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然后知味无穷也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片段赏析
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每次听黄老师的课,犹如品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尚未品之已闻其香;品饮茶汤,沁人心脾;品饮过后齿间流芳,回味无穷也,因而也听得特别认真,记得格外用心。以下是对黄老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课堂实录片段,让我们就本次“千课万人”的主题“学导课堂”共同赏之、品之。
片段:
在学生自学理解了“当两条直线相交成指教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请学生自学,然后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跟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
(对于“学导课堂”黄老师的理解是“先学后导”,因而在课前谈话时,就请全体学生读一读大会主题标语,并告诉学生:“‘学导’为什么要把‘学’写在前面,‘导’写在后面?就是叫我们要‘先学后导’,这节课咱们就先请你们自学,碰到大家不懂得,不明白的再请老师来导一导就好了。”黄老师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
师:什么叫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谁愿意当小老师来教教大家?
指一生上台,黄老师坐在他的座位上当学生。
小老师:甲是乙的垂线,乙是甲的垂线。
师:不知道甲是哪个?乙是哪个?
小老师:a是b的垂线,b是a的垂线。
师:说得很好,可就是手没用上去。
小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直线边讲边比划):a是b的垂线,b是a的垂线。
师:你在讲的时候,同学们是不是都在认真听讲呢?你要提醒大家:“请大家注意看”。
小老师:请大家注意看了(说完指着黑板上的直线边讲边比划),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师:这样就清楚多了,同学们也都会认真听了。你有没有注意到,老师讲课的时候都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的,要是能使用上粉笔就好了。(小老师立即拿粉笔在图下面写上:a是b的垂线,b是a的垂线)其他同学也来读读看他写了什么,咱们边读边指好吗?
(黄老师的“导”看似不是对学生理解知识的引导,只是对学生进行教的方法进行了指导,但细细品味:一句“请大家注意看了”的指导,就已经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引导到了黑板上的图上;“这样就清楚多了,同学们也认真听了”的及时评价,让小老师的成就感瞬间倍增,其他同学也学得更认真了;“其他同学也来读读看他写了什么,咱们边读边指好吗?”不让一个学生闲着没事做,在边读边比划的过程中,学生对“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的理解定会更加深刻。黄老师既站在学生的立场,又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指导小老师“导”在疑难处,有效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事半功倍。)
师:能更简单地表示吗?(小老师就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的直角中画了条有箭头的弧线)就这样可以了吗?(小老师就在弧线的另一端又画了个箭头)(学生的创造,离不开教师的启发。黄老师一句“能更简单地表示吗?”启发小老师迁移黄老师课前谈话中“甲乙两人互相成为朋友所表示的箭头”,创造了两头带箭头的弧线,把对“互为垂线”的理解外显出来)
师(看似小声地嘀咕,其实是故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本课节点“互为垂线”):这里为什么画出两个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呀?(底下学生开始议论:这表示什么意思?)
师(大声地说):老师,这里为什么画出两个箭头,我们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小老师(边比划边说):请大家注意看了,箭头从a射向b表示a是b的垂线,箭头从b射向a就表示b是a的垂线。
(符号化是数学特有的魅力,小老师创造的符号高度简洁地概括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互为垂线,大部分学生却不大明白,黄老师适时提问提升,经过小老师的比划、解释,大家豁然开朗。)
师:你能不能概括下,咱们这学的是什么?
小老师:互相垂线
师:“互相垂线”表示什么意思?
小老师:表示“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师:有点像刚才的“互相垂直”
生1:我认为“互为垂线”更合适。“互相成为垂线”就是“互为垂线”。
师:恩,有道理。
生2:也可以说“互成垂线”
师:你们觉得哪个说法好?
生:互成垂线。
师:好,咱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成垂线”。
(在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互成垂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学生对于“互成垂线”的透彻理解。)
黄老师用智慧引领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在他所倡导的智慧课堂中,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 更新:2013/8/12 4:08:2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2023-03-27 06:14·数智赋能育人侯银海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这位特级教师的课绝了!学习融合本能与欲望,孩子才会为之“疯狂” (12-12 06:48)
- 对话教学,编织课堂教学和谐乐章 (10-27 05:14)
- 【杨富民】在实践中“做”数学 (07-27 06:21)
- 做有生命的课堂 (04-22 05:23)
- 俯视“字母表示数”教学 (08-22 05:40)
- “三步五环节”模式应用课例分析 (11-30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