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
——如何实施有效“体验—建构”教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训练、强化储存”的过程,这显然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我深刻意识到学生的学习应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是一个活动体验、主动建构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学生真正主动进行探究,从而有效建构知识呢?我在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对此方面提出以下见解: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推动力,重视学生体验活动的兴趣是实施“体验——建构”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实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建构”活动不感兴趣。原因之一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喜欢求快、求变、求急,急于知道答案和结论,而漠视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更懒于数学的意义建构。原因之二是有些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有些问题缺乏现实意义与挑战性。针对以上两个原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重视学生体验活动的参与兴趣是实施有效“体验—建构”教学的前提条件。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特点,搭建真实有趣的生活平台,激发学生对数学“体验——建构”活动的兴趣。
二、遵循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多样性的特点是实施有效“体验——建构”教学的重要基础。体验学习要求老师要注重学生体验学习的途径,途径的开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可创设快乐的圣诞节大约2个星期就到来了,引出一个星期有7天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地激起探索、体验学习的欲望。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如教学“图形的变化”时,让学生用
纸折一折,用笔画一画,用剪刀剪一剪,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并感受对称图形的特点。
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如学习“买文具”一课的教学中,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记忆量大,还需要进行如何付钱,找回多少钱等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创设购物体验活动,分小组进行,让一个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着人民币进行购物,在购物活动中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促使学生思考有关购物的数学问题。利用游戏让抽象与具体亲近,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验知识,建构“人民币的互换”的重难点知识。
4、在交流评价中体验。如“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时,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究7×7=?有的用画图形表示,有的用电子图圈一圈,有的用数线图分一分等。都是将7个7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口诀来得出得数,其中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化归的思想。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经历“化难为易”,“用旧知解决新知”等的思维过程。学生对于7的乘法口诀的前6句已经学过,也已经历过如何编制口诀,所以教学时可先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复习规律”,通过迁移得出已学过的前6句口诀,再到“合理猜想,分析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新问题,最后引导全班交流汇报方法,总结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总之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需要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条件,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和承上启下的激励语言,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体验活动。
- 更新:2014/2/21 6:19:45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课堂文化新论③:责任文化在新课堂上如何落地?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中如是说。可见教育只有具备了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才...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这位特级教师的课绝了!学习融合本能与欲望,孩子才会为之“疯狂” (12-12 06:48)
- 对话教学,编织课堂教学和谐乐章 (10-27 05:14)
- 【杨富民】在实践中“做”数学 (07-27 06:21)
- 做有生命的课堂 (04-22 05:23)
- 俯视“字母表示数”教学 (08-22 05:40)
- “三步五环节”模式应用课例分析 (11-30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