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加几》课例分析
-
“三步五环节”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下面我结合《9 加几》谈谈自己是怎样运用“三步五环节”模式的:
课内探究主要经历了“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探索新知——精讲点拨、突出重点——巩固新知、总结提升”四个环节。
一、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想带咱们班的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喜羊羊先要考考你们。
复习铺垫:
1 、口答;
2能分成1和几?5能分成1和几?4能分成1和几?6能分成1和几?7能分成1和几?
2、直接说出数;9+( )=10 9+1+1=
3、10+1= 10+3= 10+7= 10+4= 10+9= 10+1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把一个数都分成1和几和10加几,让学生口答,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通过开火车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多媒体出示校园运动会场景图,并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师: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
2、这些运动员参加比赛很辛苦,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这些运动员准备了许多牛奶(出示牛奶画面),纸箱里装了几盒?纸箱外面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该怎样列式呢?
同桌两人讨论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
(1)一盒一盒的数,1、2、3、4、5、6、7、8、9……12、13共13盒。
(2)接着数的方法;盒子里已经有9盒,然后接着数10、11、12、13、共13盒
(3)9和4合起来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4可以分成1和3,9+1=10,10+3=1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计算饮料盒数,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
(三)精讲点拨、突出重点。
师:为什么要把4分成1和3,而不是2和2呢?
生:把4分成1和3,9+1=10,10加几比较简便。
教师在黑板上用思维图的方式把计算过程展示出来。
指名学生把思维图的计算过程说一遍: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
(四)巩固新知、总结提升
师提出以下问题:
1、踢毽子的和跑步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2、踢毽子的和跳绳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3、踢毽子的和服务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板演的同学逐题讲解自己的思路。
师:观察这几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1:都是9加几。
生2:都是分成1和几。
生3:都凑成10。
生4:得数都是十几。
生5:把小数分开。
……
师小结:看大数,分小数。
凑成10,算得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九加几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二、模式运用效果分析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让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景,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教学中我让同桌互相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 更新:2014/12/23 3:36:34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笔走龙蛇,翰墨飘香颂黄河
此刻,耳边是黄河之水鸣渐渐,眼前是黄河之韵流心间,望着展厅里一幅幅书法作品,望着那气韵流畅的线条,我想到了航拍下的万里黄河,我想到了胸中有丘壑,下笔若...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这位特级教师的课绝了!学习融合本能与欲望,孩子才会为之“疯狂” (12-12 06:48)
- 对话教学,编织课堂教学和谐乐章 (10-27 05:14)
- 【杨富民】在实践中“做”数学 (07-27 06:21)
- 做有生命的课堂 (04-22 05:23)
- 俯视“字母表示数”教学 (08-22 05:40)
- “三步五环节”模式应用课例分析 (11-30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