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一艘小船》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造一艘小船》
教学设想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初次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延伸和拓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课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问题的提出
在这节课的导课设计中,首先教师出示铝片放在水面上,让学生预测在铝片上能放几颗玻璃珠,接着教师演示,最后教师提出:有什么方法能让铝片上放更多的弹珠。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设置的情境进行假设,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矛盾,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2、初次体验,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想办法,用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铝片设计制作一艘小船,比一比谁的船装运的玻璃球多,学生发现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会发生倾斜,而且容易漏水。
3、解决问题
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为什么会发生倾斜?怎样才能保持船的平稳?还有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更多的玻璃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用同样大小的卡纸1张,回形针、胶带纸、胶水、剪刀、玻璃球、吸管等材料设计改进小船的方法,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实验研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本插图提示: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试试。这是一种方法,让学生动脑一定还能想出更多的办法,“堵漏洞”“加高船舷”“加大浮力”……改进小船后,让学生第二次进行装运玻璃球珠的比赛。
4、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让学生欣赏各种船的图片,了解更多的船的作用和特点及船的发展史,可以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以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史,体会到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萌发要设计一艘未来的船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小船的活动过程。
2、在科学探究中认识到船舱的大小与船的载重量的关系,对设计的小船进行改进。
3、在体验中培养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原有认识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1、能按一定的要求设计、制作简单的小船,并在探究中反复改进。
2、能和同学交流介绍自己的小船,能收集各种船的图片、资料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重点:学会用简单的材料造一艘小船。
难点:改进小船,以增加承载量和平稳度。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用:8厘米见方的薄铅片1块,同样大小的卡纸1张,回形针、胶带纸、胶水、剪刀、水槽、玻璃球、吸管。
2、学生自制的小船及各种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等资料。
3、教师准备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一张铝片放在水面上,让学生预测在铝片上能放几颗玻璃珠。
2、教师演示。
3、学生思考:有什么方法能让铝片上放更多的弹珠?
4、揭示课题:造一艘小船。
(二)造一艘小船,比一比哪艘船装得多
1、师分发给学生制作材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艘小船,并提出要求。
2、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草图。
3、学生动手制作。
4、制作完成,各组比一比哪艘船装的玻璃球多。
5、通过试验,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玻璃球会滚来滚去,船体很难保持平稳。
6、再进一步讨论,改进自己的设计。
7、分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是如何保持船体平稳的。
8、交流完后,各组再次进行装玻璃球的比赛。
9、得冠军的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
10、成绩差的小组再分析自己的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想办法进一步改进。
(三)船的展览会。
1、教师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2、各小组把课前课内制作的两艘小船及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小结:船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四)、设计未来的船
1、在我们感叹船家族的庞大、船历史的悠久时,我们不禁要佩服船的设计者,他们在设计船时除了精心设计船的外形和构造,还要精心考虑船的材料、使用的动力以及船的用途!真是不简单!假如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你想怎样去设计一艘未来的船?注意考虑它的材料和用途。
2、学生设计未来的船。
小结: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真的很高兴,你们构思的船新颖、独特、令人向往,相信你们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船舶设计家!
活动记录单
活动项目
制作方法或数量
我们的发现
制作一艘能装运玻璃球的小船
能装多少颗玻璃球
预测装()颗
实际装()颗
改进方法后能装多少颗玻璃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一特点,在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同时,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能力。
首先,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科学课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材料都可以作为科学课活动的材料。对于材料的准备,尽量挑选那些学生熟悉的,比较感兴趣,但还要充分估计好这些材料的使用效益,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体验。比如:“薄铅片、卡纸、回形针、胶带纸、胶水、剪刀、玻璃球、吸管”等都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材料。对这节课设计的实验活动,课前自己先进行实验,对如何使实验成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有了具体的活动安排。
其次,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课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和目标的,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初次体验探究----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问题的延伸和拓展”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本人在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不是简单把探究结果告诉学生,以便提高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动手做了两次实验。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想办法,用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铝片设计制作一艘小船,比一比谁的船装运的玻璃球多,学生发现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会发生倾斜,而且容易漏水;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为什么会发生倾斜?怎样才能保持船的平稳?还有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更多的玻璃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设计改进小船的方法,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实验研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另外,我还设计了记录表,让学生一边实验观察,一边记录,避免有价值的科学信息丢失,为学生交流做好充分准备,最后的提示教育学生实验结束,要整理好实验用具,养成好的实验习惯。
对于我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教学时间的安排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其次,板书要认真些,完整些。因为,有条理的板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最后,第二次装运玻璃珠比赛后,选择汇报小组的实验方法与板书改进方法针对性不够。在教育技术的运用上还有待斟酌。
- 更新:2014/3/26 6:19:3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一辆三轮车上的萝卜 (05-16 04:47)
- 《液体的热胀冷缩》课例分析 (12-22 05:08)
- 有一种莫名的落泪感动。 (12-03 05:32)
- 班主任家访案例 (11-14 06:26)
- 小学六年级科学《抵抗弯曲》教学实录 (11-06 06:27)
- 三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课例分析 (06-11 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