错,如300等,属于计算错误,对结果没有检查习惯。
(3)单位互化没有问题,但是忘记了对分数5/6的处理,答案3600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纠正:5/6小时=( 3000)秒
4.好题:值得记录的题目。
例如: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
错因: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混淆了。只注意数值相等,导致判断错误。
正确解答:周长4×4=16(厘米),面积4×4=16(平方厘米)
通过建立、使用纠错本,我感觉到:记录时要全面,重点记录出错原因;要定期整理,留下有疑问的题目。纠错本建立后,要定期翻看,方便了以后的查看与复习,并与老师同学互相交流,直至这些错题完全掌握,纠错本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好纠错本,不拘时间,不问多少,不分课内、课外,凡是错题都应一题不漏地主动收录。除了记录规定作业上的错误,还要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哪怕只是一念之错,也力争记录下来,课堂上来不及记录的,课后一定要及时记录,在校来不及记录的,回家要及时补记。这为以后写数学日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使用纠错本目的是防止错误在以后的考试反复出现,能及时找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在学习和复习时及时查阅,也可以更好地培养我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有针对性,以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纠错本,实实在在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帮手。
- 更新:2015/2/3 17:31:5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笔走龙蛇,翰墨飘香颂黄河
此刻,耳边是黄河之水鸣渐渐,眼前是黄河之韵流心间,望着展厅里一幅幅书法作品,望着那气韵流畅的线条,我想到了航拍下的万里黄河,我想到了胸中有丘壑,下笔若...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这位特级教师的课绝了!学习融合本能与欲望,孩子才会为之“疯狂” (12-12 06:48)
- 对话教学,编织课堂教学和谐乐章 (10-27 05:14)
- 【杨富民】在实践中“做”数学 (07-27 06:21)
- 做有生命的课堂 (04-22 05:23)
- 俯视“字母表示数”教学 (08-22 05:40)
- “三步五环节”模式应用课例分析 (11-30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