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看了才知道,华应龙的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下课?
作者:好老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7111次 评论:0

 【好老师】看了才知道,华应龙的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下课?-爱财经网
 
  快到下课时,察觉学生期待铃声的表情,有木有?
  上课拖堂时,被学生投来鄙视的目光,有木有?
  华应龙的课堂则常常是这样的,下课铃响了,老师示意下课,学生挥舞小拳头高喊:“抗议,抗议。”
  这位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头衔、荣誉,都有很多——30多年来,他痴迷“疯狂数学”的课堂,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是享誉全国的“苏派名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获评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首届“明远教育奖”。
  相比这些,最牛的还是——他的课,学生特别爱上。
  是什么,让孩子们爱上华应龙的课堂?是什么,让他的课堂如此欢乐?
  ● 秘诀一: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华应龙讲的数学,总是与生活有关,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一次上课,他满怀激情地问学生,假如在世界杯上,中国队获得了一个罚球机会,你是主教练,你会安排哪位球员?原来,华老师是借点球的“进球率”引出百分率。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提出自己崇拜的球星:郝海东、范志毅、祁宏……华老师列出了不同球员罚点球总数和进球数,引导学生们的思路由“谁进球最多”,上升到“两个数量之间的比率”,得出了范志毅进球率是90%的结论——“范大将军”踢点球“十拿九稳”!在学生初步构建起百分数的基础上,华老师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有趣极了。
  【点评】
  这体现了华应龙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
  华应龙始终在想:数学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得死气沉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只有用数学的眼光才能看到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基于此,他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
  ● 秘诀二:不妨听听自己的课
  走进华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的教室后面总是架着一台摄像机。一问才知道,为了课后的反思和研究,华老师要把自己的课录下来。他常常对刚走上讲坛的老师说:“不妨听听自己的课。”
  看华老师的备课本,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你看到他的教后记时,便会明白他的课为什么如此精彩,原来,华老师的备课本写满了反思。
  【点评】
  华老师很欣赏叶澜教授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常会被这样两个问题困扰: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
  华老师的教学反思告诉我们: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反思的过程中,不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探索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而每次反思都会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反思之后再用实践来检验,实践以后再反思,这是增强教师反思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 秘诀三: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
  一次,华老师发现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用小手捂住卷面上的分数,生怕被别人看见。这个细节让他想了很多很多。“在儿童的心还没有穿上冰冷的铠甲之前,每一个不及格的分数都会让儿童感到痛苦,对他来说都是一场莫大的灾难。”受苏霍姆林斯基这番话的启发,华老师觉得评价不应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华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从不打“X”,不打“优”以下的等级。他还常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老师的话”,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与学生娓娓交谈,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
  【点评】
  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做法,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
  ● 秘诀四:问题由学生提出
  哪个学生能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哪个学生能够提出和不同的观点,甚至和老师不一样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在华老师看来是最好的学生。
  华应龙认为,教数学不能只注重解题,似乎学生会解题就算完成了数学任务,数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华老师在数学课上,充分让学生提问题,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点评】
  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在于没有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他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同时,教师是引导者,当学生的问题提完后,教师可以做一下整理、分类,然后找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 秘诀五:让课堂充满民主
  在华老师的课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说了还管用。华老师觉得学生“人小鬼大”,都是有主见、有思想的人。
  为了听到来自班级的真实的声音,华老师常常让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给他提意见。一次,学生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希望您少吃一点午饭,因为您的肌肉太发达了,每当我有精彩表现,您的手总是要在我头上一拍,那个动作看起来挺轻松,可是真挺痛的,回到座位上要揉半天才行。
  看了这封信,华老师走进教室对学生说:“不赞成华老师拍头的举手。”哗——一片小手举起来,原来那个挺“阳刚”的奖赏方式,学生接受不了,华老师当众宣布今后不再用这种方式。
  【点评】
  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华老师认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尽情表现自己才能的自我意识是当今孩子的特点。理想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先生和学生。
  过去,我们一般习惯上把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表述为“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其实,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已不能用铃声与围墙截然分开。
  华老师认为,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没有分享、对话、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 秘诀六:课堂因“化错”而精彩
  在华老师的数学课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常常会听到他大喊一声:“错得好。”在他看来,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他不仅对学生的差错“视而不见”,他还“将错就错”,带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再将其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体会豁然开朗的学习顿悟。也就是“导误”导出真探究。
  【点评】
  对于学生的差错,教师的心态是什么?这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
  “化错”的课堂,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气。
  华老师的观点是,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学生是尚不成熟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而且,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
  同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这是数学教育的难点。华老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其“导误”的教学方式,可谓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最好的催化剂。
  ● 秘诀七:数学不仅是知识更是文化
  华应龙的课,不像单纯的数学课,不仅有数学的历史,还有着哲学之思和文学之美。
  华应龙说:“我一直在思考,数学课怎么能上出文化的味道?我想,老师首先本身是文化人,是学科的一个符号,对本学科应该有相当的了解,如果这点做得不够的话,就会把数学讲死了。”
  华应龙说:“上数学课,我是带着孩子们玩儿,但玩儿里有我对数学课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传授知识,第二层面是启迪智慧,第三层面是点化生命。”
  【点评】
  这隐含着华应龙对数学课堂的一种文化自觉。每一个学科都隐含着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那么,数学观察世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认识世界、感受生命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数学的文化,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熏陶呢?数学的智慧,给孩子一生的发展会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呢?这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更新:2015/1/13 4:27:54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詹大年/ 高考是个有限游戏,学习是个无限游戏

游戏规则是设局者制定的。谁想玩,谁进局;谁在局,谁遵守。至于参与者你怎么看,怎么玩,那是你的事。你是游戏规则的遵守者,别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可以相...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