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设 合作 引导 激励
-
创设 合作 引导 激励
---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就学不好数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更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案例一】《认识厘米》的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吗?李老师知道聪明勇敢、机智过人的小柯南是很多同学的偶像,今天我们就和小柯南一起侦察一起盗窃案,有兴趣吗?请看屏幕:
(故事大意:一个身材高大的小偷把赃物藏到失主院外的一棵大树下,具体地点是从树干向北走10步。10岁的小柯南找到那棵树后向北走了10步,却没能找到赃物。)
师:动画片看完了,各位“小侦探”在思考什么问题呢?
生:小柯南和小偷一样,都从大树向北走了10步,为什么没有找到赃物呢?
师:你的思考非常有价值,是啊,小柯南为什么没有找到赃物呢?
生:小偷的步子大,柯南的步子小。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身材高大的小偷走一步的距离当然比小柯南走一步的距离大多了。老是想和一位小朋友合作演示一下小偷和小柯南的步量过程,谁愿意当小柯南?
(师生合作演示)
师:发现了吗,“小偷”走10步的距离“小柯南”走了14步,难怪他没找到赃物。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1:他们俩的步子不一样。
生2:如果小偷不用步量,而用尺子量的话就没问题了。
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想法真好!看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我们平时用来画线的直尺就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
这节课的情境创设除了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外,我则要说,李老师接下来的处理就非常出彩。因为李老师没有直接提问“小偷和小柯南一样,都从大树向北走了10步,小柯南为什么就没有找到赃物呢?而是问“动画片看完了,各位‘小侦探’在思考什么问题呢?”通过李老师这样的发问,就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了!李老师有意让学生去发现问与提出问题,这正符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四能”。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还特别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师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
二、合作互动交流 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新课程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只是学科学习的载体,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探索往往是数学课堂的智慧之源。
【案例二】《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断
量杯里有
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个小朋友可以喝多少升?
学生独立探索后交流汇报。
生1:
÷2=
=
(升)。我是这样想的:
里面有4个
,把4个
平均分成2分,每份2个
,也就是
。从计算的过程中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分数除以整数,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哦,你的回答既讲清了算理,有总结了方法,很有条理哦!
生2:
÷2=0·8=0·4升)。我把
化成小数0·8,题目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小数除法。
师: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分数转化小数除法来解决,方法很巧妙!
生3:
÷2=
×
=
(升)。我是这样想的:把
升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
升的
,因此,可以用
×
来计算。
师:从分数的意义出发,找到问题的实质,把除法转化成已经掌握的乘法来计算,很有创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对哪一种方法有疑问呢?
生4:我觉得第一种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时候是不能用的,如
÷3,你怎么算?
生3:我同意4的说法,我的方法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3就相当于求它的
是多少,用它乘
就行了。
生5:我想问生2,当遇到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时候怎么办?如
÷5,你怎么算?而第三种方法就必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无论被除数书那个分数度没有关系。
这个教学片断在学生独立探索、尝试之后,交流汇报,展示三种不同的算法,在此,教师没有直接对算法进行优化与选择,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畅所欲言。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三、教师着意引导 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
【案例三】《认识厘米》教学片段
探究:认识尺子
师:(课件出示放大的尺子)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谁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我发现尺子上有一些数字。
师:这些数字是刻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0、1、2、3、4……
,有问题要问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尺子上都是这些数字呢?
师:那我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看上面都有哪些数字?
生1:我的直尺是从0到20.
生2、我的是从0到18.
生3:我发现我们的尺子上的数字都是从0开始的。
师:这位同学非常善于总结,对于这个0,你有问题要问吗?
生4: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
生5:应该是开始。
生6:我知道,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是的,这里的0有开始的意思,表示起点。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测量。一定要注意,物体的一端对准的是0刻度线而不是尺子的最顶端。还有发现吗?
生:直尺上还有许多小竖线。
师:这些小竖线是刻度线。尺子上还有一些东西,也许你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请看大屏幕,注意看!(课件出示直尺,闪烁cm)有问题吗?
生:cm是什么呀?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两个字母cm表示厘米,使人们在测量较短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
……
师: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厘米,关于厘米,你想知道什么?
生1:厘米与大米有关系吗?
生2:1厘米有多长?10厘米有多长?
生3:我想知道数学书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
这个教学片断中,李老师着意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是非常精彩的。这节课中学生发现与提出的问题,也许我们会说,这不简单吗?但我们要知道,对于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来说,通过老师的引导,现在就能发现并能提出这些问题,这其实就相当了不得了。如果我们老师都一直能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眼光会越来越敏锐,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有深度,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越来越强。
四、教师激励肯定,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言行,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师播种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行为,如何让学生收获“有更多的问题视角,能提出更好的问题”的习惯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或选择与课标相关的背景材料或设置主题活动,多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多留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时间和空间。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坚持肯定为主的原则,采取具体肯定的策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具体肯定,这种具体的肯定不仅对提出问题的个体,而且对全班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培育,学生从最初不会提问或只问“是什么”,到能设计“为什么”了,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活动充满激情,逐步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坚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善于示范引导,长期地加以方法指导,耐心地鼓励,学生问题意识加强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也就提升了;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拥有了更多的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种新问题,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这就是教育成功的最大收获。
- 更新:2013/4/23 6:19:29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黄全愈:“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问题”看作“鱼钩”的学习
-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拓展等良好习惯?
- 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 课堂提问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往往这样提问!
- 见习带教妙招 | 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预设有效提问和回应
- 学生问问题,是对老师最大的帮助
- 黄全愈:“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问题”看作“鱼钩”的学习 (01-19 05:49)
-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拓展等良好习惯? (08-01 06:39)
- 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05-02 05:23)
- 课堂提问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往往这样提问! (03-27 05:56)
- 见习带教妙招 | 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预设有效提问和回应 (03-09 05:08)
- 学生问问题,是对老师最大的帮助 (12-22 06:09)