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走向生本
-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在广州、广东、澳门、香港等等地方的许多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中开展起来了,并且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二、生本教育的特点
1.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三、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为教育价值原则.
2、学生观:起点非零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人人可以创新,学生潜能无限,学生不可限量。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学生自己,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
3、教学观:教皈依学(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简单而言,过去的教学可以归结为“我教你”三个字。我们为教师的教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帮助教师制定参考书、组织教师的教学竞赛等,这些工作不能说是无意义的,但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学,也就忽视学生本身。人们一直以来所追逐的教育的秘密实际上就隐藏在学生身上,而我们却视而不见。因此,教学要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4、教师观 :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教学中,学生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而是处于辅助性地位。整体来说,教师存在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生本教育取代师本教育就是对教师生命活动的最大关注,把教师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我们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等等。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导。在这种体系下,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一种符合人性的态度去解决学生自主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师生关系也从传统的从属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创造与提升的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平等关系。总之,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代替者。
5、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滕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
6、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为了削弱传统评价的比较功能,保留其诊断的功能,在生本教育研究中把评价改为“评研”。如在评研试卷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互评试卷,评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学生自己再出一套题目进行测试,再评研一次。通过这样“两评两研”,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更为充分和扎实,不会产生传统评价中的控制效应,却使他们在创造的氛围中得到激扬,并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和老师不放心的问题和学生需要练习的问题等。通过“评研”,评价的主体由外部(如教师)变为内部自身(学生自己);评价的方式由可比较的(成绩)变为可研究的(讨论);评价的功能由控制(压抑生命)变为激扬(创造生命)。
四、“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抓好教师队伍的优化是推行生本的首要问题。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应该从教育观念、师德修养、文化素质、教学技术等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观念决定行动,因此,转变观念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2、改革教学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人的认知并非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任何教师不能取代的。另外,由于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置一个又一个生动的问题环境,提供一个又一个可供学生思维自由翱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方法,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时坚持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原则。4、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5、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6、研代替考试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五、生本教育实践收获:
1.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
3.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 为“自律”
4.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 更新:2014/12/27 4:21:3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笔走龙蛇,翰墨飘香颂黄河
此刻,耳边是黄河之水鸣渐渐,眼前是黄河之韵流心间,望着展厅里一幅幅书法作品,望着那气韵流畅的线条,我想到了航拍下的万里黄河,我想到了胸中有丘壑,下笔若...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砸碎了,美成一地…… (03-11 05:04)
- 串并联电流导学案 (07-28 04:03)
- 教育走向生本 (12-27 04:21)
-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07-30 03:46)
- 物质密度的测量导学案 (07-30 03:45)
- “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09-16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