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富追问语言 提高追问效果
-
《有关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片断
学生看图列出了4道算式:5+3=8 3+5=8 8-3=5 8-5=3
师:观察上面4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加法中加号前面和加号后面的数调换位置了。
师:还有吗?
生2:加法得数都是8。
师:还有吗?
生3:减法中后面两个数调换位置了。
生4:都是用8减的?
师:还有吗?
这时学生没有举手发言的,课堂陷入了沉默。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刚开始学生发现的还比较多,随着发现的不断揭示,越往下就越难发现规律。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教师不断的追问“还有吗?”只会让学生感到更加困惑和为难,却没有丝毫的启发作用。最后教师是想通过追问让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这是比较难的。与其那一句无效的“还有吗?”,不如教师指着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问:“观察加法算式中的数字和减法算式中的数字,你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就把学生思考的角度引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面去了,学生也不为难了,教师也不必问得那么累了,追问的效果也就达到了。“追问”提升学生思维
在教学“正方形”一课中的片断:
师:请你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正方形。然后
(1)想一想,你所选择的画法是否经得起推敲?
(2)比一比,你周围的同学是否有比你更好的方法。
教师巡视,学生动手画,然后相互交流。
教师请学生代表说明自己的画法。
A生:画两条相等、垂直且互相平分的线段,顺次连结这四个端点。
师:请你思考一下你的画法经得起推敲吗?
A生:(1)从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相等说明它是矩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说明它是菱形;(4)既是矩形又是菱形说明它是正方形。
师:A同学回答很好,说明该方法经得起推敲,有科学的依据。
B生:先画两条相等的平行线,再画垂线。
教师边操作边追问,在追问中逐渐使语言严密起来,实际操作中先画一线段,再过两端点作垂线。在两条垂线上取长等于垂直线段长,连结四点,构成正方形。
C生:先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过三角形两端点画两条直角边的平行线,构成正方形。(师追问其判别正方形的依据)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正方形,用“想一想”、“比一比”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交流合作,用“是否经得起推敲”的追问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追问是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教师的追问采取追根,步步紧逼的方式,学生思维在指定目标下,或左或右,不断趋近。可以引领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处发展;教师的追问可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领会本质;教师的适时追问也可以拨正学生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教师的追问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提问,怎样学习。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说?”,“你能介绍一下你的作法吗?”;当学生对同学的回答提出异议时,教师就应追问学生:“那你是怎样想的?”,“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你的方法与他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当学生有所创新式,教师就要挖掘学生所有的内在潜能,“你为什么这样想?”,“你能教会同学们吗?”等,教师根据课堂的变化,恰如其分的追问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更使课堂生成产生意料之外的精彩。
“追问”让学生有效学习
在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巧妙、适时的“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例如:
师: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9厘米和5厘米,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题目在黑板上显示)
师:题目中的9厘米和5厘米谁是腰,题目中告诉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9厘米为腰可以吗?
生齐答:可以
师:5厘米为腰可以吗?
生齐答:可以
师:那么,本题有几个结果呢?
生齐答:两个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呢?
生:23厘米或19厘米。
师:很好。如果本题中的数据改成9厘米和4厘米,结果怎样?
上面这个课例片段中,师生的问答交流在本质上没有问题,即使效果也较好,但是这样的问答都是传统提问方式,缺少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激发,无法激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本例中,本人认为就可以采用适当的追问策略。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根据题意画一个草图予以解决?使边的长度尽可能与题意中数值相同。”大部分同学可以得到周长为23厘米,因为学生习惯画出的是锐角三角形;追问1:“只能这样画吗?”可能有较多同学又得到周长为19厘米;追问2:“如果本题中的5厘米换成4厘米,这时的周长是多少?”有的同学会得到22厘米或17厘米,但也会有同学得到只有22厘米的结果;追问3:“为什么这里只有一种结果呢?”学生会说“以4厘米为腰不能构成三角形”;追问4:“考虑本题时有两种可能,但它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可以得到构成三角形时必须满足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真正理解本题的内涵;追问5:“还有没有类似这种有时有两个结果有时只有一个结果的题目呢?”让学生展开讨论,部分同学可能会想起同样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另一个问题“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80度,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由此及彼,让学生养成演绎、归纳等数学思维品质。通过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的作答,对其他同学来说,教师的讲解没有作答学生的说明更亲切易懂和切合实际。
在学生争论处追问
一位教师执教《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其中一个学生在网上收集到某位投球手的命中率为40.8%。
教师追问:这个40.8%表示什么意思?
生:40.8%表示这位投球手投100个球,进了40.8个球。
教师没有评价,而是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
生:怎么能有0.8个球,应该表示大约进了40个球。
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表示投了100个球,大约进了41个球……
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陷入困惑。
教师又追问:投球手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生:40.8%表示这位投球手如果投了1000个球,进了408个球。孩子们似乎觉得解决了0.8个球的问题。
教师再追问:要是这位投球手不是正好投100个或者1000个球?那命中率40.8%是不是没有办法得到了呢?到底该怎样得到命中率40.8%的数据呢?
生:命中率40.8%这个数是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40.8个球……
面对课堂上学生收集投球手命中率这条信息,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按照以前的思考方式去解释命中率,结果出现了一个冲突点,教师抓住这个的冲突点连续几个阶梯式攀升追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去争论,产生自悟,最终达成共识——40.8%只表示中球个数和投球个数比的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在教师的追问下,质疑和解疑自然舒缓、水乳交融,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在生成空白之处追问——彰显智慧
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提升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出了这样一道综合练习题:已知直径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的两个半圆外又有一个大半圆。甲、乙两人分别从A点出发,分别沿外边的大半圆和里面的两个小半圆跑到B地,谁先到达终点?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是:甲3.14×(6+4)÷2=3.14×5=15.7(厘米),乙3.14×6÷2+3.14×4÷2=9.42+6.28=15.7(厘米)。结论: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终点。这时我就追问“列出两个算式后,你能不计算,就可以判断结果相等吗?”学生很快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得3.14×(6+4)÷2=3.14×6÷2+3.14×4÷2,接后继续追问“如果图中没有标出数据,你能作出判断吗?”一生思考片刻后回答“设两个小半圆的直径分别是a与b,则甲走的路程是3.14(a+b)÷2,乙走的路程是3.14a÷2+3.14b÷2。运用乘法分配律同样可得:3.14(a+b)÷2=3.14a÷2+3.14b÷2 ”。这题本来学生列式计算得出结论后,问题就解决了,但我通过两次追问作了进一步的延伸。第一次追问,沟通了圆的周长计算和乘法分配律的联系,同时使计算过程变得简便;第二次追问沟通了周长计算与字母表示数的联系,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面对学生如此精彩的发言,我也不由得庆信自己课堂上的成功。我想,这样鲜活、灵动和智慧的课堂与课上巧妙地追问是分不开的。只有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涵,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从而拓展延伸文本的空间,在文本空白处彰显追问的智慧,体现了课堂有效追问的魅力。
- 更新:2013/7/24 6:14:40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黄全愈:“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问题”看作“鱼钩”的学习
-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拓展等良好习惯?
- 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 课堂提问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往往这样提问!
- 见习带教妙招 | 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预设有效提问和回应
- 学生问问题,是对老师最大的帮助
- 黄全愈:“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问题”看作“鱼钩”的学习 (01-19 05:49)
-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拓展等良好习惯? (08-01 06:39)
- 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05-02 05:23)
- 课堂提问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往往这样提问! (03-27 05:56)
- 见习带教妙招 | 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预设有效提问和回应 (03-09 05:08)
- 学生问问题,是对老师最大的帮助 (12-22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