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教学《假如生活中没有了诚信》时,在最后环节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你怎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宣传诚信?听完这个问题,学生就围在一起开始交流,有的小组只有一、二个优秀的同学在发言,而还有几个则一言不发当听众;有活跃的小组,是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发言,谁也不听谁的;甚至有个别小组都没有人发言,而在那里发呆……教师走来走去,似在巡视,又似无所事事。几分钟下来,教师只好拍手示意大家坐好,请学生说说该怎么宣传。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是“你说得真好!”、“你的意见真不错”。
[案例二]: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水的危机》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以自愿组织的小组为单位(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邻居),对家乡的小河、周围人用水、节水情况进行调查,并分发了调查表,告诉学生可以从水质,污染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去调查,然后进行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因为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去调查,对于他们自认为常见的事物,而且又能办到,所以学生都兴致很高,在课堂上用儿童独特的语言和方式作了精彩的汇报。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水质,我们发现我们尹庄涧河非常脏,上面漂着很多生活垃圾,我们还拍了照片带来了给大家看看。”、“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污染源,我们发现我们村小河的上游是一个工厂,那一段的河水上面都是一层油,下游是一个菜场,小贩们把垃圾都扔到小河里。”“老师,我来补充,金水湖公园很多游人乱认果皮纸屑,下游还是排放生活污水的出口,气味特别难闻”……整堂课因为有了学生的调查而趣味盎然。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仍存在着假热闹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无规矩的束缚下,不知道说些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更不要说达到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了。
案例二中教师走出了以往的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课前的布置任务时,教师就很明确地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组合小组,然后给于明确的探究目标和记录表格,学生有了明确的分工后,都能饶有兴致地一起去探究,结果在课堂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堂课在团结协作中让学生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人和关心人。同时,又培养了与人交际的能力,社会实践调查能力,鼓励学生勇敢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三、基本策略
合作形式要有实效。目前,在品德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学习,目的是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想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习惯。因此,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当然,小组成员还应该是动态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还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我们在组织小组合作时,首先要做到分工明确,要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员等,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说。再者,教师应安排时间,加强合作指导,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得到发展。
- 更新:2014/12/5 3:03:51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课改课堂对学的流程及要求 (09-24 06:20)
- 小组奖励策略与评价实施方案 (09-22 06:28)
- 如何提高小组建设的活力 (08-09 06:17)
- 学习小组改变课堂“基因” (04-19 05:59)
- 见习带教妙招 | 帮助见习教师改进合作学习方式 (03-23 05:46)
-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5个要素和5点方法 (03-14 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