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教师的问题解决意识,尊重教师内生的草根研究
-
教育科研杂谈---保护教师的问题解决意识,尊重教师内生的草根研究
最近反思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在心里组合了这样一个词“内生的草根研究”。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我深深地知道这种“内生的草根研究”是学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没有这样的研究工作,学校就谈不上提升教育质量。
如果对“内生的草根研究”作个文字解释的话,我想借用“草根”一词只想表达“原创的、原始的、实际的”的意思。“内生”表达的是做事情时所需的内驱力发自内心的呼唤,是在一定的自由空间下自然产生的意思。“内生的草根研究”是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妨碍教育教学的问题,产生了较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经过思考、查询、讨论、探索、反思,然后实践尝试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成果也许是个案、也许是论文、或者就是一篇经验总结,甚至没有文字,就是记在心里或口头传授的一个经验,是一个带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问题解决过程。
有人问:“这是教育研究吗?这不就是教师的实际工作吗?”一提到学校教育科研,我们心里往往充满了“高大上”的感觉,科学、量化、规范、严谨等等。“这个题怎么教?”“这个词怎么跟学生解释?”这样的问题解决也算教育研究?我个人认为这是教育研究,甚至是科研,只不过是微小的草根科研。理由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教育问题,而且是需要解决的真问题,至少对提出问题的教师是有意义的。产生的问题是教师采取的各种行动解决的,包括咨询其他教师、与同事讨论、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等行为,属于行动研究范畴。至于得到的经验或结论,至少可以说属于个人经验成果,而且会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工作。它不是简单的问题回答,也不是知识了解过程,而是有反思、有实践的摸索过程。如果具有普遍的实用性或创新性,能得到深度挖掘,就会成为一个影响更大的课题。这样的课题往往比行政直接推动一个立项课题更受教师欢迎。
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会让自己卷入其解决过程中。这是心理学告诉我们的基本道理,也就是主动积极地投入精力去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往往能体会更多的积极情感,就算成不了立项课题,也能增长经验,与人分享,成为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愉悦感、成就感会随之而来。我们都知道,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想解决它是一种天性。如果一名教师无视教学中问题存在,或者不再发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产生了“职业倦怠”,或者进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平台期(同一个地方工作10年左右的教师易出现)。此时的教师最有可能成为“教”而不“研”的“教书匠”,以讲课本知识为主,不再谋求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拿出无数的事例来证明这一点。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拿出强有力的案例证实:具“有积极解决教学问题心态的教师”教学质量更高,他们可能从没有主持过什么级别的课题,他们是真正的实践家,但不是教育科研专家。他们的教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因为他们就是科研型的教师,他们更理解教学的属性,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是他们自己的工作特点。教师这一职业永远都会遇到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遇到的学生总在变化,可以说这一职业本身属性就带有问题解决的特征。无数的老师克服了大量的困难,解决了很多问题,给人们留下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经验,但他们中大多数并没有成为教育科研专家。
目前决大多数本科毕业的教师在大学里好像都没有经过教育科研的专业训练,对课题研究工具(各种量表)使用更是缺乏经验,不能规范使用,说白了科研技术不足,而且实践中数据收集、观察分析、记录总结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于这些普通的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作业,要想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做立项课题实在是一件困难之事。而这种来自实际工作的“原生态”的研究,尽管它不规范、很微小,但用时短、消耗精力少,很实用,这一过程解决了教师心里想解决的问题,是一种不修边幅的探究,是适合教师去做的。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永远离不开这样的由“不知道到知道”的专业化成长历程。一位具“有积极解决教学问题心态的教师”工作中往往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谦虚好学、干劲十足、不求名利、观察能力强、对问题有主见等等特征。学生乐于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对这样的老师充满敬佩之情,他们往往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可以说这样的老师大量地存在于学校教师群体中,他们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实践,绝大多数都不被人知,主要原因是自己忽视了,教育科研课题意识差,深层次挖掘意识差,只做了些为解决问题而做的事。从管理层面上说,一是很多好的问题没有被发现,二是学校很少要求将问题探究过程规范化,形成问题探究资料共享资源库供全校教师查阅。人们都知道“规范”往往给人带来压力,让很多教师望而却步,所以现在的教师解决问题过程中,精力和技能都达不到“科学”的要求,需要大量的专业培训。另外由于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及成果几乎都是描述性的,量化数据支撑的少,也会显得科学性差些,再加上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很多人看不上,因此这些微问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得不到指导和保护,时间长了,容易挫伤教师问题解决的积极性。
“内生的草根研究”起源于教师的“问题解决”,但又并不完全等同于“问题解决过程”,其实用性和给教师带来的愉悦感,致使这样的研究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实践中曾经多次看到教师由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最后发展为立项成市级课题,取得了很多成绩。与行政推动了立项课题相比,草根研究更多地渗入了教师情感,在“做中学”,成了教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学校的教育科研需要这样的研究,这样的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实践、理论水平的提升与创新。如果能让教师的研究“起之于草根,立足于规范”,从不科学到科学,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就更人性化。很多专家说:“问题既课题”,保护教师这种问题解决意识,尊重教师自主形成的“草根研究”,我认为是当下教育科研工作的关键和核心任务。
- 更新:2014/12/20 8:52:38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孙瑞雪丨为何有的人容易趋恶,有的人却向善向美?
称职的父母,不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妈妈最好,剩下的都是危机四伏。很多孩子一离开妈妈就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而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我爱我的妈妈,我依恋...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05-02 06:50)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12-04 07:10)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01-07 07:43)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11-09 05:36)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11-02 06:29)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10-05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